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位置探究

2018-01-23 18:47□翟
西夏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东关西夏黄河

□翟 飞

笔者此前已对汉至北魏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位置进行详细探究[1]38-45,现继续对隋唐宋元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位置予以探索,草就此文,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隋唐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位置

史籍中关于隋唐时期黄河的记载相较其他时段略显贫乏,对于地处“绾毂南北交通,当华夷走集要冲”[2]338的灵州地区的记载更是罕有,其中缘由是黄河有一个自东汉到唐代后期大约八百年时间的相对稳定时期,即“安流期”[3]23-35。《隋书》、两《唐书》、两《五代史》均无河渠、沟洫或黄河专篇的辟置。这也反证了隋唐时期黄河处于相对“安流期”,并无大的改道和决溢。隋唐两代黄河河道,岑仲勉曾言:“我们总可相信隋、唐的黄河,大致是一样的。”[4]316故将隋唐两代统而论之。

(一)隋唐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地理要素与黄河的位置

“府州定而水道出矣”[5]158,意即在确定河流沿岸州县等城镇的地理位置之后就可确定河流的位置及流径,此论对推断河流位置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隋唐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县治、城镇的地理位置

唐代黄河银川平原段为灵州(灵武郡)辖下核心区域,分布着诸多县治、城镇,它们位置的锁定对探索该时段黄河位置提供了重要参照坐标。汉富平故城,治今青铜峡市峡口镇巴闸村附近[6]112。回乐县城,灵州附郭城,在今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村西侧黄河河道中[7]129。灵武县城,位于今青铜峡市瞿靖镇东南的新林村附近。保静县城,治今永宁县增岗堡东南刘家庄、增岗村之地。怀远县城,唐代怀远县城有二:怀远旧城即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前的怀远县城,大致在今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马家庄、曹家庄、徐家庄、肖家庄一带;怀远新城,学界一致认为即今银川市老城[8]683-684。定远城,故址目前尚存,坐落于今平罗县姚伏镇东南1.5千米的定远故城[9]283。废灵武县城,位置约在今平罗县陶乐镇西侧黄河河道中。

上述七座县治、城镇中,灵武县城、保静县城、怀远县城、定远城坐落于黄河西岸,东岸则仅有汉富平故城、废灵武县城。至于灵州城,当依旧位于黄河洲渚的东南部。因此,黄河故道当从东西两列城市群间穿过。

2.黄河银川平原段内诸县治、城镇与黄河的位置关系

史籍中关于诸聚落附近地理物貌的记载,对进一步确定黄河流径弥足珍贵。

首先,《元和郡县图志》灵州条载:“其城(灵州城)赫连勃勃所置果园,今桃李千余株,郁然犹在。”[10]91该书修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那么,至少在元和八年,赫连夏时所种植栽培的果木树林依然存在,且规模相当可观。这片葱郁的果木树林赫连夏时种植在黄河河心洲上,唐时此洲渚还存在吗?揆诸史籍,无明文记载。但根据尚存的千余株果木树林,同时参诸宋代图文资料,唐代黄河河心洲当依旧存在,面积似不再如魏晋以前那样硕大。既如此,唐代灵州城当仍坐落在河渚东南部。张多勇也认为:“汉代的灵州,唐代的灵州均在河洲之上。”[11]290此外,从吴忠市西郊唐墓群[12]1-3、北郊北魏唐墓群[13]1-2,4的分布及发掘情况亦可佐证(详见后文)。

其次,汉代富平故城唐时仍然存在,“今县(回乐县)理西南富平故城是也”[10]93。据此,唐代时黄河出青铜峡后应是从富平故城西方北流,其流路当与北朝时期无大差异,甚至近乎一致。这样,黄河出青铜峡后当顺北朝时期河道向北流,经今青铜峡市营门滩、王老滩一带[1]38-45。

第三,怀远县城位置的变迁。唐代存有两座怀远县城,其位置变迁则是在黄河直接作用下发生的,“其城(怀远旧城)仪凤二年为河水泛损,三年于故城西更筑新城”[10]95。唐代时黄河在此间有一向西摆荡的时段。大致情况是:仪凤二年(677)前,当基本沿北朝河道,从今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徐家庄、曹家庄等四庄东侧一线北流;仪凤二年向西略有摆动,此后又有反复,向东回摆。

第四,秦汉时在今银川平原北部设置有一座军事城塞——浑怀障,延至唐代故址尚存。时至今日浑怀障故址早已湮没于陶乐镇与平罗县间黄河中。故可推知,唐代时黄河故道当在今陶乐镇黄河西岸与平罗县城间。

最后,《太平寰宇记》中保存着一条关于废保静县即唐之保静县与黄河道里方位的记载:“按《隋图经》云:‘弘静县,本汉县,居河外三里,乃旧薄骨律镇仓城也。’”[14]764据华林甫研究,《隋图经》成书于隋大业三年至十一年(607—615)[15]283。若此,至迟隋大业年间,黄河从今永宁县增岗堡东南刘家庄、增岗村东1.5千米的地方流径,大致沿今汉延渠北流。

隋唐时黄河自南而北纵贯银川平原,最终从贺兰山东北端流出,“(贺兰山)又东北抵河,其抵河之处亦名乞伏山,在黄河西”[10]95。

隋唐时期黄河故道的位置已经基本明朗,但还有必要在考古学基础之上加以验证、补充。

(二)黄河银川平原段隋唐时期考古遗址分布

银川平原隋唐时期古代遗址,迄今已探明的有吴忠市西郊唐代墓群、吴忠市北郊北魏唐墓群、玉泉营墓群、石佛寺遗址、唐定远故城址、哨马营遗址等。吴忠西郊唐墓群分布范围“东北至石佛寺,西沿西环路(原‘河崖子’附近),东南临秦渠,东西长约5000米,南北宽3000米”[12]1。墓群位于海拔1120米左右的台原地上,地势明显高于东、西两侧,即《吕氏夫人墓志》中所指的“回乐县东原”。截至2004年7月,已在台原地西部清理了120座唐代砖石墓,时代约当盛唐与中晚唐时期[12]305。根据考古发掘,唐墓群地层中河积沙层占了相当比例,且墓葬多打破此地层。更者,在西部嘉园墓区五号基坑内距地表2.6米以下发现了汉代灰坑和地层堆积。[12]128在六号基坑地层第8层中发现有绳纹灰陶片,第9层发现大量炭粒、绳纹瓦片、陶片,并出土有货币1枚。在四号基坑中发现较多汉代灰坑,灰坑分布在地层的第5、6两层,第5层包含大量绳纹陶片、瓦片,第8层下有厚达2米以上的细沙堆积。墓道填土中也发现大量汉代及疑似汉代的绳纹陶片、瓦片和砖块。其他墓区亦大体如此。此外,在墓区还发现汉代的水井,同时从建筑工人手中征集有汉五铢钱、大泉五十、货泉、开元通宝等古钱币[16]。“墓地上层土质黏结,下层即唐墓打破的地层为河积细沙层,厚5米以上,这说明东原的形成系黄河改道后冲积逐渐形成。”[17]82

根据吴忠市西郊唐墓地理位置、唐墓基坑内地层状况,尤其是地层中河积沙层及汉代遗迹的发现、分布,同时参诸灵州城的地理位置、“古河崖”的走向及北朝时期黄河的流径,紧临吴忠市西环路西侧的“古河崖”段当是唐代黄河枝津的位置。无独有偶,此区域东北部的另一墓群为此提供了佐证。继西郊唐墓发掘后,2005年3月至2006年11月,又在西郊唐墓的东北——明珠公园人工湖和明珠花园商品楼建筑工地,前后两次共清理出墓葬123座,大部分是唐墓[13]2,“从土质观察和黄河的冲积、沉积不无关系”[13]281。

综上,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考古资料充分解读,隋唐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流路已基本清楚。

二、宋夏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位置

银川平原沃壤丰饶、负山阻河,宋代时为西夏所据,是其立国根本和统治腹地,西夏因之大兴水利,广设津渡,《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相关条例就是很好见证。遗憾的是,《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并未有关于西夏对黄河治理的专条。“西夏对宁夏平原实施着几近于精耕细作的经营”[18]390,西夏对黄河的治理、重视程度当是不言自明的。黄河本时段在此间的具体流径,因西夏腹地遭到蒙古军队毁灭性破坏,“戈矛所向,耆髫无遗育”[19]30,典籍文书焚毁一空,“一切民族的象征均被有意识地消灭”[20]1-6,致使有关西夏史实无稽可考。所幸,宋代典籍中保留有西夏时黄河若干史实,对了解宋夏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位置显得格外重要。

(一)史籍中对宋夏黄河银川平原段的记载

宋代黄河决溢频繁,“河为中国患,二千岁矣,自古竭天下之力以事河者,莫如本朝”[21]2310,因而宋代典籍文献对黄河的记载达到空前。尽管如此,具体到黄河银川平原段则寥寥无几,集中地保留在宋人李焘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兹摘录如下。

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宋廷围绕灵州城弃守展开激烈争论,其中张洎在奏书提到当时灵州城附近黄河情况言道:“况灵武郡城,介在河上,馈运艰阻……”[22]835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五路伐夏期间,卢秉上言:“镇戎军熙宁等寨申,灵州河水围城,官军去城一里累土囊成堤约二丈,灵州城高三丈,尽以毡裹水沃之。”[22]7737

宋神宗元丰四年五路伐夏接近尾声之时,环庆路转运司向朝廷报告高遵裕军队情状,言道:“灵州绕城旧有黄河分水大渠三重及沟浍纵横贯注,水所溉田约二十里。前大军经过,渠皆干涸,自庚子贼决河水,渠渐盈溢,寨地卑下,势将淹浸。高遵裕已于辛丑领大军离城下,即有贼马出没邀截。至午,过一渠,人马涉水;至酉,再过一渠,虽有小桥,人马壅并,亦须涉水。其后泾原兵遇夜,止在渠北,与中军隔渠下寨。壬寅,贼追及后军接战,两渠间水浸及寒冻,人马颇有死者。申时,至南州下营。”[22]7739

(二)对《续资治通鉴长编》录文的认识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有关记载,足可以作为认识宋夏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流路的主要依据。

其一,宋夏时灵州城依旧坐落于黄河洲渚之上。“况灵武郡城,介在河上”,此处之“介”字有间隔、隔开,处于二者之间的意思[23]221。灵武郡城位于黄河河心洲上,黄河在此分汊成东西两派。此外,卢秉在奏书中也提及“灵州河水围城”,一个“围”字直截了当点明,灵州城被黄河河水包围其中,如此情形灵州城只能坐落于黄河河心洲上。

其二,东枝河道淤塞,河床抬升,冬季干涸无水,灵州城所处的河心洲已有向陆连岛发育的趋势。依《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灵州城外当时有三条自黄河引水的大灌渠,灌溉着城外二十里的田地。起初高遵裕军队经此时,灌渠中干涸无水,在围攻灵州城的第十八天即元丰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西夏人决开城南七级渠,遂致“渠渐盈溢”。加之宋军驻屯于稻塍之地[22]7720,地卑下,致使“河水浸营,难于驻留”[22]7738。为什么会出现此般现象呢?个中缘由是因银川平原特殊的灌渠管理方式所致。从《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春开渠事门》可探知,冬季渠口处于封闭状态,渠道干涸无水,以便来春的水利修整[24]496-498。清楚了此现象,回头看枝津的问题。在渠水侵逼下,高遵裕不得不从灵州城下撤围,随即“贼马出没邀截”。然史籍中却没有关于宋军渡河东撤及士卒在西夏军队追击下溺亡的片言记载,反而对宋军涉渡灵州城外河渠等情况作了详细记载。据此,其时黄河枝津应处于无水断流的干涸期,而且枝津入水口亦当高于冬季黄河主河道水位。如若不然,何以要决七级渠而不是枝津呢?再有,西夏人决开七级渠后,渠水盈溢,蔓延至灵州城下,致使宋军难以驻屯。如若枝津此时有水、河道深阔,七级渠水当不致侵及灵州城下。上述种种现象说明,其时灵州城东的黄河枝派处于无水断流期,且河道淤塞河床抬升。至于河心洲,此时已有或者甚至已在向陆连岛演变的态势,这点从明代黄河与灵州城的位置关系可印证。

(三)东关镇、高台寺、省嵬城与黄河河道位置

东关镇、高台寺、省嵬城不仅在西夏时期的银川平原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它们的空间位置和布局亦与本时段内黄河河道位置具有密切关联,又为探索宋夏时期黄河流路另辟一径。

1.东关镇与黄河河道位置

东关镇,宋夏时期灵州城东濒临黄河的重要战略据点,《续资治通鉴长编》屡有记载。据从李继迁处逃归的魏琼等人言:“继迁在灵州东三十里东关镇,树栅居之,所部人骑约三万。去岁伤旱,禾麦不登,又引水溉田,功毕而防决。凡执役者,有小过则系头投于河,令人就下流接视,蕃人则援以出,汉人则否。”[22]1194元丰四年(1081)五路伐夏期间,刘昌祚云:“前日磨脐隘之战,余众(西夏军队)皆保东关镇,东关在城东三十里,旁直兴州渡口,平时自是要害,今复保聚,若乘此急击之,外援既歼,孤城当自下。”[22]7700其后高遵裕陈言宋夏战争失败原因时指出:“又议者罪臣不能破贼外援,力下东关,盖东关贼之饵兵……盖灵州至东关四十里,仍阻七级渠……”[22]7763从以上三条史料探知,东关镇位于灵州城东,确切当是东北三十里的地方,与灵州城呈掎角之势,七级渠阻隔其间。东关镇一带地势平坦,黄河经其西部北流,灌溉条件优越,利于屯耕。再者其濒临黄河,扼守通往兴庆府的黄河渡口,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灵州城位于今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村与陈袁滩镇间黄河河道中,若以该段黄河主航道为圆点,三十里为半径画圆,可知东关镇在今灵武市崇兴镇台子村附近。在台子村南130米处有一西夏时期的遗址——台子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地面可见方形建筑台基3处,夯筑而成,边长5—8米,高约0.6米。地表散布大量瓷片及建筑构件,瓷片有黑釉和白釉两种,器型包括罐、盆、瓮、高足碗等,具有典型的西夏风格。建筑构件有板瓦、筒瓦、兽头瓦当、槽形瓦等。”[9]267此外,1976年曾于台子村出土数百件西夏瓷器窖藏,1981年又发现了360斤宋代铜钱币窖藏。[25]225故东关镇当位于灵武市崇兴镇台子村附近①。

2.高台寺、省嵬城与黄河河道位置

高台寺、省嵬城是目前银川平原有遗迹可寻的西夏时期的古遗址,其中高台寺位于今兴庆区掌政镇洼路村,省嵬城在今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省嵬村东南。根据明代宁夏地区四部地方志的相关记载,可以推知宋夏时期高台寺当是建于黄河河滨之地,省嵬城应位于今黄河东岸。

此外,在省嵬城西北不远处有一西夏时期墓葬——西河桥西夏墓,从其保存状况及与省嵬城、黄河的位置关系综合考量,其当一直处于黄河西岸,并未受黄河摆荡游移侵扰。

综上,宋夏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位置的大致轮廓已基本清晰。然准确呈现历史时期黄河河道位置,其中个别河段还须详加考究。

三、《西夏地形图》呈现的黄河银川平原段流路

《西夏地形图》是迄今最早、最详备的一幅西夏舆图,所绘内容主要是西夏及其周边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绘制年代当在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26]181。鉴于此,笔者试借其对前揭宋夏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位置作一佐证和补充研究。

迄今所见的《西夏地形图》版本有三:第一种是清代张鉴《西夏纪事本末》卷首所附《西夏地形图》;第二种是克恰诺夫所介绍苏联国家列宁图书馆藏《西夏地形图》[27]30-39;第三种即黄盛章、汪前进发现的,现存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康丕扬刊刻《宋两名相集》②与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万历三十七年(1609)毛九苞《重校范文正公集》中所附图版。通过对比,三种版本差异还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黄河灵州城段河渠的分布、绘制最为明显。《西夏纪事本末》本、俄藏本是后人依据旧本《范文正公集》改绘,内容多有变动,差别就多达一百处左右[28]435,455-457。从成书时间和版本源流上讲,《宋两名相集》和《重校范文正公集》为明代刻本,是目前所见最早本子。笔者在此以国家图书馆所藏善本明万历时刊刻的《范文正公集》附录中的《西夏地形图》为底本进行研究。

(一)宋西夏时期黄河灵州城段河渠分布

《西夏地形图》是目前唯一直观反映宋西夏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流径的图文资料,灵州城近旁的人文地理和河渠形势甚为详明。

明万历三十六年康丕扬刊本《范文正公集》中所附《西夏地形图》,可明显看到黄河灵州城段南岸,自西向东(就图上所示方位而言,下文依此)有四条源自黄河的支汊。由南向北图示依次为“里仁瀑”、“大绞瀑”、“吴仁瀑”。第四条无有名称,仅能看到东端汇入黄河中,西端、中间部位被“大都督”、“灵武郡”、“朔庆军”、“灵州”四个名词覆压。这一条分汊当是黄河支流——东枝。史籍中明确记载,灵州城被河水包围,位于黄河主流和枝津间的河渚之上。同时,又有三条从黄河引水的灌溉大渠。对照《西夏地形图》,灵州城近旁有三条以“瀑”为名的支汊,“图中所注‘瀑’应皆为‘渠’”[26]186,如此,“□□瀑”意即“□□渠”。那么,《西夏地形图》所示正与文献记载吻合。所以,有理由相信,紧邻黄河主干道的那条支汊就当是黄河的枝津了。再者,图中在“朔庆军”、“灵州”上面标注有“古灵州”一名,其恰处于黄河主流和东枝围成的河心洲上。

(二)“两岔河”周边地理要素

《西夏地形图》灵州城东黄河南岸有一条支流——两岔河(详见下文),周边绘注的地理要素极为丰富,然这些图文资料多不见诸史籍,故其对弥补文献缺失、判断黄河在此间流径弥足珍贵。惜文献不足征,笔者只能借助仅有的片语记载试作发覆。

《西夏地形图》中“古两”、“分山口”、“宁令口”自右及左竖写于黄河支流西侧,这三个词语是指代三个地点抑或是同一个地名呢?《宋史·夏国上》载:“谅祚,景宗长子也,小字宁令哥,国语谓‘欢嘉’为‘宁令’。两岔,河名也,母曰宣穆惠文皇后没藏氏,从元昊出猎,至此而生谅祚,遂名焉。”[21]14000《西夏书事》亦言谅祚生于两岔河[29]211。谅祚,西夏毅宗,因生于两岔河而取小名“宁令两岔”[30]319。宁令亦见于《西夏地形图》,图中于黄河南岸支流旁标注有“宁令口”一名。同时其旁还竖写有“古两”、“分山口”两列字词。根据《西夏地形图》图幅、地理要素绘注特点及语义,“古两”与“分山口”当连起来读作“古两分山口”。“分山”学界多认为是“岔”字,“很可能是在地图的传抄过程中,将‘岔’字上下结构的距离拉大分开写成了‘分山’”[30]319。若此论无误,“古两分山口”当是“古两岔口”之讹。此外,还有一佐证,西夏辞书《文海》中对“岔”作有释义,“岔,此者枝岔也、谷也,川之谓”[31]431。结合谅祚名字来源,“古两岔口”与“宁令口”当为同一地名,“两岔口”前冠一“古”字,正好暗示了地名的沿革变迁。“两岔河”既是黄河支流名称,《西夏地形图》怎么绘注为“两岔口”呢?破解此疑窦,当须确定“两岔河”位置所在。

(三)“两岔河”与“两岔口”的位置

元昊与没藏氏外出狩猎,至两岔河而生谅祚。既是狩猎,那么狩猎场所对环境、地形就有一定要求,诸如林地、草场之类等,纵观银川平原河东地区,符合此条件的只有今灵武市东山一带。灵武市东山由自北而南的马鞍山、旗眼山、猪头岭、牛布朗山、面子山、杨家窑山等构成,面积约425平方千米[32]28。其中猪头岭生长着24.5万亩的天然次生柠条林,磁窑堡地区分布有灌木林区,灵武市天然牧场388.31万亩集中分布在东部山区[32]66,100。调查发现,灵武市境内野生脊柱动物约141个种和亚种,占全区脊柱动物种数约32.4%。新中国成立之前,磁窑堡居民多从事畜牧与狩猎,牧养骆驼、牛、马、羊,狩猎土豹、黄羊、狼、鹰等。此外还有一证据,位于灵武东山的磁窑堡东北不足10千米的地方有一湖泊——鸳鸯湖,现已干涸。侯仁之曾亲赴实地考察,从当地老者口中得知,清末民国时期鸳鸯湖与大河子沟相通,湖水很大,水鸟众多,周围水草丰茂。在鸳鸯湖西南五更山下曾有百十来棵大榆树,因环境恶化和村民过度砍伐,现已不存[33]168-172。遥想在千年以前的宋夏时期,此区域生态环境优越,应是狩猎的首选区域。无独有偶,恰在此区域有一条河流——大河子沟,当是两岔河所在。大河子沟,黄河东岸支流,当地人又称甜水河、西天河,发源于灵武市东南部马家滩的杨家窑山,全长约65千米,宽100—400米。上游杨家窑山至跑马泉村段由南向北流,中游从跑马泉村直至灵武东山口段为西向流,下游出灵武东山口——马鞍山与旗眼山间山口转向北流,后沿灵武东山山脚北流入黄河[34]67。那么,马鞍山与旗眼山间山口当是两岔口无疑。

这一推论还可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秋五路征讨李继迁的军事行动中得到佐证。至道二年春李继迁浦洛河夺粮成为是役导火索,宋太宗因之调遣五路军队进攻乌池、白池一带李继迁驻地,其中环庆路统帅李继隆战前对行军路线的抉择就很好地验证了上述论断。《宋史·李继隆传》载:“(至道二年)是秋,五路讨继迁,以继隆出环州,取东关镇,由赤柽、苦井路赴之。继隆以所出道回远乏水,请由橐驼路径趣贼之巢穴。”[21]8967《续资治通鉴长编》则对李继隆打算调整行军路线缘由作了交代,环庆路钤辖卢斌对李继隆云:“由灵州赴乌、白池,月余方至,若自环州抵贼巢(校勘记:若自环州托驼路),才十日程尔。”其后又载:“(李)继隆因遣其弟继和驰驿上言:‘赤柽路回远乏水,请自青冈峡直抵继迁巢穴,不及援灵州。’”[22]851此役目的地是乌池、白池地区,乌池为今陕西省定边县西部的苟池,白池在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与宁夏盐池县交界的北大池。宋太宗要求李继隆从环州(今甘肃环县)经旱海(今盐池、同心、灵武、吴忠及甘肃环县交界地区)、浦洛河(盐池县惠安堡老盐池村)、耀德镇(灵武市石沟驿西)、清边镇(灵武市白土岗子)至东关镇,然后由赤柽、苦井路赴乌、白池。从环州到灵州共五百里,灵州东至盐州又三百里[35]1084-1085。此路道远曲折迂回,且经有“七百里旱海”之称的沙区,显然就是“道回远乏水”,耗时一月之余也是自然之事。东关镇前揭考证在今灵武市西南崇兴镇台子村。赤柽位于今灵武市东北部,苦井则在今盐池县天池子附近[36]154。这样,由东关镇东北行,穿越马鞍山与旗眼山间山口,溯大河子沟东行直达盐州(今陕西省定边县红柳镇北部沙场村古城)[37]18-28。今盐池县通往银川的公路、铁路均经此而过。宋夏时期此线也是一条重要驿路,“自(保安)军北归娘岭六十里,过长城岭,北至秦王井驿,入平夏,经柳泊岭、并铁市、白池、人头堡、苦井、三分山口(校勘记作‘三岔谷口’,笔者认为当是)、河北九驿,至故灵州怀远镇七百里”[35]1070-1071。此段驿路白池至兴庆府段不管从道路走向还是沿途地理要素都与《西夏地形图》所示完全一致,唯“三岔谷口”《地形图》作“古两岔口”,但此并不影响对两岔口位置的判断。故李继隆指出的取东关镇后所走的赤柽、苦井路当非此无它。

覆实而论,从史实、自然地理形势及《西夏地形图》的绘注来看,大河子沟为两岔河都是十分合适的。至于“古两岔口”、“宁令口”当是“两岔河”即今大河子沟西出马鞍山与旗眼山间的谷口。③

至于元代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位置具体情状,因文献阙如,其详情不可得知。但根据《元史》中《世祖本纪》[38]97,110、《董文用传》[38]3496、《张文谦传》[38]3696-3697、《郭守敬传》[38]3846等记载,同时参诸元时气候状况[39]436-492及明初此间黄河流路等,可推知元代黄河流径大致与明初无大差异。

四、结 语

通过对历史文献相关记载、舆图信息及考古调查资料的综合与分析,隋唐宋元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位置有了清晰认识。

隋唐时期黄河出青铜峡口后北流,经今青铜峡市王老滩、营门滩一带,后沿今汉延渠与西河间东北流,继而在古城湾村与陈袁滩镇附近折东流,绕经古城湾村和陈袁滩镇的西侧及北部,形成一河湾。而后又折北流,经今增岗堡、刘家庄东汉延渠东侧。继而东北流经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徐家庄、曹家庄等四庄沿线。继续屈曲东北流,经今平罗县姚伏镇东。又东北流经陶乐镇与平罗县城间黄河西部。继而东北流,从贺兰山东北端出银川平原。此时期灵州城依然坐落在黄河河心洲东南部,黄河枝津也即东河,大致沿今吴忠市段“古河崖”东北流,经灵州城南部和东部。

宋夏时期黄河青铜峡口到灵州城段大致与唐时无大差异,基本可视为沿唐时故道畅流。黄河在绕经灵州城后,东北流,经今崇兴镇台子村(东关镇)西,后转向西北流,进入今永宁县境,而后又东北流,经掌政镇洼路村(高台寺)东。又屈曲东北流,经平罗县城与今黄河间,继而东北流经今惠农区庙台乡嵬故城西,又曲折北流经西河桥西夏墓东,进而东北流出银川平原。两岔河即大河子沟,在东关镇和高台寺间注入黄河。

元代时黄河流径由于文献不足征,可推知大致与明初无大差异。

简而言之,通过对隋唐宋元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位置的探究,总结历史经验、规律,对于宁夏地区沿黄城市群建设、农田水利发展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一说东关镇位于今灵武市河中堡,为西夏翔庆军驻地。参见鲁人勇:《西夏地理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5—46页、第95页。

②现国家图书馆官网中华古籍资源库公布的信息显示为《范文正公集》,正文二十四卷、年谱一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刻本,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康丕扬。每半页9行每行19字,白口、四周单边。善本书号是16658、09415、03255。

③胡玉冰认为由于后世传抄,致使原本是河名的“两岔”慢慢讹变成了山口名了。参见胡玉冰:《传统典籍中汉文西夏文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19页。

猜你喜欢
东关西夏黄河
我家的“忍者神龟”
江苏省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西夏陵雕塑与自然人文环境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黄河』
在古东关,眺望县城全景
西夏静州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