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课程改革初探

2018-01-23 18:56王亚军常红萍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改革

王亚军+常红萍

[摘 要] 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是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开展的教学和学科建设反思性实踐。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平台课程,对落实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专业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课程改革的路径,实施“自主—探究—操练”教学改革模式,力争该门课程成为学生专业反思、自我展示、拓展研究思路和提升研究能力的平台。

[关键词] 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红河学院;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1-0076-02

一 研究背景

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是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开展的教学和课程建设反思性实践。为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教育部1998年颁布实施《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随后2012年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落实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专业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目前大部分高校常见的是以“人文科学导论”和“人文科学概论”作为素质教育课程开设,很少涉及方法论。红河学院作为西部地方本科院校之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本科生素质教育理念,开展分类课程体系建设。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以人们认识人、建构人的方法(即人文科学研究的各种具体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平台课程,笔者自2008-2015年开设该门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教学经验以及大量教学案例和素材,该课程旨在学习人文科学的性质,加强不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学习、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方法论中获得提示、启发或指引,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目前,“自主—探究—操练”教学模式在高校已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案例教学有许多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特征,给课堂管理带来了一些新问题。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一直主导课堂,这种现象无法适应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实需求。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作为方法实践课,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课堂管理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目的,给学生专业思考和专业研究方法探索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专业和学科想象力,并掌握各类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使学生能够进行各类项目和毕业设计的独立写作,初步具备研究和分析能力。

二 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课程改革定位

自2003红河学院升本以来,逐步实施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通识课、学科平台课、专业课”三级课程模块,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落实平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核心,让学生掌握人文科学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技能,具备跨专业的知识整合型与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对案例运用人文科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拓展新知识,形成学科平台课跨学科的特色,发挥课前准备、课上讨论和总结评析机制的效用,培养学生创新和思维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

三 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课程改革目的

(一)提高人文涵养,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学科。它主要关心的是人文世界特别是人的内心世界,所探寻的是人生活的目的、信念和理想,人的自由和尊严,人的个性及其实现,人的情感的、道德的、艺术的、审美的需要及其满足等一系列关涉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它的发展经历了从古典人文科学向近现代人文科学的发展和转变,流传着众多经典性人文著述文本,应用交叉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影响着大批个性化的人文学者和孕育包容、理性和多元化的人文精神。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摇篮,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课程,能初步了解人文科学的产生、发展和学科性质,深化学生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未来蓝图。

(二)丰富课堂实践,加强专业与社会反思

本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视案例讨论环节和专题研究环节,选择典型代表性方法论,强化学生专业研究方法的实践。为课程改革和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创造了研究平台。同时以学生各类项目和征文比赛为契机,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和荣誉感,提升学生反思、批判和研究实践能力。“就人文科学方法论而言,亦包含着对历史学 、哲学、伦理学、法学、语言学、文学艺术等学科具体方法在上述各方面的批判性考察与分析 。”如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主要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文秘学等专业,每个专业实践的侧重点存在一定差异,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因材施教,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分享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情怀,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分享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人物或事件,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学生分享新闻伦理和舆论的导向,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之间的专业碰撞,激发学生交叉学科研究的意识,逐步培养研究兴趣,丰富专业的教学实践。.

(三)强化课后自主探究,侧重研究和问题意识培养

“自主—探究—操练”教学模式符合学生思维和认知规律,激发学生自主求知欲和兴趣,加强学生课堂参与讨论和反思,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相关的各类项目的申报操练,提高学生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自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重视案例讨论环节和专题研究环节,关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观关注小组对案例分析科学性,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理性分析问题和引导深度阅读为主,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征文比赛,结合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实际,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研究选题、开题,特别是指导开题报告中文献综述撰写,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研究思维,强化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实用性和应用型,促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与实践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endprint

四 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课程改革设想

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课程实施“自主—探究—操练”教学模式,使学生熟悉专业领域和学科领域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专业和学科想象力,并掌握各类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使学生能够进行各类项目和毕业设计的独立写作,具备基本的研究和分析能力,力争使该门课程成为四个平台,即学生专业反思的平台、自我展示的平台、拓展研究思路的平台、提升研究能力的平台。

(一)灵活安排课堂教学,探索专业实践

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理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授课内容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的性质和地位、人文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人文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人文科学研究设计。作为专业平台课,该课程教学安排一共18周,36个学时,按照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对本课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课堂讨论进行改革,传统讲授研究方法的课程更多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体,学生更多是听众,缺乏有针对性专业训练。笔者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积累了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广播电视学和广告学专业部分优秀学生的专业研究实践案例,为进一步引导和启发学生研究性思维提供较好的案例材料。侧重于专业性的引导和实践,发现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对研究方法掌握实践较好,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的大部分专业基础较扎实,但学生专业实践意识不够强,在教学过程中考虑选择经典性文本案例,側重于引导和开展适合他们专业的实践。

(二)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丰富教学实践形式

多媒体是提升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形式的重要媒介工具。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更多地是利用PPT进行课件式教学,授课内容主要是根据教师备课情况。笔者发现大部分授课教师多媒体教学素材较为单一,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方法仅涉及自身较为熟悉专业方法,忽视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和研究成果,笔者基于红河学院文科教学平台实践课程,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从多元性、多层次将优秀学生的作品进行课堂分享,对学生的广告创意、散文小说、微电影和历史人物新解等作品进行多维展示,建立学生课程实践教学机制,培养学生专业应用的能力,引导和激励学生多方位、多视角分析思考现实问题。

(三)针对性训练,评估教学成效

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教学由课前准备、课上讨论和总结评析三个主要环节构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视案例讨论环节和专题研究环节,选择各专业典型性、代表性案例,强化学生专业研究方法的实践。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可根据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特色和实际,开展边疆民族文学的写作和文本分析,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可利用语言优势,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科研实践,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科研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民族区域传播和影视人类学的创作和实践,通过案例教学模式重点抓住探索将研究方法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实践,以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征文比赛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导参与项目和课题申报工作,编写符合我校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层次的讲义。教学期末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和调查案例教学方法在该课程中实际运用情况和效果,分析学生课堂教学反馈,撰写分析报告,更好地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掌然.人文科学方法论问题研讨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2]郑文先.人文科学方法论:缘起、特征及思路[J].武陵学刊,1996(4).

[3]李维武.人文科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彭兆荣.人文科学方法论[J].教育文化论坛,201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革
不是改革的改革
改革之路
个税改革,你的税后收入会增加吗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