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剖析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2018-01-23 18:57武立敬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政课教学

武立敬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作为德育主干课程,在理论上始终被摆在高等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然而,思政课教学却经常出现状态不佳、效果不良现象。追根逆源,是因为教学过程存在异化现象。本文试图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来剖析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以求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达成其根本目标。

[关键词] 异化劳动;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1-0082-02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强调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目标三者的统一。课堂要传授知识,知识须转化为能力,并最终成为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这就是价值观目标。价值观目标要求形成与知识和能力相关的深厚情感、诚恳态度和执着追求。”[1]然而,当前很多高校思政课的现状不容乐观,别说价值目标的实现,就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达成,也任重道远。学生上课时心不在焉、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以及教师上课敷衍、学校督导过度等现象,较为普遍。通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剖析高校思政课存在的这些现象,可以为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高等教育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完善人格的重要人生阶段。在这个人生阶段,思政课教学活动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熟,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其结果却差强人意。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由于就业单位对大学生工作能力的要求非常明确、具体,专业知识的掌握、工作能力的提升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方式和收入状况,而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此并无直接关系,因而,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技能课而轻视人文课、思政课。其次,思政课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一种理想的应然状态,而大学生却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课堂上美好的理想与严酷的现实存在巨大的反差,使大学生感觉所学理论不切实际。再加上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中学相关学科内容有所重复,大学生认为是老生常谈,对思政课教学不感兴趣。最后,相对教学而言,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更加注重科研,导致部分教师视教学为累赘,从而敷衍了事,教学没有激情。于是,学校加强了对思政课及其他课程的督导工作。然而,学校督导工作存在过度、不合理等问题,反而干扰了思政课教学活动。

二 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剖析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在理想的社会条件下,劳动者借助工具将生产资料加工成产品,产品的价值是劳动a的凝结,劳动者拥有对产品的占有和支配权。在资本主义社会,产品不属于工人,工人劳动得越多,为资本家创造的产品越多,那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能力就越强。因而,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教师作为劳动者,大学生的思想品格自然就是劳动产品。然而,对待教师授课,很多学生的态度是非常冷漠、无动于衷的,来课堂上课只是不被教师处罚的无奈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课堂教学活动在他们身上很难起到显著的效果。经常迟到,随意旷课,上课低头做其他事情,等等,这种学习态度,无法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不良的教学效果、不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教师不但享受不到劳动的喜悦,反而为没能吸引大学生注意力、无法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而感到教学活动的失败和沮丧。

(二)勞动者和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

依据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劳动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整个过程应该是劳动者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人存在的第一需要和价值享受的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全面展现。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受到监督、斥责甚至处罚,工人在劳动中感受到的主要是痛苦而不是快乐。当前,高校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活动的督导,依据的是工科的模式化教学方式,这对于育人功能的思政课来说无疑是一种束缚。为了应对督导工作,教师只能规范化、机械化、模式化地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折磨、压抑和无奈。过度、不合理的督导方式使教学活动本身出现了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

(三)劳动者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2]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就是劳动。而人的类本质,主要是指人所生存其中的自然界及共同的精神力量。劳动者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是指劳动过程中自然物及精神力量,纯粹成了人的生存手段。而教育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作为类而存在,教和学是劳动的不同表现形式,都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才能真正体现人的类本质。本来,思政课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是一种享受。然而,但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活动成了教师谋生的手段,学生上课也成了获得学分进而获得学历的工具。这往往导致教师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台下昏昏欲睡的教学状况。

(四)人和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工人与劳动成果、劳动过程、类本质相异化的结果,就是工人与资本家、工人与工人、资本家与资本家相异化。这种异化在思政课教学过程的表现,就是思政课教师与督导、督导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相互怀疑、指责以及吹毛求疵的不和谐现象,即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人和人相异化的某些状况。譬如,督导的本职工作是监督、指导教学,使教学活动符合教学要求及规范,促进教学活动水平的提高。然而,一些督导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批评上,甚至具有找不出缺点就不称职的思想。为了完成督导任务,频繁地、无缘无故地督导某些老师的教学工作,使得这些教师甚至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教师为了应对督导的要求,往往把存在的问题归结到学生身上,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紧张,进而也使学生对督导抱有消极的态度。过度、不合理的督导方式,不仅没有促进教学,反而阻碍了教学,适得其反。

三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思政课教学的启示endprint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虽然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工人劳动不自由为主要内容,但是其宗旨却是使人摆脱各种束缚,获得解放,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在以其剖析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时,具有指导意义,给予我们一些有益启示,。

(一)思政课教学要回归育人的根本目标

思政课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更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自由的人格、理性的精神,实现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讲授知识,而且要传播先进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思政课才会吸引人、鼓舞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3]。 因此,教学虽然以知识为基础,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态度与志向。如果思政课教师讲授的仅仅是知识,把课堂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大学生把考核合格仅仅作为学习的目标,把思政课仅仅当作获得学分的科目,显然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就会偏离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思政课教学理念、态度与志向上要以根本目标为旨归,减少师生在教学中的过度功利、短视的现象,摆脱对功利的过度依赖与向往,。

(二)思政课要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给教师与学生自由自觉活动的空间

正如工人劳动应是工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一样,思政课教学应以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为主体,给予他们自由自觉活动的空间。为了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学校组织督导老师进行督导工作是必要的。然而,过度、不理性的督导工作反而扰乱了思政课正常的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了一种不必要的压力与紧张。因而,相信教师与学生,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過程中具有自主性,让督导工作在原则、方式、态度方面合乎分寸、理性,是消除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重要理念与举措。

(三)在思政课教学及管理活动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本身,在某些方面却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的表现有:不合理的督导方式,导致了不和谐的课堂教学;过度功利、短视的教学目标,无法形成自由的高贵人格;在以两点基础上,又无法形成敬业、友善的教学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思政课的教学、管理工作,是解决思政课存在问题的重要理念。

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剖析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这些问题,将会提升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从文本到心灵:“让思政理论课始终冒着热气”.

[2016-12-15].http://news.gmw.cn/2016-12/15/content_23265823.htm.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这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标准.[2016-03-26].

http://www.sohu.com/a/65857984_3724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思政课教学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