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汉会战始于安徽省和县保卫战

2018-01-24 00:01房列曙房列明
安徽史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和县师团联队

房列曙 房列明

(1.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2.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上海沦陷后的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11月26日,林森率政府机关人员抵达重庆。但是,国民党中央军政、外交、财政、经济、内政、交通等重要职能部门、蒋介石等军政主要领导人、各国驻南京的大使馆人员暂时不能遽行迁渝,而先迁至武汉。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也驻留武汉。武汉当时实际上成为中国战时的指挥中心和政治、经济中心。日军在制定徐州会战计划时,就考虑到进攻武汉的计划。

武汉会战,从1938年4月23日至24日安徽和县保卫战开始,到同年10月25日中国守军主动放弃武汉,历时6个月有余。会战由蒋介石亲自任总指挥,第五战区、第九战区及第一战区、第三战区等部队共100万人、30余艘舰艇、200余架飞机参战。苏联援华志愿航空大队也参加了会战。日本方面,由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指挥25万人、以及120艘舰艇、300架飞机作战。双方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大小战斗有数百次。中国军队伤亡达40多万,毙伤日军近4万人。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战线最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会战。日军虽然攻占武汉三镇,但中国军队打破了日本妄图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投降和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作战部署的重点在武汉外围地区,所以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斗、战役大都在武汉外围地区进行,可分为序战、前方要地防守作战、主要阵地防守作战,以及武汉三镇放弃后阻击日军深入作战等四个阶段。

武汉会战的序战始于何时?学术界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说,“武汉会战从1938年6月12日日军占领安徽省省会安庆开始到10月25日中国军队撤离武汉结束,历时4个半月,大小战斗有数百次。”*戴逸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 1840—1949 抗日战争 》,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页。

第二说,“1938年6月11日,侵华日军溯长江西上,进攻安庆,拉开了武汉会战的序幕。”*《中华上下五千年》编委会编:《中华上下五千年》第6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812页。

第三说,1938年6月上旬至8月初是武汉会战的前哨战时期。*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08页。也有人将6月初到7月20日,作为武汉会战的序战阶段。*郭汝瑰、黄玉章主编,田昭林修订:《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下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668页。

第四说,始于1938年5月,称该月日军侵占徐州后,调集25万人,在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指挥下,“沿长江两岸和大别山北麓向武汉发动进攻”。武汉会战“历时5个多月”。*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5卷《大战图志》,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9、80页。

我们不同意以上观点,认为:武汉会战应从1938年4月23日至24日安徽省和县保卫战开始。其理由如下。

一、武汉会战应始于1938年4月的安徽省和县保卫战

(一)中日双方关于武汉会战的早期战略部署

1937年12月1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在武昌拟定了《军事委员会第三期作战计划》,决定:“国军以确保武汉核心、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为目的,应以各战区为外廊,发动广大游击战,同时,新构筑强韧阵地于湘东、鄂西、皖西、豫西各山地,配置新锐兵力,待敌深入,在新阵地与之决战。”*《军事委员会第三期作战汁划》(1937年12月1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军事 1”,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634页。

1938年初,军事委员会判断日军将由平汉线南下,并从大别山北麓及长江两岸西进会攻武汉,“则此时由湘赣之幕阜山脉至豫鄂皖境内之大别山脉……预想也为将来之主战场”。鉴于南京保卫战的教训,军事委员会认为武汉三镇从地形上观察并不易守,因而“欲确保武汉而始终保持武汉为我政治经济资源之中枢,则应战于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是上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647—648页。陈诚为总司令的武汉卫戍总司令部乘徐州会战紧张进行之机,在武汉外围构筑防御工事,整理补充军队,筹备武汉防御事宜。

南京沦陷后,安徽省政府于1938年1月13日迁六安。3月6日,安徽省政府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呈报《安徽省抗战军事计划》,将太湖、潜山、岳西、舒城、霍山、立煌、六安、霍邱等县作为本省的战守根据地,其中以霍山、岳西、立煌3县为核心。向东设3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华阳起,经望江凉泉、石牌、桐城大关、南港、舒城桃溪、化子岗、上派河、合肥下塘集、瓦埠、沈家桥、正阳关,沿淮河南岸至三河尖;第二道防线自宿松许家岭起,经徐家桥、新仓、黄泥港、潜山龙井关、关庄、晓天镇、官亭、五十里铺、椿树岗、桥头集、众兴集、二刘集,至霍邱;第三道防线自太湖县城起,经小池驿、王家牌楼、水吼岭、岳西磨子潭、管驾渡、霍山独山镇、石婆店、开顺街,至叶家集,并以麻埠、流波、歇马台、金家寨等处为最后的根据地。作战方针为:恃险抵抗,阻敌深入,以为武汉之屏障。*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抗战军事计划》(1938年3月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787,案卷号3035。

日军大本营陆军部在日军占领南京后,开始研究攻占汉口的作战,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暂时搁置。*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150页。1938年4月上旬,日军大本营决定实施徐州会战时,亦“预想到会战以后的形势并把将来进行武汉作战也考虑进去”。*[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第2卷,朝云新闻社1983年增印,第44页。“当初的方案,是让一支部队沿着京汉线南下,考虑到这方面的敌情,需要很大的兵力,从北支治安不好的现状抽出兵力来十分困难,为此,前案被中止,决定主力军沿着淮河和大别山脉北方地区进攻,一支军队沿着扬子江进攻的计划。本案的优点在于除了节约兵力以外,也便于中支那派遣军的统一作战指挥。”*⑤[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第2卷,战史丛书第1卷《武汉会战资料汇编》,武汉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76页。此后,日军进攻武汉的战略部署不断调整,但在4月23日,日本华中派遣军发出命令,“对第六师团,要求迅速以步兵四大队为基干的部队在和县(芜湖北方40公里)-巢县-庐县沿线地区作战,抓住庐州方面的敌人”。⑤第六师团当天就执行这一命令,并称之为向武汉方面发起新的作战。这从下述史料中将得到证明。

(二)日文版 《乡土部队奋战史》一书,将日军于1938年4月23日到24日进攻安徽省和县的战斗,作为武汉会战的开始。

《乡土部队奋战史》是描写日军第四七联队、第一四七联队及其相关部队的战史。第四七联队隶属第六师团,第一四七联队隶属第一〇六师团。第六师团辖四个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一个炮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辎重兵联队。其中四个步兵联队即步兵第一三联队、第二三联队、第四五联队、第四七联队,分别由九州南部的熊本县、宫崎县、鹿儿岛县、大分县四个县的子弟兵组成。1938年5月,日本大本营为补充侵华战争的兵源,以常备师团的留守机关为母体,增设一个师团,番号在母体师团的数字上加上一百。因而以第六师团为母体的增设师团,即为新编第一〇六师团。第一〇六师团所属单位和第六师团一样,分别在上述四个县组建。也就是说,第四七联队、第一四七联队都是日本大分县的兵源。该县一家地方报纸《大分合同新闻》,从1961年9月开始连载其诞生、灭亡的历史,作者是《大分合同新闻》的记者平松鹰史。当时报纸的连载,距史实发生的时间不算长,那些日本老兵的年龄也不算大,当地的报纸又在他们的故乡传播,经历了社会的检验,如果史实有误,到1962年结集成三册由大分合同新闻社出版时,理论上还有纠正的机会。因此,就史实而言,该书有可信度。武汉出版社于2013年12月出版的《〈战史丛书〉 5 武汉会战日军参战部队战史选译》,其中有《乡土部队奋战史》选译。

《乡土部队奋战史》第二册的第一章为“武汉攻略战”。“武汉攻略战”或者“汉口攻略”是日本方面的说法,中国方面习惯称之为“武汉抗战”或“武汉会战”。该书第一章第一节的标题是“向武汉方面发起新的作战,突破和州、巢州、庐州”。这三个旧地名,分别为安徽省的和县、巢县、合肥县(今合肥市)。也就是说,战争的加害方将日军侵占安徽省的和县、巢县、合肥的战斗,作为有别于徐州会战的新的武汉会战的序战。

《乡土部队奋战史》写道:徐州会战进行之际,日本大本营构想“尽可能快地攻下汉口,将蒋介石政权驱逐出中国中南部地区”,日本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开始准备攻打武汉,转入到积极的作战

中去” 。“担任芜湖警备的第四七联队,也终于走上了战争的最前线”。*②③战史丛书第 5卷《武汉会战日军参战部队战史选译》,武汉出版社2013年版,第185、186、186页。

在第四七联队主力开始行动之前,先行出发的是第四七联队第一大队,加入了第六师团第十一旅团长坂井德太郎少将指挥的坂井支队,参加了1938年4月23日至24日攻打和县的战斗。

坂井支队辖四个步兵大队、骑兵第六联队、独立山炮第二联队,四个步兵大队相当于一个团加一个营,约4000人。骑兵第六联队相当于一个骑兵团,独立山炮第二联队相当于一个炮兵团,四个步兵大队中,仅绪方大队来自第四七联队,其他三个步兵大队来自第一三联队。在这个混编部队里,来自第四七联队的绪方大队在第一三联队队长指挥下,于23日上午10时30分从白渡桥出发,向和县方向进攻。出发约4小时后,前方就传来激烈的枪声。

日军攻打和县战斗的暗号是“楠”和“正成”。绪方大队长命令:“大队于明日(24日)侦察和州方面的敌情后,为策应支队主力的进攻,攻打和州城西北角,切断敌军退路。” ②这一天,坂井支队长和长谷川联队长都向第一大队发来了“鼓励”的电报。

24日,200名中国军队官兵英勇抗击坂井支队的绪方大队,但被坂井支队的猛烈炮火击溃。于是绪方大队借助冲锋枪的火力,追击撤退的中国军队,逼近和县县城。和县城内中国军队很多,针对坂井支队作好了迎击的准备。坂井支队主力一三联队强行登陆长江新河口,开始对和县城南门和西南角猛烈攻击。

为切断中国军队的撤退路线,绪方大队向和县城西北角猛烈攻击。中国军队虽然集合了轻重机枪进行回击,但在日军猛烈进攻下,24日下午,开始向西北方向溃散撤退。在和县抗击坂井支队后撤退的中国军队士兵,大约有1000多人。继而,日军攻入和县城内,绪方部队在和县城内西侧附近安营住宿,并担任自和县西北门、朱荒村北端到城南边墓地之间的警戒。

进入和县的坂井支队一方面担任和县的警备工作,一方面准备新的作战。4月30日,坂井支队曾派遣一部分兵力去攻打巢县。③

(三)日文版《汉口作战要图》中的证据

1938年7月30日朝日新闻社印刷的《汉口作战要图》中,用图标的形式明确标明和县、含山县、巢县、庐州、舒城、桐城、安庆、怀宁县的上石牌、潜山等地已被日军占领,这再次证明中日双方在和县、含山县、巢县、庐州、安庆等地的战斗,是武汉会战的一部分。*《汉口作战要图》,日本县立图书馆藏。

(四)日文版《第六师团转战实话》关于和县战斗的记载

(五)日文版《支那事变画报》第二十八辑关于“和县攻略”的记载

《支那事变画报》为8开本,前两辑名为《北支那事变画报》,第三辑名为《日支事变画报》,从第四辑起改名为《支那事变画报》,10日刊,临时增刊为周刊,均在日本国内印刷后运到中国发行,出版社为大阪每日新闻社、东京日日新闻社。《支那事变画报》创刊于日本昭和12年(1937年)7月30日,创刊号封面上标有“陆军省许可、支那驻屯军司令部许可”字样, 第二至一百辑封面上均印有“大阪每日、东京日日特派员摄影”字样。每辑《支那事变画报》,以该“特派员”摄影的大量清晰度非常高的照片为主,每幅照片均有详尽的日文文字说明与署名,还有文章,涉及日军侵略过的北京、上海、南京、合肥、安庆、潜山等地。这本原为炫耀日军“战绩”的画报,今天成为日军侵华的自供状。《支那事变画报》第二十八辑刊登了成本华的照片等5张,上方有标题“和县攻略”,下面写着“渡边特派员摄影”,拍摄日期为1938年4月24日。 注释中写道:“4月24日在海军的协助下,中野部队在南京长江的上游新河口阵地前实施抢滩登陆,并于当日下午占领和县。”中野,即坂井支队步兵第一三联队的联队长中野英光大佐。

(六)和县保卫战中出了个抗日女英雄成本华

2015年8月29日,由安徽省和县人民政府出资兴建的抗日女英雄成本华纪念广场,在和县得胜河西畔建成,并向市民开放。成本华纪念广场由五部分组成:人物雕塑主体、古城墙、1938年就义日历、文化墙(成本华简介),以及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的“抗日女英雄成本华纪念广场”碑刻。其文化墙的内容是:

成本华(1914—1938),女,和县历阳镇高巷村人,1938年春,率众抵御侵犯和县的日寇被俘就义。成本华自幼刚毅豪爽,学生时代即参加“中国童子军”1194团。抗战爆发后,她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地方武装会、抗日人民自卫军,卫国保家。1938年4月,日军侵犯和县,成本华负守城之职与众浴血奋战,终不敌被俘,日军劝降,成本华却缄口鄙笑,镇定自若,后遭刑讯在和城大西门城墙下英勇就义。当时成本华含笑抱胸,昂然挺立,视死如归的精神令日寇为之敬畏。

以上言简意赅的介绍,凝聚了学术界一个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因为在此之前,了解成本华的人并不多。近20年来,互联网+纸质媒体对成本华的文化传播,使成本华成为网络红人,她不但得到社会的认同,而且被誉为抗日女英雄、最美抗日女英雄。

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根据日军《汉口作战要图》、日本华中派遣军关于第六师团以步兵四个大队为基干的部队在和县、巢县、合肥地区作战的命令,以及第六师团坂井支队执行这一命令时将攻占上述地区的战斗,称作“向武汉方面发起新的作战”,可知上述和县、巢县、合肥等地的战斗是武汉会战的序战。

第二,武汉会战的序战始于1938年4月23至24日。23日上午10时30分,第六师团坂井支队从芜湖出发,向和县方向进攻。14时30分左右,中国军队进行了激烈抵抗。24日,中日两军和县城的外围以及县城进行战斗,当天日军占领和县县城。

1)博物馆模式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倡导作用。博物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载体,要充分发挥其作为社会资源的承载保护作用。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主要是对政府的推动作用,博物馆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和相关提案引起政府的重视,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在对社会公众宣传领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展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化知识传递给公众,可以强化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第三,日军第六师团坂井支队进攻和县。其第一三联队在长江新河口强行登陆,开始了对和县城南门和西南角的猛烈攻击。第四七联队的绪方大队为切断中国军队的撤退路线,向和县城西北角攻击。

第四,中国军队参加和县战斗的“兵力很多”,“作好了迎击的准备”。具体有多少兵力?根据以下关键词:23日14时30分左右,中国军队进行了激烈抵抗,估计为500余人;24日在和县的正面,遇到中国军队200余人的抵抗;继之在和县县城,中国军队集中了轻重机枪进行回击,最后大约有1000余人撤离县城。由此可知,中国军队参加和县战斗的人数,应不少于2000人。

第五,和县保卫战中出了个抗日女英雄成本华。

二、否定武汉会战始于1938年6月的证据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既然是会战,就离不开中国军队的对决。武汉会战之序战,也是如此。将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6月12日占领安庆,作为武汉会战的序幕,这只强调了日军侵占安庆的一个方面,而丢掉了中国军队进行安庆保卫战的重要方面。这里牵涉到一个史实问题,即有没有中国军队的安庆保卫战?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无论是中文资料还是日文资料,都有安庆保卫战的记载。安庆保卫战始于何时?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我们想说的是:根据相关档案史料,就有武汉会战始于1938年4月底和5月初的记载,它成为否定武汉会战始于1938年6月的证据。

(一)《第二十七集团军抗战八年历次战役抗战纪实》的记载。该《纪实》藏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第二十七集团军抗战八年历次战役抗战纪实》,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787,案卷号6741。未注明写作的时间,但送审时,有时任该集团军总司令李玉堂于1946年2月的签字,可以断定其写作时间为1945年9月至1946年2月。《纪实》记载了第二十七集团军参加武汉会战的经过,并将参加武汉会战的战斗,称之为“武汉会战外围淮南之役”。所谓淮南,“即淮河以南,长江以北,霍山山脉以东之地区”。这一地区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非独为津浦南段侧翼之依托,而且为马当封锁线之卫星,在战略上实为我徐州与武汉外围轴心之锁钥。敌军于1937年11月中旬攻陷首都南京后,即企图第一步打通津浦线,第二步进占武汉。然欲实现此种企图,必有解除津浦线南段侧翼之威胁,与马当封锁线之外屏障,因以继续攻略我淮南”。《纪实》记载了1938年4月下旬,担任长江北岸以及巢湖南岸作战任务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已经确认:日军以第六师团由芜湖渡江分别由淮南铁路、和含公路进犯合肥,又将以海军为主、陆军为辅溯江西上,企图冲破安庆、马当、彭泽、湖口等封锁线,直捣武汉。为了保卫合肥、安庆和武汉,第二十七集团军令第一三三师三九九旅、第一三四师四〇二旅由安庆集贤关附近出发,进攻巢县,以断敌后路。各部于5月6日开始行动,至5月10日,第二十军副军长夏炯指挥皖东保安司令漆道澂及江防司令蒋炎两部,一度袭占含山县城。5月13日,第二十军第一三四师师长杨汉忠部攻占巢县县城。根据以上记载,武汉会战外围战役开始的时间,当在1938年5月上旬。

(二)根据上述“武汉会战的外围战役”的概念,从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杨森致蒋介石委员长的电报中,可知继和县保卫战以后的1938年4月26日的武汉会战的外围战役即含山县战斗已经打响。26日11—13时,省保安第九团在含山县的祈门站一带与日军激战甚烈。同年4月27日和29日,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杨森六次致电蒋介石委员长,报告了含山战斗的情况并希望空军轰炸和县、含山县之日军以及增加兵力守备合肥,并请饬令第二十六集团军徐源泉部,迅开赴合肥,第四十八军第一七六师、第七军第一七二师暂不北调,俾次策应。*《武汉会战期间杨森致武昌蒋委员长电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787,案卷号7650。

(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手写本《武汉会战史稿》,辟有专门章节,将1938年5月作为武汉会战的开始。《史稿》以战斗详报为依据,记载了第二十军第一三三师、第一三四师、第一四六师第四三八旅、省保安第八、九两团、新四军第四支队与日军第六师团第四七联队、第十三联队等部在无为县东北地区运漕、黄雒河一带的战斗,分为5月3日至20日以前三叉河、东关、淋头、斯巷(司巷)一带战斗和5月21日至6月1日的运漕附近之战斗两个部分。*《武汉会战史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787,案卷号717。

(四)据《第二十七集团军怀宁、桐城、潜山附近战役战斗详报》及《第一九九师罗树甲部在合肥附近战斗详报》:5月14日,第四十八师、第一九九师各1个旅,与日军第六师团坂井支队及空军一小队,展开了合肥保卫战。当天,合肥沦陷。5月19日,第一九九师包围合肥大蜀山之敌,激战3小时,伤亡惨重。第六师团坂井支队占领合肥后,即以该地为根据地,北连定远、蚌埠,东通巢县、含山县,积极作南犯安庆,西窥六安之准备,迄6月4日晚以后,寿县正阳关沦陷。驻寿县的、原在合肥以西及西北地区的国民革命军,均相继转进至六安附近。舒城以西地区遂无兵扼守,成为极大空隙。是时巢湖东南林头、东关、黄雒河、运漕镇、三汊河一带的日军,连日不断向我进犯。6月6日至12日,第六师团坂井支队自合肥南下,会攻安庆。为保卫安庆,第一三三师、第一四五师四三五旅、省保安第五团在舒城桃溪镇、桐城的小关、大关等地节节抵抗,阻击日军,激战甚烈。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杨森于6月11日综合各方情况判断:“敌决会攻安庆,大关方面关系安庆存亡尤大”,是夜9时,亲赴大关前线视察,并集合团长以上军官训话:“务各尽力,死守大关阵地,谁退下即枪毙谁。”*《第二十七集团军怀宁、桐城、潜山附近战役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787,案卷号8382。

(五)传统观点认为,安庆没有打,这不准确。上述4月26日的含山县祈门站一带的战斗,5月的无为县东北地区运漕、黄雒河一带的战斗,巢县、含山县战斗、合肥战斗,6月的舒城、桐城小关、大关战斗,都是武汉会战的外围战斗,也是安庆保卫战的外围战斗。据参加安庆保卫战的第二十七集团军第二十一军一四六师八七二团(团长林绍成,以下简称林团)战斗详报、日文版的文字材料和照片、英文版和西班牙文版当时拍摄的影片,可以大体上再现安庆保卫战的经过。

6月10日,日军波田支队协同海军从芜湖附近溯江而上,在枞阳镇下游的大拐登陆数十人,经我守兵击退。12日4时,日军在飞机、炮火掩护下,在距安庆20公里的大王庙和太子矶强行登陆。第一个登陆的部队是陆军波田支队的主力和海军特别工作队虾原部队,他们向登陆地点左岸的大王庙前进。日军强行登陆五六百人,第一四六师林团第三营第九连、第一营第二连与敌激战,伤亡很大。5时20分,林团长电令前江口之何连,跑步增援,又令第一营营长马国荣率兵两连驰援,战斗激烈。向右岸太子矶登陆的日海军陆战队,穿过一人高的芦苇,脚踏着泥泞的岸边,突然受到中国军队的机关枪从左面的扫射。在栏河栈旧炮台,守军从两个地堡开枪射击日军。但日军在距前河口下游百来米处,控制了水雷营处。这里连接着扬子江上水雷的水底电缆,如果上方有舰艇通过的话,从这个营处按电钮就可引爆。日军一直在找这个营处。这是两栋两层楼的砖瓦房,日军冲进屋子,抢走了配电板,并爆破了水雷营处。守军也被日军击溃。9时许,日军军舰增至20余艘,大批上驶,11时30分驶往安庆城,停泊西南门江中,向城内猛烈轰击,同时新河口登陆的日军,已续增至2000余人,分两路进犯,以主力沿菜子湖、破冈湖大道经宣团寺、午公坝直迫安庆东侧飞机场附近,以一部沿江边堤埂,在飞机低空飞行掩护下西进。16时,林团第二营派出一个连至午公坝,阻击日军,激战甚烈。同时已到安庆西南门的敌兵舰炮击我沿江守兵及安庆城内。日军一部还从南门皖亭街等处登陆,被林团第一营杨连击溃。敌未得逞,又从西门外登陆。西门守兵为安庆保安团,力量较薄,被敌击溃,日军由此处登陆的有七八十人。林团长即令第一营,抽调士兵一连,转向城东南车站作战,并以该团警卫排警戒由北向西的环城大道。此时,从合肥南下的第六师团坂井支队突破桐城县的小关、大关阵地。小关、大关既失,安庆已不能守。18时,安庆飞机场沦陷。13日7时省城安庆被完全占领。杨森部第二十军第一四六师及保安队“未经力战,轻弃名城”,退守潜山及怀宁石牌一线。据史料记载:安庆保卫战,“击沉敌舰10余只,毙敌约700余人”。*《第二十七集团军抗战八年历次战役抗战纪实》,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787,案卷号6741。我江防城防部队激战后阵地大部被毁,死伤亦大。

三、结语

研究武汉会战,不能不研究日军进攻武汉的节奏。1938年4月23日,日本华中派遣军命令第六师团,迅速以步兵四个大队为基干的部队攻占和县、巢县、合肥。具体执行这一命令的第六师团第四七联队、第一三联队,在他们自已撰写的战史中,明文将攻占安徽和县、巢县、合肥的战斗,作为武汉会战的序战。1938年7月的日军《汉口作战要图》,其图标明确标明和县、巢县、合肥,已被日军占领。

在中国方面,也有相应的文献记载。《第二十七集团军抗战八年历次战役抗战纪实》及其相关电报、战斗详报,将淮河以南,长江以北,霍山山脉以东地区的作战,称之为武汉会战的外围战役,始于1938年4月下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手写本《武汉会战史稿》,将1938年5月无为县东北地区运漕、黄雒河一带的战斗,作为武汉会战的开始。

以上分期略有不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日本是侵略战争的发动者,也是武汉会战的发动者,掌握了发动武汉会战的主动权和知情权,而中国方面节节抵抗日军的侵略,在确认日军进攻的目标是武汉这一点上,显然滞后于日本军队;另一方面,《第二十七集团军抗战八年历次战役抗战纪实》写于1945年9月至1946年2月,《武汉会战史稿》写于1942年5月,而日文版 《乡土部队奋战史》一书于1962年出版,显然,上述《第二十七集团军抗战八年历次战役抗战纪实》和《武汉会战史稿》,不可能参照日文版《乡土部队奋战史》一书。

根据日军进攻武汉的节奏,记述进攻武汉日军作战的日文版 《乡土部队奋战史》一书,将1938年4月23日至24日的和县战斗定格为武汉会战的开始,这一历史事实是无法否定的。第六师团坂井支队占领和县以后,从和县和芜湖抽出兵力,攻占含山、巢县、合肥,又在空军的配合下由合肥南下,攻占舒城、桐城,企图会攻安庆。当由合肥南下的坂井支队占领怀宁县高河埠时,另一支溯江而上的日军波田支队协同海军,已经攻占了安庆。中国守军被迫退据潜山、太湖,暂时形成对峙。1938年4月23日至6月12日,中国军队在安徽和县、巢县、合肥、舒城、桐城、安庆等地节节抵抗,都是武汉会战的组成部分。后来的潜山、太湖、宿松等地的战斗,亦同。以时间为序,和县战斗在先,是武汉会战的开始。

应当指出,和县保卫战,主要是地方武装抗日人民自卫军卫国保家的战斗,参加战斗的人数不少于2000人,它是武汉会战的序战或前哨战,但序战或前哨战都是武汉会战的组成部分。

武汉会战由数百次战斗组成,自和县保卫战以后到安庆失守之前,安徽正面战场的战斗,几乎每天都有,但主要是游击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937年12月13日制订的《军事委员会第三期作战计划》中“以各战区为外廊,发动广大游击战”、“待敌深入,在新阵地与之决战”的方针在安徽战场得以体现。新四军也在安徽敌后开展了游击战。

传统观点认为:武汉会战大致是从1938年6月12日日军侵占安庆到同年10月25日中国守军主动放弃武汉,历时4个多月。而我们根据相关史料认为,武汉会战应从1938年4月23—24日安徽省和县保卫战开始,这就将武汉会战开始的时间提前了一个多月,整个会战的时间增加到6个月有余。并对人们知之甚少的和县保卫战进行了梳理和评价,提高了和县保卫战的地位,赞扬了抗战女英雄成本华的抗战精神。

和县保卫战是可歌可泣的。和县保卫战中出现的抗日女英雄成本华为日本人所敬畏。1938年5月20日出版的《支那事变画报》临时增刊第十六辑上,首次刊登成本华被俘的照片,其日文注释:“和县城门上抓到的唯一敌军士兵、女俘虏成本华”,“这名抗日顽固分子没有吐露丝毫军事机密” 。第二天出版的《支那事变画报》第二十八辑上,又刊登成本华被俘的第二张照片,日文注释为:“昭和13年4月,在中国战场上俘获的中国军队女战士成本华,24岁,对于我军的刑讯,她始终面露微笑毫无惧色,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国家。”时隔41年后的1979年日本每日新闻社出版发行的《日本战史》画报中,第三次刊登成本华的这张照片。近年来建成的四川建川博物馆之不屈战俘馆,将成本华列为中国抗日战争不屈战俘的代表。在抗日女英雄成本华的身上,充分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充分展现了以身许国、精忠报国的鲜明品质,充分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成本华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代表,正是千千万万个像成本华一样的忠诚战士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用自己的血肉,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谱写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取得伟大胜利的新篇章。

由于在第二十七集团军、第二十六集团军的战斗详报和作战日记中,找不到和县保卫战的记载,所以和县保卫战的档案史料有待进一步发掘。

猜你喜欢
和县师团联队
迟到
制造南京大屠杀日军部队的下场和历史结局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各部队最终下场如何
临阳联队的敌后抗日斗争
二战日军的“窝囊废”师团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in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2014年和县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农民土地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