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故事关涉西夏史事考述

2018-01-23 18:47□姜
西夏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杨家将文广西夏

□姜 歆

杨家将故事自南宋流传以来,通过评书、京剧、地方戏等形式广泛传播开来,人们皆熟知杨家将以抗辽为主,但杨家将在抗击西夏的事迹,也值得我们探讨。

一、杨家与折家

杨家将第一代人物杨业乃杨信之子,“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1]9487。杨业似仇池氐人杨氏之后①,本是北汉的一员名将,北汉亡后降宋,杨家将的主体故事是以杨业归宋后为开端。史载:“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2]9303杨业娶府州折氏折德扆之女为妻[3]441-442。府州折氏之族属出折氏源出党项族或鲜卑族②。

清代史学家毕沅在《关中金石记》中说:“折恭克行神道碑,毛友撰,宇文虚中正书,在府谷县孤山堡南,叙折太君事。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杨业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4]北方人读折音如蛇,所以误为佘字,小说戏剧中遂有佘太君其人。佘太君能武善战,《光绪保德州志》载:“(杨业)事北汉为建雄节度使,娶折德扆女,后归宋。……折氏,性慧敏,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后战死陈家谷。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氏上书为辩夫力战获死之由。遂削二人籍,除名为民。”[5]佘氏在杨业战死后亦为其申诉。据《宋史·潘美传》载:“雍熙三年,诏美及曹彬、崔彦进等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诏内徙其民。会辽兵奄至,战于陈家谷口,不利,骁将杨业死之。美坐削秩三等,责授检校太保。明年,复检校太师。知真定府,未几,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数月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2]8993《保德州志》所言将潘美“削籍为民”有误。

杨业与折氏育有七子,长子延玉随杨业战死陈家谷口,其次为延朗、延浦、延训、延瓌、延贵、延彬。杨业死后,北宋朝廷将其六子皆赐以官职[2]9306。杨延朗因避宋王朝先祖“玄朗”的讳而改名延昭,《宋史》有传。杨家将的第二代英雄唯杨延昭战功卓越,余嘉锡据《烬馀录》考证杨延昭与《杨家将话本》中的杨六郎相和[3]443。杨延昭的儿子是杨文广,《宋史》也有传。《隆平集》载杨延昭有三子:傅永、德政、文广,并无戏剧中出现的杨宗保其人。《杨家将话本》之所以虚构杨宗保,本文推测,如按杨文广来写,因文广《宋史》有传,不好多加发挥,虚构宗保一人,既可有文广之身影,又能多加附会,增添演义效果。但这样一来使杨文广变为杨延昭的孙辈,这与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二、杨家将抗击西夏的史与戏

《南北宋志传》系章回小说,分前后集,每集皆十卷五十回,后集第五十回是杨宗保平定西夏,得胜后回朝[3]401。小说中所描写杨宗保之事,多为杨文广所为抗击西夏事迹,有史可考。杨文广,即杨延昭子:“文广字仲容,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范仲淹宣抚陕西,与语奇之,置麾下。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治平中,议宿卫将,英宗曰:‘文广,名将后,且有功。’乃擢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2]9308杨文广任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不到三年,宋英宗死,宋神宗嗣位,改元熙宁。宋神宗是两宋皇帝中比较有进取精神的一位,在位时推行“熙宁变法”。在对外方面,对西夏采取攻势作战,起点就是杨文广略取秦州的筚篥城,切断西夏与岷山地区氐羌部落的联系。

筚篥位于秦州(今天水县南之天水镇)西北一百八十里的散渡河口的甘谷一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随着宋夏战争态势的发展,秦州成为北宋西境的前哨。如果失掉秦州,关中平原以至汉中、四川便会暴露在西夏兵锋之前。王安石任命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统筹对西夏的战事。韩琦一改此前陕西分五路(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秦凤路、麟府路)以防西夏的格局,合此五路为二路:一曰永兴军路,治今西安(后迁治华州);二曰秦凤路,治秦州。[6]204韩琦时为秦凤副都总管,命文广筑筚篥城。③

当时西夏建置保泰军于定西后,正谋划南下秦州。“秦凤副都总管韩琦使筑筚篥城,文广声言城喷珠,率众急趣筚篥,比暮至其所,部分已定。迟明,敌骑大至,知不可犯而去,遗书曰:‘当白国主,以数万精骑逐汝。’文广遣将袭之,斩获甚众。或问其故,文广曰:‘先人有夺人之气。此必争之地,彼若知而据之,则未可图也。’诏书褒谕,赐袭衣、带、马。知泾州、镇戎军,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兵都虞候。”[2]9308此事在熙宁元年(1068)七月。

由于杨文广的胜利,秦凤路的军力大为增强。宋廷命陕甘经略使王超等向西夏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势作战,一举收复渭水上游的通远军(今渭源县)、廓州(今贵德)、洮州(今夏河)、岷州(今岷县),榆中地区的保秦军(今定西)、兰州、会州(今会宁),将西夏势力驱逐出大通河、屈吴山以东。以此为转折点,西夏国主称臣求和,渐趋衰落。[6]206

戏剧中的《杨门女将》破西夏的故事,就是依据了上述这段史实。话本《十二寡妇得胜回朝》或者即也影射这段历史。历史中的筚篥城在戏剧中变成了葫芦谷。据《宋史·马仲甫传》载:“古谓介青唐之南,夏人在其北,中通一径,小警则路绝。仲甫得筚篥城故址,自鸡川寨筑堡,北抵南谷,环数百里为内地,诏赐名甘谷堡。”[2]10647马仲甫创议修筚篥城,主持其事的是韩琦,领兵往其地兴工的是杨文广[3]460。《杨门女将》中有夜探葫芦谷一段。葫芦谷似即影射甘谷城,何况西夏人在其北,“中通一径,小警则路绝”,与剧情中所叙葫芦谷,是何等的类似。

杨文广打败西夏军,并非如《杨门女将》所描述的那样杀了西夏王,何以如此夸张?这也正反映南宋时百姓热望恢复山河的心理。淳熙七年(1180)陆游所做诗《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收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描写宋征西夏的胜利,与《杨门女将》皆为表现人民恢复失地的愿望。陆游诗文为:“天宝胡兵陷两京,北庭安西无汉营。五百年间置不问,圣主下诏初亲征。熊罴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传檄下。筑城绝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凉州儿女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7]340西凉,凉州,在今甘肃境内,当时即被西夏所占。“筑城绝塞进新图”不但提及筚篥城,而且还叙及了杨文广临终献图的影子,《宋史》中载:“辽人争代州地界,文广献阵图并取幽燕策,未报而卒,赠同州观察使。”[2]9308“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与《杨门女将》剧中胜利后的凯旋景色十分相似。这些都可以证余嘉锡所言,对杨家将仰如天神,实出于南宋民众对故土之眷恋。

用历史解释戏剧小说,可以找出戏剧小说的取材。戏剧、小说本不必完全吻合历史,却不能与历史记载相冲突。据以上的研究,《杨门女将》等杨家将故事中与西夏的情节,是以史事为依托的,但其中不断地增加进民众的情感与想象,正如顾颉刚所言:“我亲切知道一件故事虽是微小,但一样地随顺了文化中心而迁流,承受了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发展。”[8]68杨家将的故事,正合顾先生所言是累积而成的,时间愈后,传说愈多愈详细,其考证故事的背景与当时的各种社会情景更具意义。

三、杨家将故事反映出的宋与西夏的社会状况

今天我们通过考证杨家将的故事,亦可求证出宋与西夏时的几点社会状况。

首先,宋与西夏对待武功的态度不同。人们看杨家将的故事,总产生一个疑问:宋朝有杨家将这样的能征善战之辈,为何一再遭受辽、西夏的侵夺?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宋朝与西夏在施政方面寻求答案。宋代君主皆守太祖所定家法,对有功的武将多为猜忌、摧残,如狄青、岳飞、刘锜等,这般建功立业的将才,皆被诬陷,或被屈死。北宋的另一弊端为国都建在汴京,不在东北或西北,不便控制辽与西夏。可以说,宋朝开国时的大政方针有了重大改变,不再是周、秦、汉、唐那般文武合一的文化,宋代则为文武分离,且有重文轻武之弊。[9]192西夏与宋不同,西夏极其重视发展军事力量,从现存的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和军事法典《贞观玉镜统》中,可以看出西夏赋予军事将领极大的权力,特别是对于将领的奖惩严明。可以说西夏全民皆兵,极重武功。

其次,民族间的通婚加快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外交手段之一是和亲,西汉时和亲已成为重要族外婚姻的形式。此后和亲历代不绝。然而,宋王朝始终不见与辽、夏、金和亲之事④。司马光曾总结说:“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1]383即强调军事与经济的制衡,是宋对辽、夏、金的显著特征。宋朝上层的断绝和亲,却不能阻断来自民间的族际婚。如前文所举杨家为氐人,折家为鲜卑或党项,杨、折两家不但通婚,同时两家也多与汉族通婚[10]。由于氐、羌两族与汉人居住的地域及环境较为接近,故氐、羌与汉人通婚为常。至少说,在现有资料的情况下,可以把西北蕃族的婚姻状况,作为探索中华民族融合进程的参照物,来证明魏晋十六国时期蕃族大量迁往内地,在此之前通过民族内婚制,企图保住自己的民族血统和特征的做法已不可能。通过民族大迁徙和与汉及不同族际间的通婚,很多氏族成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再无族际、畛域之分。杨家将中的英雄人物亦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并非是某族人们的英雄,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第三,文化的趋同乃唐宋之潮流。研讨蕃姓之学,古已有之。《姓氏篇》、《元和姓纂》、《姓韵》等皆为姓氏之书,从蕃汉姓氏流别演进之变化,即可看出民族融合趋于华化,在唐宋时已成潮流。杨家先祖为氐人而后取“杨”姓,折家由“折”到“佘”、“慕容”为“穆”姓,皆为由蕃姓演化为汉姓,与杨家将为敌的西夏党项羌,又何尝不是一步步在华化?西夏国主唐时姓李,宋时姓赵,虽其间改回蕃姓,但时至今日凡称西夏移民者皆为李姓、杨姓等。除了姓氏外,流传至今的宋代法典、西夏法典、辽金法典,有着很强的趋同性,法典的趋同说明不同社会的治理方式、伦理道德的趋同,这也是文化趋同发展的有力证明。

第四,宋与西夏的女子多有征战的将才。杨业之妻折氏能征善战,所以戏中有佘太君出征之说,至于杨业的儿子既然都是武将,他们的妻子可能大都会武,加上折氏的女儿,于是有杨门十二女将之说。至明代小说中,杨家将中多了一个主要的人物——穆桂英。现存万历三十四年(1606)刊行的《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卷五中,出现了穆桂英这一人物及故事,这是穆桂英最早出现的记录:“却说木阁寨主,号定天王,名木羽。有一女名木金花,又名木桂英,生有勇力,曾遇神女传授神箭飞刀,百发百中……”[11]穆桂英在杨家将中的出现不但给杨家将的故事增添了许多精彩的内容,同时也为中华大地上的女英雄树立了新榜样。古来史家对杨门女将除了折太君略事记载外,其余皆不见于史传,故学界一般视穆桂英为文学戏曲创作出的人物,不以历史人物看待。穆桂英这一塑造出的人物,学界普遍认为其源于杨文广之妻慕容氏。因《保德州志》记:“延昭子文广,娶慕容氏,善战。今州南慕塔村,犹其故地云。”[12]郝树侯认为“慕容二音相拼,可以发出‘穆’的声音。慕容转穆,正如折太君之转为佘太君”[13]。更有汤开建以乾隆《保德州志》卷二所言杨文广所娶之“慕容氏”推测“当即环州党项大族之慕(容)家族,木(穆)桂英当出自环州之穆(容)家族”,进而提出,穆桂英“善战”、“生有勇力”的人物造型来源于宋代党项族妇女形象[14]。本文认为,穆桂英的形象塑造来源于众多女英雄的结合⑤。此处只想说明,从杨家将众多女性人物故事来看,其中虽有杜撰,但宋、辽、西夏时女性确有能征惯战之辈,当为事实。

注释:

①此观点见牟润孙《海遗丛稿(初编)》,中华书局2009年,第118页。较早对仇池氐杨政权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民国时期的张维(甘肃临洮人),撰有《仇池史料》、《仇池国志》和《仇池杨氏传》等著作。

②韩荫晟依据《太平寰宇记》“府州本河西蕃界府谷镇”,认为蕃界即蕃族居住的地区,而代为镇将的折大山、折嗣伦是土人,当然就是蕃族人。麟州本为安置党项设置,折嗣伦若非党项族人,是很难胜任麟州刺史的。见韩荫晟:《麟府州建置与折氏源流》,载《宁夏社会科学》(试刊号),1981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府州折氏源自鲜卑,以周伟洲为代表,他认为府州折氏出于代北,后迁于河西。见周伟洲:《早期党项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另可参见刘翠萍:《府州折氏族源与党项化的再思考》,《西夏研究》2015年第4期。

③一些文章认为杨文广在宋仁宗时为秦凤副都总管。本人在仔细研读《宋史》杨文广传和韩琦传后,认为韩琦曾降职于秦州,此时秦凤副都总管应为韩琦。特在此说明。另,秦州即今甘肃天水,凤州即今陕西凤县,宋时秦凤路在今陕西的西南部甘肃东部,与西夏接壤,是北宋边防地带。

④林文勋认为:“在对民族政策进行创新的同时,宋王朝也对传统的民族政策进行了扬弃,和亲现象的消失即是表现之一。”见林文勋:《宋王朝边疆民族政策的创新及其历史地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4期。崔明德也说:“宋朝虽然也有部分大臣曾对历史上的和亲以高度的评价,但就大多数而言,他们在内心深处还是认为和亲有失中原王朝的体面。”见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2页。

⑤戏剧小说中有北宋卫国武烈王高琼的夫人刘金锭,为宋代女将,能征惯战,其战死后托生成穆桂英之说。有的学者认为穆桂英形象的直接原型是明末的女性军事统帅秦良玉。参见刘小梅:《明清俗文艺中女英雄形象对时代异象的折射——从文艺的英雄巾帼看现实的纲常失坠》,《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杨家将文广西夏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送给妈妈的贺卡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西夏陵雕塑与自然人文环境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西夏静州新考
Practice Makes Perfect吸烟有害
摸鲨鱼牙齿
杨家将戏曲作品在元明清三朝的主题流变
百视通东方明珠合并上海文广重大资产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