浅析“鲁礼”的新时代文化意义

2018-01-23 01:47时传坤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礼器鲁国礼仪

时传坤

(济宁市博物馆,山东 济宁 272000)

1 礼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灿烂的文明使得中华文化富有深厚的内涵,其对完整礼仪规范的传承及优秀美德的发扬为“文明古国”的称号奠定了基础。儒家思想本身是一个相对系统的体系,其中重点阐述了礼仪,也有勇于奋斗等观点。历史上,实行礼治的是周文王,其采取了道理收揽人心的方式,树立了极高的威信,他倡导从内心深处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也有感恩及仁爱等等。著名的史学家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礼仪成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在宗族制度及等级制度的不断发展中逐步衍生,春秋时期“有很多的学术,而且学术是在六经”,六经包括礼经在内《汉志》称:“《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又称:鲁恭王从孔壁“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这与《汉书·鲁恭王传》记载:“初恭王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于壁中得古文经传”互为印证。

《礼记·曲礼上》中也重点提及了:“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还有富有盛名的“孔融让梨”,也让这段尊重长辈的故事成为了佳话;“程门立雪”树立起尊重师长的模范。

2 礼的社会意义

礼在一个国家中的影响力较为深远,代表了民族的文明程度,同时也能引领社会风尚,树立较为优良的道德水准,这关系到个人思想觉悟的提升,也展示出个人文化修养的层次和水平,属于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中国称为“礼仪之邦”,“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重要的位置,是我们的文化基因。

礼仪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对中华文化的凝结与传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在言语辞令方面,将诚恳的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论语·子路》中说“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卫灵公》记载“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2]。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政治、法律对人的约束作用不同。

(2)“敬老之礼”,影响到人际关系的相处和和谐关系的构成,形成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是社会发展阶段的追求,无论是远古时期还是现代社会,这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提及尊老,能够看出其属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特色。在古代提及敬老,不仅是停留于思想观念及说教方面,也不只单纯地反映在百姓生活中。在君主、士族直至整个官绅阶层,都需要践行相应的理念,构建较为完善的敬老机制及养老机制。

(3)实行了礼治的周文王,将国家历史上一个最长的朝代——周朝建立起来,其发展历经了800多年。鲁国属于周公封国,对于周文王推行的礼治加以继承并发扬,构建起一套相对完整的鲁国礼仪制度——鲁礼。鲁国自周朝发展的初期被封,历经了西周、春秋、战国,直到最后被楚国所灭,在七八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展现出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政治及文化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鲁国作为周礼的坚守者、传承者,同时作为改革者、创新者,逐渐建立起来的鲁礼对周边各诸侯国影响颇深。齐国强于鲁国,但其君臣却多次问礼于鲁,对鲁国“尊卑有等,贵贱有序”的礼治秩序十分重视,重视吸收鲁礼文化,强调礼义道德的建设。孔子曾经说过“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时至春秋,周王室衰微,鲁国周边的一些小国以鲁国为“宗国”,纷纷朝鲁,到鲁国学礼、观礼,《左传》襄公十年记载:“诸侯宋、鲁,于是观礼。”。在各诸侯国会盟的位次排列上,鲁国为姬姓“宗周”国,在诸候位次序列中有“班长”(《国语·鲁语上》)之称,被列为首席。如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时,在各会盟国进行的歃血仪式秩序上,除主盟的晋国外,鲁国同样被排在最前面。春秋时期,鲁国虽已是弱国,但大国尊鲁,小国亲鲁,皆因“鲁礼”也[1]。

3 新时代讲好鲁礼故事弘扬传统文化

现存于孔庙的汉代碑刻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都记录了当时鲁相提出的和祭祀先师礼制相关的内容。“……造立礼器,乐之音符,钟磬瑟鼓,雷洗觞觚,爵鹿柤,修饰宅庙,更作二舆,朝车威熹……”,礼器碑碑文是说鲁相韩敕为孔庙制造了许多祭祀用的礼器;“……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礼……”,史晨碑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謙奏请春秋祭祀孔子的奏章;“……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请置百石卒史一人典主守庙……鲁相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领礼器,出王家钱给犬君于是酒直……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礼器,选年□以上,经通一艺,杂试能奉弘先圣之礼。”乙瑛碑碑碑文记载了鲁相乙瑛上请朝廷,设置一名官俸为百石官员,管理、守护祭祀用的祭器,并且对官员的年龄和对六艺的通晓作了要求[1]。可见,鲁礼不仅保留了周礼的礼制,再加以继承,并且礼仪制度日趋完备。

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礼仪文明,在日常的生活中,去践行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等优秀理念,积极的拉进与他人的感情,为兴盛祖国贡献自己的一臂之力,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礼貌待人是任何时代都推崇的,成为了文明民族发展中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礼貌关系到人际交往的过程,是实现和谐关系构建的重要方面,所以需要重要是正确的传承方式。礼貌可以验证出社会的文明程序,展现出民族的精神面貌。

(1)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若是只有表面上的谦恭有礼,内心实则是虚伪,或者是只存在内心的尊敬,却并未通过表情展现出来,将无法实现对礼的传承。需要内外统一,在根本上将人际隔阂加以消除,适当的把摩擦给解决,构建起互敬互爱、友好相处的环境。应该充分的尊重他人的意愿,明确其基本的需要和禁忌,不可以强人所难。不能对他人过于苛求,强迫其接受不喜欢的事物。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的内涵。

(2)礼尚往来,就是一个实现礼貌待人的基本准则,由于传统礼仪文明影响到国家历史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对于政治和法律等都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社会也就愈加和谐、安定。是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有效遵循。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3)在衣着容貌方面,《弟子规》中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3]。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端正的基本要求。外在形象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修养,这是无声的语言,也能显示出道德水平的高低,给人们传递出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态度。

(4)在行为举止方面,《论语·学而》中记载“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详细解读开来,也就是积极的落实“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特别是在人员众多的公众场合中,应该注意举止得当,不可以过于的轻浮,重视谨慎及从容,努力践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鲁礼”从根源上来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也是儒家思想的源泉活水,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其优秀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教育意义。

4 新时代准确把握鲁礼内涵“富而好礼”现实意义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曲阜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加强儒学研究与传播提出殷切期望。“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措施之一应是重振礼仪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管仲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4]。因此,新时代礼仪教育在社会教化环节中举足轻重,“鲁礼”的文化内涵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鲁礼”探源研究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助力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在古人看来,“富而无骄”虽然可堪称道,但仍不过是一种被动的不作为,亦可说是没有责任和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必然会流于为富不仁。“富而好礼”则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更能彰显自身的道德自觉和和追求,对整个社会和国家良好风气的塑造和维系大有裨益。“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如果不依照礼的要求治理国家,必然不知所措、事与愿违。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践行的外交原则和行为,无不折射出礼仪之邦的风度和涵养[5]。

5 结束语

中国实现由富到强的巨大转变,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的富强得益于文化的强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富而好礼,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不仅是古人治国理政经验智慧的历史总结,一直以来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气象和新风貌,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义之邦的大国君子形象一脉相承。

猜你喜欢
礼器鲁国礼仪
清代以来《礼器碑》接受研究探略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浅谈玉器的祭祀性到装饰性的演变
柳季与岑鼎
筷子礼仪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礼仪篇(下)
那一天
鲁国的军事家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