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援藏的创新及其成效

2018-01-23 21:52
西藏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支教西藏改革开放

(安康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安康725000)

我国40年改革开放,本质上是一项社会创新实践。改革开放引领社会创新,社会创新推动改革开放向前推进。即改革开放推动各领域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各领域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反过来又推动改革开放在各领域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取得新突破、结出新硕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援藏工作领域,正是形成如上良性互动关系:改革开放催生我国在教育援藏工作实践中,不断实现观念创新、政策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我国新出台十项教育援藏的实践举措;新出台的十项教育援藏实践举措,推动西藏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涌动下,不断取得新突破、获得新成就。改革开放40年来,西藏教育事业在我国新出台的十项教育援藏工作实践举措的有力推动下,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益、科技效益、经济效益及改善民生等综合性社会效益。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国家对 西藏教育的支援

在旧中国,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是“发展起点低、发展不平衡”。据统计1950年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小学校在校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分别仅占0.9%、0.4%、2%左右,远远低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6%的比例[1]645—647。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新中国成立至进入改革开放前,为尽快改变西藏教育事业落后面貌,国家以向西藏选派教师为主的“输血型”教育援藏方式,支援西藏发展教育事业。1954年在举国百废待举、各地师资匮乏的情况下,为解决西藏师资奇缺的特殊困难,国家选派首批1500名教师进藏支教。即使10年“文革”动乱期间,国家仍然坚持选派教师进藏支教的制度,1974年根据西藏提出的要求,中央安排上海、江苏、四川、湖南、河南、辽宁461名教师进藏支教[2]291—293。“文革”后期的1976年4月国务院又作出决定,由山东、湖北两省在1976年和1978年分两批选派教师进藏支教,每期每批各选派45名教师。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支教政策和制度的建立完善,我国在继续安排教师进藏支教这种“输血型”教育援藏方式的基础上,又与时俱进地新创立在内地创办西藏班(校);在西藏区内兴建“希望学校”;率先在西藏实行教育免费“三包”;国家投资建成西藏远程教育体系;在内地创建“西藏师资培训中心”;开展西藏与内地中小学生“书信手拉手”德育互动教育;建立对西藏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从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支教体系;把教育援藏纳入全面援藏总体布局中科学谋划;等多达十项的教育援藏工作实践,推动西藏教育事业不断实现跨越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援藏工作的 十项实践创新

(一)在内地开办西藏班(校)

1984年召开的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教育援藏作为全面援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谋划,作出“在内地办学帮助西藏培养人才”的决定。为落实该项教育援藏政策,中央财政每年补贴西藏200万元,建立了在内地开办西藏班和西藏中学的教育援藏制度。上海、天津、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陕西、湖北、安徽、山西、湖南、浙江、江西、云南及重庆等16个省市,新开办西藏初中班,每年招收藏族小学毕业生1300名。北京、兰州、成都3市各新创办1所西藏中学[3]435。内地西藏班(校)以招收农牧区藏族学生为主,农牧民子弟占70%以上;学制为初中4年,初中毕业后升人高中或中专,高中毕业后择优到高校深造。在成功开办内地西藏班(校)、招收西藏初中生的基础上,1989年内地西藏班(校)进一步扩大到招收西藏高中班及各类中专中职班学生。到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内地西藏班高级中学3所、内地西藏高中班办班学校8个、内地西藏班开办师范班的院校有2所[4]352。

从1984—2004年20年间,中央和承担办西藏班(校)的省市共投入经费6.8亿元,不断改善西藏班(校)办学条件。天津市为把天津红光中学西藏班办成示范性学校,投资8300万元易地重建;湖北省西藏班从荆州迁至武汉,一次性拨基建费2700万元;北京市投资4000多万元加强北京西藏中学建设。经过承担办西藏班(校)各省市努力,一些省市西藏班(校)的办学条件,接近或达到当地省级示范中学办学标准[5]。内地西藏班(校)良好的教学设备及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既促使和吸引西藏班(校)学生刻苦学习各门文化课程,更促使和引导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内地西藏高中班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参加党课学习。截止2012年6月,北京西藏中学有4000多名学生接受党课教育,其中64名学生加入党组织[6]57。合肥三十五中2001年开始办内地西藏初中班,2013年办内地西藏高中班和援藏人员子女初中班,2017年又办西藏山南市代培班。该校现有的36个教学班中,西藏班有18个(初中班10个、高中班8个),占该校教学班的半壁江山。该校在西藏班管理上成功创立“代理家长制”和“全员导师制”,藏族班老师既是学生的“代理家长”,又是学生的“全员导师”,全心全意做藏族学生“生活上的慈母、学习上的良师、思想上的益友”,努力构建汉藏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馨校园氛围。承办西藏班以来,合肥三十五中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2017年该校首届西藏班高考初露锋芒,向西藏及安徽人民交出一份喜人答卷,74人高考,100%上线,80%以上考入一本高校,被教育部赞誉为“合肥三十五中现象”[7]。武汉西藏中学181名考生参加2017年高考,100%考上本科,92人被“985高校”“211高校”录取,占考生的51%,该校已连续8年全体学生高考100%考入本科高校[8]。

(二)率先在西藏实行“三包”免费教育政策

1984年召开的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针对西藏一些学龄儿童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决定通过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在西藏率先实行旨在减轻学生上学家庭经济负担,对学生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免费教育政策。西藏不折不扣地用足用活该项政策,从1985年开始有选择地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实行“三包”免费教育政策,西藏成为我国最早对中小学学生实行“三包”免费教育政策的省级行政区。随后享受“三包”的范围逐步扩大、经费标准不断提高。享受“三包”的学生从最初的农牧区中小学走读生,逐步扩大到所有农牧民子女及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在校生。到2014年享受“三包”的学生有52.5万名,覆盖面占西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100%。截止2014年中央和西藏为支持教育“三包”政策投入80.74亿元。在“三包”免费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中央和西藏地方还配套实施减轻学生上学生活费用的其他政策,如从2012年开始,西藏实行全区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受惠学生38.28万人[9]。2018年初西藏再次提高“三包”标准,学前教育阶段,二类区3120元、三类区3220元、四类区或边境县3320元;义务教育阶段,二类区3620元、三类区3720元、四类区或边境县3820元;高中教育阶段,二类区4120元、三类区4220元、四类区或边境县4320元[10]。

(三)组织志愿者支教和实施“组团式”教育援藏举措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高校学生中,出现愈来愈多的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为因势利导引导组织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1999年团中央、教育部实施“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社会实践,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招募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到中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2006年人事部、教育部等部门又颁布《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规定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2—3年的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通过“三支一扶”社会实践,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为西部教育、医疗及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在教育部先后实施的“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社会实践,开展的“三支一扶”社会实践中,一批有志于支援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高校学生,先后接力进藏为支援西藏教育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年华。

党的十八大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长期建藏”精神,进一步加大教育援藏力度,提速西藏教育发展速度,2016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实施方案》。新启动的专门面向西藏的“组团式”支教模式,被称为“一体两翼”,即内地承担援藏的17个省市和教育部直属高校30所附属中小学,选派800名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组成20个支教团队,分别进入西藏20所中小学支教;800名进藏支教人员上岗后,置换出400名西藏教师及管理干部,到内地学校跟岗学习、挂职锻炼,着力提高其教学及管理水平。“组团式”支教活动开展以来已产生明显的办学效益。上海“组团式”支教团承担西藏日喀则市上海实验中学支教任务后,该校2017年高考上线率达100%[11]。“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实践举措,是党的十八大后教育援藏模式的一次重大创新,“组团式”教育援藏举措将过去分散的有限的支教力量,提升整合为发挥“组团式”团队整体力量。“组团式”教育援藏促使受援学校率先建成西藏区内的示范性中小学,进而通过建成的示范性中小学,带动、辐射其他中小学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最终产生出“建好一所学校、代管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的社会效益。

(四)国家投资在西藏区内建成远程教育体系

利用信息资源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我国这个幅员辽阔、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国家,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机遇。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通过实施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累计投资4765.7万元,加大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2002年西藏开始建设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2009年国家投资2825万元,在西藏实施中小学电视教育资源“校校通、班班通、堂堂用”工程建设,建成计算机网络教室26间,在476所学校建成有线教育电视系统,扩建340所学校教育电视系统。到2016年西藏建成教学光盘播放点1763个,覆盖全区所有有电的教学点;卫星教学收视点903个,覆盖全区89.5%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室109间,覆盖全区92%的中学;建成乡镇有线教育电视系统“班班通”308套,覆盖全区41%的农牧区乡镇小学[12]28—32。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投资建成的西藏远程教育体系,不仅满足了西藏各类全日制学校发展远程教育的需要,而且兼顾了西藏各类成人教育发展远程教育的需要。为适应“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新需求,满足西藏全区各类成人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2002年8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西藏大学联袂合作,成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西藏学院,2012年8月更名为国家开放大学西藏学院。国家开放大学西藏学院立足服务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西藏成人教育发展的需要,面向西藏全区开展远程开放学历教育,把国家远程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输送到西藏全区,为西藏全区各个层面的广大成人求学者,提供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机会。国家开放大学西藏学院成立15年来,先后开设汉语言文学、会计学、行政管理、法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工商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开设护理学、会计学、行政管理、法学和现代文员等5个专科专业。截至2017年春季,国家开放大学西藏学院本专科在校生、毕业生人数分别为5227人、6572人,为西藏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输送了一批完成高等教育学业的知识型建设人才[13]。

(五)社会捐资在西藏区内兴建“希望工程学校”

为解决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在邓小平同志支持下,1989年我国兴起改善包括西藏在内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在包括西藏在内的贫困地区建设“希望工程学校”。1990年我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金寨县建立。1992年西藏那曲县巴尔达学校,利用“希望工程学校”捐款,改建为西藏第一所希望小学,此后支援西藏建设“希望工程学校”的热潮方兴未艾。截止1997年10月,捐资建设西藏“希望工程学校”的善款共3200余万元。西藏建起八一希望小学、华夏希望小学、上海科学希望小学、南京希望小学、常熟希望小学等一大批希望小学,2万多名西藏贫困家庭儿童重新走进教学设备先进、环境优美的希望工程学校读书。西藏一些希望工程学校建成后取得十分显著的办学成绩,2000年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姜昆黄小勇希望小学,荣获全国模范希望小学称号[14]。

(六)实施“春蕾计划”支助西藏女学生上学

在兴起捐资兴建“希望工程学校”的同时,为帮助部分因家庭贫困失学的女学生重新走进学校完成学业,全国妇联又发起“春蕾计划”助学行动,捐资帮助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失学女学生上学,支助受益对象不仅包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女学生,而且还包括女高中生及女大学生。在“春蕾计划”助学行动开展过程中,上海市妇联与西藏自治区妇联签定《沪藏姐妹情合作发展项目协议》,协议规定2011—2013年间,由上海市妇联提供20万元“春蕾助学金”,按照每人每学年1000元的资助标准,为西藏新入学的50名家庭困难的女大学生提供为期4年的助学金,帮助她们完成学业。据不完全统计,“春蕾计划”在包括西藏在内的全国范围内,资助女童357万人次,捐建春蕾学校1732所,对52.6万人次女童进行实用技术教育培训[15]75。

(七)创建内地与西藏学生“书信手拉手”德育互动教育活动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的讲话中指出: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16]。把习近平总书记上述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到教育援藏工作中,必须注重抓好对西藏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多渠道开展西藏中小学生与内地中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教育内地和西藏各族学生共同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民族团结进步思想。2015年7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联合启动西藏与内地各族少年儿童“书信手拉手”“中学中职学生结对子”活动。截至2016年初,在“书信手拉手”活动中,西藏和内地有21.7万少年儿童参与结对,发信12.8万封;在“中学中职学生结对子”活动中,西藏和内地有23.6万学生参与,发信6.1万封。

在成功开展“书信手拉手”“中学中职学生结对子”活动基础上,在团中央支持下,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还组织本区中小学生与内地中小学生,联合举办“民族团结融情夏令营活动”。2015年暑期在北京、天津、河北等17个省市内,共有52个“民族团结融情夏令营活动”同时开展活动,超过4000名包括西藏在内的各族青少年学生参加了夏令营活动。各个夏令营开展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各种活动。此外内地一些与西藏“中学生结对子”的学校,还盛情邀请西藏中小学生来内地参观游览。2017年8月山东潍坊市第六批援藏指挥部,为进一步加强山东潍坊市与西藏南木林县中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西藏南木林县教育发展,组织开展了邀请西藏南木林县优秀中小学生,参加“赴山东人文之旅、传播鲁藏文化”主题的夏令营活动,应邀参加该夏令营活动的西藏南木林县中小学生,先后赴济南、泰安、曲阜、潍坊、青岛等地观光学习。2017年暑期,拉萨市借力“教育援藏”机制,与北京市联合组织开展了“感恩祖国、圆梦北京”中小学生北京夏令营活动,北京市邀请西藏中小学生到北京参观游览,此次活动在增进北京与西藏中小学生之间的民族团结等思想方面,取得显著的德育教育效果。

(八)在内地设立“西藏师资培训中心”等机构,加强西藏师资队伍建设

兴教必先强师,加强西藏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西藏教育事业的基本前提之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主要采取选派内地教师进藏支教的“输血型”方式,解决西藏师资匮乏问题。大面积普遍提高西藏区内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则是一种提高西藏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造血型”支教。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继续坚持选派内地教师到西藏支教的同时,采取多种途径加强西藏师资队伍建设。1985年教育部在位于兰州的西北师范学院,设立“教育部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办学层次包括预科、专科、本科、进修班、研究生5个层次,开设14个专业[17]143—144。1987年教育部又在西北师范学院新设立“教育部西藏师资培训中心”,专门集中面向西藏培养培训师资。

200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决定从2003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8所国内著名高校,每年以单独考试、单独录取、定向培养模式,为西藏定向招收培养120名硕士研究生。2006年又以同样模式,每年为西藏定向招收培养博士生,该定向培养西藏硕士生和博士生制度至今仍在实行。2007年教育部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意见》,决定2007—2010年,每年为西藏培训12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60名教育行政管理人员[14]。

经过国家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采取多种制度、多种途径加强西藏教师队伍建设,西藏师资队伍建设效果显著。2010年西藏小学教师与全国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的统计数据是:教师学历合格率西藏98.42%,全国99.52%;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西藏83.18%,全国78.29%。这表明西藏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接近全国,而西藏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高于全国近5个百分点。2010年西藏初中教师与全国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的统计数据是:教师学历合格率西藏为98.34%,全国为98.65%;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西藏占75.78%,全国占64.04%。这表明西藏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接近全国,而西藏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18]339—340。

(九)建立对西藏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从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支教体系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对西藏教育的支援层面,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对西藏教育的支援范围延伸扩大,建立起对西藏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从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式支教体系。

第一,将西藏高等教育新纳入支教范围。198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选派第三批援藏大学教师的通知》,要求上海、天津、陕西等6省市选派131名大学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西藏农牧学院、西藏民族学院建设。1990年教育部又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建设,西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选派42名教师到西藏大学支教;西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4所高校选派20多名教师到西藏农牧学院支教[17]197。

第二,将西藏学前教育新纳入支教范围。学前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步阶段。学前教育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高低。改革开放前西藏学前教育基本是空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教育部设立的“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专项资金支持下,西藏自治区大力实施农牧区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普及程度迅速提高。2011—2014年,累计落实学前教育资金19.32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56所。截至2014年底,西藏全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幼儿园共722所,在园幼儿81123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9.11%,比2010年提高34.61个百分点。同时自治区不断加大学前师资补充力度,每年补充1000余名幼教师资到基层幼儿园任教[19]。

第三,将西藏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新纳入支教范围。办好西藏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既能直接促进西藏职业教育就业率的提高,又能促进西藏民生改善水平的提高。为支援西藏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国家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国家拨款支持西藏在内地12个省(市)的48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开设内地西藏中职班,2014年内地西藏中职班在校生有4600人。二是加强西藏区内中等及高职院校建设,“十一五”以来,国家和西藏地方共投入25.4亿元发展职业教育,先后实施西藏职业教育学院改扩建工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促使西藏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区现有高职院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9所,在校生2.3万余人;县级职教中心74所,年培训3万余人次[20]。三是组织内地有关院校对口支援西藏发展职业教育,2011年教育部组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组长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成员的支教团队,共同支援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建设。

(十)把教育援藏纳入全面援藏总体布局中科学谋划

新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对西藏进行包括生活食品、生产物资、工程项目、财政拨款、教育医疗等方面支援的“援藏机制”。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援藏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育援藏一直是整个援藏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被纳入援藏机制总体布局中予以谋划。改革开放后承担援藏任务的18个省市、17家中央企业、37所高等院校和教育部12个直属单位,自觉树立“援藏先援教,发展先育人”理念。如1993年在北京召开的教育支援西藏工作会议上,承担在内地办西藏班(校)任务的27个省市与西藏签署《教育支援西藏协议书》,扎扎实实落实在内地办西藏班(校)的任务[18]318。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1月,全国各援藏单位在全面实施各领域援藏工作中,共实施专项教育援藏项目1641个,建设校舍工程项目面积59万平方米,培训教育人员6000多人次,派遣教育援助干部2632人次,赠送图书资料87万余册,教育专项援助资金超过11亿元人民币[5]。

三、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援藏工作取得的 四方面社会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援藏工作实践,已在西藏区内产生出四方面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一是教育援藏产生出促进西藏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的社会效益。截至2017年底,西藏全区51个县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4%,初中入学率达到99.3%。农牧民子女大学入学率超过70%,西藏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6年,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21]。

二是教育援藏产生出促进西藏科技发展水平提高的社会效益。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与科技具有水乳交融般的内在联系,西藏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促进西藏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截至2012年西藏拥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29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6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5家。西藏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6264人,其中少数民族43552人,占总数的77.41%;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870人(包括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4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12年西藏科学技术普及率达到85%,科技对西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科技对西藏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则达到42%[22]。

三是教育援藏产生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社会效益。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则为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直接提供科技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人力资源。西藏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推动西藏科技水平提高;西藏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西藏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8.6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310.63亿元,增长151倍。1994年以来西藏生产总值连续2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四是教育援藏产生出促进西藏民生改善的社会效益。西藏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必然会促进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西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565元增加到2017年的30671元,增长53倍;农牧民可支配收入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牧民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134元增加到2017年的10330元,增长76倍[21]。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援藏工作实践创建的有关制度,还被推广应用到其他民族省区。如1985年新创立在内地办西藏班(校)制度,2000年被推广应用到新疆,新疆2000年在内地创办新疆高中班,2010年新疆又在内地创办新疆中职班。2010年该制度又被推广应用到青海,青海当年在内地既创办青海高中班,又创办内地青海中职班。又如西藏从1985年开始有选择地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实行“三包”免费教育制度,进入新世纪后被推广应用到新疆,在中央及全国援疆省市支持下,2016年新疆在南疆四地州实行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2017年新疆又在全区全面实施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23]。再如教育部2016年启动的“组团式”教育援藏制度实施不久后,该制度也推广应用到新疆等民族地区。

四、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教育援藏工作的 新审视新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援藏工作实践的创新发展及其已取得的成就,极大缩小了西藏与全国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但是我们又要十分清醒地看到,目前西藏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在教育、科技、经济和民生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4]习近平总书记上述重要讲话昭示人们,加快西藏教育现代化建设,是新时代稳藏建藏兴藏富藏的重要基石;是坚持习总书记提出的“长期建藏”治藏方针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西藏各族人民的综合素质具有决定性意义。

把我国建成世界教育强国,既是在新时代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重要奋斗目标,又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据此,要在新时代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努力把我国建成世界教育强国。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当前西藏与我国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的现实,决定了西藏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将面临着比发达地区更艰巨、更繁重的建设任务,将需要经历更长时间的建设周期。这就要求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长期建藏”的治藏方略,把改革开放以来新出台实施的有关教育援藏政策和制度,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进一步完善和继续坚持下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尽快缩小西藏与发达地区历史上形成的、今天仍存在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使西藏同全国各地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进而确保把我国建成世界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既需要西藏各级党政干部和各族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用足、用活、用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各项教育援藏政策和制度,推进西藏教育加快发展;又需要全国发达地区根据西藏教育在加快发展中面临的新矛盾、新挑战,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坚持、完善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创立的各项教育援藏政策和制度,通过进一步加大教育援藏力度,实现加快西藏教育发展的速度,实现西藏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全面建成世界教育强国。

猜你喜欢
支教西藏改革开放
都是西藏的“错”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神奇瑰丽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