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全”模式研究

2018-01-23 18:51蒋建军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三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蒋建军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已经融入高校德育过程。本文通过分析“三全”模式的含义、理论依据以及践行“三全”模式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思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更好地践行“三全”模式的有效途径,这对塑造大学生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全”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1-0056-03

一 “三全”模式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三全”模式的思想由来已久,但其内涵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丰富过程,至今仍在不断地实践与丰富,其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点,具有重要的实施价值。

1 含义

“三全”育人不是一个新思想,很早就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但真正提出确切的概念是在2005年的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思想、新举措,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了“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这是党中央在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三全”育人。所谓“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简称。三全育人是一个系统概念,要求教育过程中动用各方力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具体说来,全员教育,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全过程育人,包含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各个方面的教育,全方位育人涉及各种教育载体,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教育形式,丰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三全”育人模式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理论依据

“三全”模式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充分践行与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所谓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设想“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化过程,同时,人的本质在于通过劳动实践,逐步实现人的自由。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这种意识是建立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符合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自身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应该通过生产生活实践不断实现自身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发展着自身思维的至上性,而思维的非至上性又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发现。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证实了“三全”模式的可行性。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而言,其目的是通过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通过分析人的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关系,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指导,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践行“三全”模式的意义

“三全”模式的提出和運行既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是实践发展的必然,国际国内发展的大环境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挑战,对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三全”模式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1 理论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践行“三全”模式的理论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首先,从国家教育方针来看,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标。国家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201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强调要推动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符合中国文化心理和中国学生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三全”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实施,正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其次,从教育理念来说,我国教育发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出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现阶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各种教育理念不断推陈出新,而“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正符合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创造性阐释;最后,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来说,“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既能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实践,又能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心理健康情况的全方面理解,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能够在理论上丰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

2 实践意义

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又推动理论的革新,“三全”模式的发展是出于实践的需要,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一方面从国际国内环境来看,在市场经济和资本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受金钱、物质的奴役,成为追名逐利的工具,加之西方所谓的人权思想的叫嚣等等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容易受国外各种错误思想的蒙蔽,从大学生所面对的现实来看,网络的发展在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的同时,也滋生了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土壤,网络使大学生生活在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各种网络色情、暴力等恶俗思想瓦解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加上西方敌对分子利用网络宣传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挑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重大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心理;另一方面,从教育现实来看,长期以来主体性的教育模式下,师生地位不平等,学生的思想很难真实地向老师表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流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致使有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一时郁结又得不到及时的调节,最终出现了难以调和的心理问题。由此看来,践行“三全”模式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三全”模式本来就是要通过各方面成员的协同努力,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的教育,这有利于学校、家庭加深与受教育者的联系,加强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正确对待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正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endprint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全”模式践行路径

“三全”模式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用好“三全”模式,关键在于领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内涵与内在联系,使三者有机统一,协同发挥作用。

1 发挥各种微观环境的积极影响,实现全员育人

大学生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在不同的生活范围中受到教育环境的不同影响,影响大学生生活实践的微观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这些微观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社会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当借助这些微观环境的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最重要的地方,首先要组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由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组成,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研究。还要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小组,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交流沟通,有效解除大学生的心理郁结;其次,除了专业的心理健康团队,还要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就是为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与学生实现平等沟通,将心理疏导带到教学过程中;最后,学校环境中,除了教室,还有宿舍和食堂,宿舍阿姨和食堂大妈都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使大学生感到家的温暖,得到心灵的慰藉;另一方面,除了学校,还有家庭、社区和同辈群体环境,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社区是学生朝夕玩耍的地方,同龄伙伴是大学生彼此最能找到共同话题的人,而调动这些方面的因素,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沟通,马克思强调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这需要交流双方的共同努力,父母要关注自己孩子的心理变化,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而大学生本人也应该主动与人交流,学会释放。

2 合理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

所谓全过程育人,是指大学生从一入学到毕业整个的教育过程,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要有计划地分阶段、分情况进行。一方面,对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突然进入了一个新环境,可能会有很多不适应,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辅导的形式,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对于大二大三的同学可以通过加强人际交流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使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对于大四的学生来说,可能受就业的困扰,应该有针对性地组织就业能力测评等活动,使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心理定位,减轻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疏导措施,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心理特点也不同,承受压力的能力也不同,这就需要心理辅导员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3 有效实施各种教育措施,实现全方位育人

所谓全方位育人,主要是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丰富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一方面从课程建设资源来说,首先,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点,高校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开设,提高课程质量,优化课堂氛围,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交流沟通能力、抗压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其次,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课程,例如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亲身体验、案例分析,都能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促进自我成长;再次,主题班会是一种最寻常不过的方式,一次成功的班会,能够使每一个参与者都参与到互动中,再辅三以一些心灵鸡汤,能够打开心灵的窗户,拉近同学间的距离,起到很好的心理调节作用;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进其他学科之中,有些专业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但有的专业很少接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还要融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因为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师生都希望看到的;另一方面,除了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之外,还有课外的教育资源,既包括丰富的校园文化,也包括对大学生有深刻影响的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方面,既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活动中,使大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在网络文化方面,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途径,又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正确对待各种网络腐朽文化的侵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自身的心理抗压能力。

总之,新时代的大学生有更多的竞争压力,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全”模式有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符合国家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将“三全”模式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出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

參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蔡迎春.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构建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

[3]门宏悦,曹军,刘洋,张茂仁.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4]蔡红建.从英国高校的学生工作谈“三全”育人[J].北京教育(高教),2010(10).

[5]雷金火.构建“三全”模式,培养创新人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班集体建设的实践应对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永续债券探析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高校“三全”育人模式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质量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