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礼乐思想探究

2018-01-23 16:06
黄河之声 2018年23期
关键词:礼乐教化论语

刘 文 郁 滑 静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精神、和文化生活。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西周的礼乐制度,对礼乐进行了损益,赋予其教化的意义和功能,使其脱离宗教的束缚,渐渐地向道德与人文精神层面靠近。《论语》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言行,详细地阐述了孔子的思想,对于礼乐思想内容的探究有着极大的价值和帮助。

一、礼乐与“仁”

孔子礼乐思想与仁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仁”作为礼乐思想的灵魂而存在,使礼乐由外在的形式转化为内心的真实情感,再通过礼和乐的形式向外表达出来。

礼乐文化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夏、商、时期逐渐发展,社会制度因由原始社会转变为奴隶制社会。礼乐成为少数阶级统治者利用的工具,出现服务于王权的端倪,但性质并没有改变。在殷商时期的礼乐也是以祭祀神灵为主,并突出“乐”的作用为宗教和鬼神而服务。西周时期的周公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在礼乐的思想继承上

将人们对鬼神崇拜的宗教思想进行了改造。周公提出,上天赋予的权利标准是根据人的德行,商朝灭亡的原因就是因为无德,灭亡是天意,同时向贵族强调获得权利的不易,要珍惜所拥有的权利。周公依据国情制定了政治和典章制度,并根据场合的不同分别制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简称“五礼”通过“礼”的实施,实现社会的尊卑等级,稳定社会秩序。在“五礼”的实施过程中,加入“乐”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消除等级差异造成的紧张关系,避免在实行“五礼”的过程中而产生的隔阂。周公以礼乐制度为中心来治理国家,维护国家的宗法等级制度,人们的观念也由尊崇神灵逐渐转向人自身,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宗教性的束缚。

孔子的礼乐思想是根据春秋时期的国情,对周礼进行的损益,孔子批判了周礼中的鬼神思想,将周礼从宗教的束缚中脱离出来,并强调“礼”的价值应当存在于国家、政治、社会与人民之中。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发出了感叹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核心思想:《论语·阳货》的十一篇中孔子认为礼和乐不应当指表面上的玉帛礼器,或钟鼓乐器,礼乐应当将精神层面的内容放在第一位,过于注重形式上的表达便是忘了本质,所谓的礼乐也仅仅是追求奢侈与华丽的形式和娱乐而已,无法深入到人的内心。“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尚往来是中国人待人接物的准则。在《论语·八佾》篇中记载了孔子对于“礼”的解释: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认为无论何种表达礼节的仪式都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非能体现内心,真正要做到从内心深处感悟礼才能符合要求,再华丽的形式也无法代替内心的真诚。于是孔子提出了“引仁入礼”的思想,并在《论语·八佾》的第三篇中,阐述了“仁”“礼”“乐”三者之间的关系:“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乐”作为表达人类情感的方式,与“礼”一样是人的外在表现,其实施都必须要有仁德的存在。孔子将原本单薄的礼乐形式中注入了灵魂,通过“仁”来改变礼乐的现状,“仁”作为孔子思想道德中的最高境界,“礼乐”作为道德思想的外在表现,通过三者的结合,形成了孔子礼乐思想的完整体系。

二、孔子的礼乐教化之道

(一)礼乐教化的积极作用

孔子的礼乐教化是将“礼”、“乐”、“仁”结合为一体,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用“乐”来感化人的情感,通过二者在心中的结合,体现于外表;通过“礼”的加入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使人从精神上真正地做到内外统一,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带动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1.塑造完美的“君子”人格

孔子在《论语·雍也》第十三篇中对子夏教诲道:“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希望自己的徒弟子夏要做一个具有崇高境界,理想人格的君子,不要做品格平庸的小人。说明孔子十分重视对人格的培养。在孔子的心目中,用仁义礼乐化成的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完美道德的高标准的人就是君子。[1]“乐”制度在儒家看来,是用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使人互相亲近,但如果过分亲近就会放纵任性,而“礼”恰好可以对人们的行为起到制约作用,如只有“礼”没有“乐”也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因此,礼乐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对人们进行教化。另一方面,“乐”深入人的内心,使人们愉快和谐,互爱互助,“礼”对人们外部的行为举止做出了规范,使人们没有怨恨与争论。礼乐制度是内化与外化相结合的产物,把教育思想溶于具体的音乐和礼仪中,使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被感化,这正是教化的意义所在,与教育有着不同的概念。最终使人在道德的潜移默化之下,成为一个有良好品格情操的人,塑造出“文质彬彬”的品质,成为心中充满仁德,外在拥有礼仪的君子。孔子认为一个人心中充满仁德,便达到了君子的要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述而》第六篇中孔子培养君子的方式,以仁德为思想根据,以六艺为凭借,促使人的全面发展。

2.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是由不同的个体组合而成的一个集体,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针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进行了引导,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良好发展,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和”意为和谐,这是儒家所提倡的关于社会的原则,而社会和谐最根本的因素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孔子对每一个人提出了人格上的要求,当每一个人有用仁德,做到“文质彬彬”时,社会自然就会呈现出和谐、稳定的局面。

(二)礼乐文化的局限性

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发展于春秋时期,是宗法等级社会下的产物,具有封建性质。因礼乐处于的特殊时代背景,导致其内在的制度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局限的因素。孔子的礼乐制度拥有众多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因其所处的政治环境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孔子的礼乐制度是用“礼”和“乐”来维护社会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在“礼”的方面,使人人遵守礼,营造和谐的社会景象,孔子强调了集体的概念,在维护社会制度的同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无法拥有平等的权利,制造了束缚人们行动和思想自由的枷锁,形成了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一边倒的和谐统一。[2]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作为主体的独立人格,使整个社会缺少了生命力与自主性。在“乐”的方面,孔子把音乐当作了政治的手段,音乐作为了一种工具而不是艺术,这种教化的确培养了君子的性格,但千篇一律,失去了让人自己发展的机会,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削弱了。

三、礼乐思想的当代价值

礼乐思想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应用价值,因其所处的时代坏境,礼乐的性质从当代来看,具有一定的落后性与封建性,但其珍贵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于当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影响广泛。

(一)礼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1.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贫富差距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浮躁的情绪,利益至上的错误价值导向,使一些人甚至做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错误举动,这是人生观与价值观念的缺失,也是品格上的缺失。借鉴礼乐思想的德育价值,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德育观。通过借助“礼”的思想,严格制定社会中每一种身份和角色的礼仪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借助“乐”的教化思想,通过优秀的音乐进行传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或将音乐融入影视、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创造良好的音乐生活环境,使人们在潜移默化这种被教化和感化,陶冶人们的情操的同时,净化人们的心灵,使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内心归于平静,达到和谐的状态,提升内在修养的同时,也培养了健全的品格。

2.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认为,“礼”的作用就是教化人们正确处理好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端正自己的思想,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待人接物讲究礼仪二字,礼乐思想对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礼”的思想引导,抑制人与人相处之间的冲突,通过“乐”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虽有封建的一面,但在当今社会来看,尊敬长辈、自谦、礼让、下级服从上级和注重礼仪、礼貌待人是社会和谐和有序的保障。[3]虽然礼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来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的核心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他指引并激励着人们的思想道路,在对人格全面塑造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社会矛盾有着巧妙地缓和作用,其核心的“礼”、“乐”、“仁”的思想凝聚了中华儿女的心,成为整个国家的思想准则,为提升民众文化精神、构建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提供必要的道德资源和精神养料。[4]

(二)礼乐思想的继承原则

礼乐文化作为小农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落后性与局限性。一方面,我们应该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既不能全盘接纳,也不能全盘否定。因此,礼乐作为中国当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在应用时需加以“损益”,用辩证的态度来继承礼乐文化思想,用价值标准、科学标准与实践标准相结合的方式对礼乐进行取舍,这也是主观性与客观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标准与科学标准相结合的方式。辩证的取舍就是对礼乐进行批判的继承,对于礼乐文化中已不适和当代社会需要的部分,我们可以将其抛弃,如宗法等级制度的维护、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压抑人的独立性等。继承礼乐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即礼乐文化中的先进思想、超越时代的优秀价值理念,如教化、和谐、仁德、礼让、仁爱、友善等思想。另一方面,我们要对礼乐中的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进行更好地吸收,用综合创新的方式对旧事物进行扬弃,使其以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全面、系统地对礼乐文化进行补充与完善,发挥礼乐文化在中国更大的影响力。

四、结语

礼乐思想是《论语》中的精髓,也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产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但其独特的礼乐教化功能具有极高的先进性,《论语》中与礼乐有关的“仁、德、和、爱”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尤其是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中的核心。

猜你喜欢
礼乐教化论语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如何读懂《论语》?
伦理教化思潮与历史悲剧的类型演进*——以南戏与明清传奇为例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