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秧轶事

2018-01-23 10:36涂俊明
江苏地方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秧田大田农家

◎ 涂俊明

黄梅三莳,农家最要紧的“大活儿”莫过于栽秧,苏南水乡则有大半民区俗称为“莳秧”。“莳秧”是民俗传统俚语:一是栽秧之时正值夏种“三莳”,是插秧夏种季节;二是插秧就是将秧苗从秧田拔出,移植到大田“自立门户”,成活发棵。老祖宗对这样的农活,起了“莳秧”之雅名。

单推秧

莳秧,先得拔秧。旧时,拔秧多半是农家女的活儿。

年深月久的老规矩里,要求女人们端坐在秧凳上,腰背前倾,只能右手操开秧垄“秧门”,左手辅助秧苗杆子,靠着右手发力拉拔秧棵,如此顺序渐进地推拉,妇人们“一推一拉”劳作之中,把握在双手里的秧苗便层层卷起,再洗净根部泥土,用秧禾草打结成把后,秧把子活像一尊尊妇人,玉立亭亭似地站位于秧田水面。

莳秧时,男人们一抓到秧把,抽开秧禾草,这样的“单推秧”就自动舒展。男人们边栽插着横平竖直的秧行,边称赞“单推秧”真好,是正统的“好秧把”!

至于那些“双推秧”,就是双手左右开弓,各抓拉一把把秧苗,然后左右“两合一”,再扎上秧禾草,“双推”的秧苗没有“单推”的整齐。插秧时,左手中指“舔秧”,常常出现“乱棵”,影响莳秧速度。人们喜欢最正统的“单推秧”。

接手秧

秧苗在“单推”妇人们手里扎把成“支”,有的地方称这样的一“支”秧为一“捞”秧,以“六棵六横”间距计算,一“捞”秧大约可以栽插一两公尺长度的大田面积。挑秧手们从秧田里将秧把子一担担挑到大田,需要投向水面。每一趟“六棵六横”,都要投上一支支秧把。

挑秧手像投掷手榴弹似地,向大田中央的莳秧手经过的水路布局秧把。看准距离,准确投中间距与方位,最能干的挑秧手打出的是最准点的“接手秧”,每每不多不少,秧把一支一支连接栽插,那是挑秧手、莳秧手双双最快慰的事儿。

莳标秧

过去的地块水田,往往自然形状各异而奇特。

莳秧时,往往遇上必要的拉直行距,这就需有过硬的另类莳秧本领。拉直莳秧行距过去不是靠拉绳子,而是靠着目测莳秧,一溜六、七棵,笔直延伸,为下一趟立下“标杆”。当舵上位的“标杆”莳秧者,过去是德高望重的领班“大伙计”,或者身手不凡的长辈莳秧高手,乡间尊称他们“老秧手”。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队里每逢需要“莳标秧”时,总是那几位老秧手。

遇上“莳标秧”时,老秧手将三支秧把握着,点射一支到对岸,不偏不倚“定准”开头行,再放一支在脚下,立此存照“定位”收尾棵,又打一支到中央,三点一线“定中”全程路。老秧手快步操秧,开秧门抢速度,犹如田鸡跳水般地“波、波、波”地点射,棵棵秧苗落地,行行翠绿绵延,笔直的一趟绿茵舒展过来。

老秧手的秘诀大致享有这些:手势准且腰板正,屁股当舵倒退走;双脚平拖不离泥,远瞄胯下对岸秧!

蟹钳秧

那年月,大凡十三四岁年纪的农家男孩儿,都得学农家活儿,其中莳秧为首,也是孩童们争相效仿的“大人活计”。

田野泥土之上,大人们当然就会教着孩儿们那些莳秧的套路,手把手地演示传承了几千年没变的那些规定动作。“要栽蟹钳秧,莫插拳头秧,不要巴掌秧!”长辈们絮絮叨叨地叮咛,窸窸窣窣地表演,为的就是教会一手正宗标准的“蟹钳秧”技艺。

何为“蟹钳秧”?就是像螃蟹的大螯子荚取物品一样,将左手中指“舔”付出的秧苗传送到右手,右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配合动作,将秧苗传动到中指,再由中指指尖将秧根直插水土,右手疾速抽回之刹那间,秧苗便定植水中。“蟹钳秧”技艺,能使秧苗根部下水入土快捷,定苗落根浅,易于活棵,有利根系发达,莳秧农活里最标准的就是“蟹钳秧”。

旧时,大户农家选用莳秧手时,凡是“拳头秧”“巴掌秧”的“莳秧手”一概不取,见到“蟹钳秧”的老手,东家便会高价聘用,甚至高聘予“大掌柜”的要职。

乡村莳秧时节里,莳秧趣闻轶事众多,诸如那最逗人的“屁股秧”,就是让人赶上了你,你又落了后,要让别人“关门”时,被后来者抓着黄秧把子抽打屁股,既逗人,又没面子;最难堪的“滂棵秧”,则是在众人比赛莳秧速度与质量时,你若频频出现秧苗浮空飘起水面,土语称之为“滂棵”,这样的“滂棵秧”就是阁下失面子的“丑痦子”;出现在大庭广众面前,煞是最难堪不过的糗事……

莳秧时令,放眼田畴,如今机插秧早就横扫了那些老农民的“旧手艺”。莳秧,那些传统且讲究的老技艺,还真是要落到历史记忆的泥水里,滋润农耕文化的优雅符号了!

猜你喜欢
秧田大田农家
除草型麻地膜在水稻秧田的应用及对水稻的影响
西江月·农家早春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感怀
大田百余名留守儿童有了“爱心家长”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一瓶水的微笑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