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施的方法及启示

2018-01-24 01:22
中国德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伦理德国

■ 任 平 蓝 曦

德国作为发达国家,其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其良好的国家形象,较高的公民素质,严谨专注、秩序性强的公民形象都为人所称道。二战结束后,德国在对历史的沉重反思中意识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往后的几十年里,德国逐步确立了以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和塑造为主的教育终极目标。

与我国不同,在德国的中小学课程中,并没有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道德教育的内容被细化拆分,通过与宗教、伦理、政治、社会、经济学与法学等课程相融合来呈现。针对德国中小学道德教育与其他课程相融合的实际情况,本文将结合课堂观摩的具体案例,探讨其道德教育的实施方法,以期为提升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课堂效果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一、伦理课突出“两难教育”

在伦理课中通过对两难问题的讨论和思考,锻炼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是德国中小学道德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式。

(一)伦理课的目标与内容

伦理课自20世纪70年代开设以来,逐渐成为德国中小学校德育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伦理课选取的教学内容,或是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教授基本的日常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意识;或是就学校和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师生通过讨论提出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的解决办法,以此来锻炼学生运用伦理知识解决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

以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伦理课为例,1—4年级的课程目标中包括了“尊重他人观点”以及“学会相互帮助”。在5—6年级的学习主题“我们一同学习”中,社会性能力目标被设定为“正确地认识自我与他人”以及“发展解决冲突的能力及技巧”;在学习主题“友情具有多面性”中,社会性能力目标被设定为“学会接受自我”“以独特的观点看事情”以及“学会将心比心”。在7—10年级的学习主题“自由、规则与良知”中,社会性能力目标为“认清自己与他人的责任”“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以及“学会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观点”[1]。课堂上多采用讨论法与情景教学法,调动学生的伦理知识,使得学生具备正确处理个体与家庭、朋友、集体关系的综合能力,并培养其运用伦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伦理课上常见的“两难教学法”是德国道德教育常用的教学手段。

(二)伦理课特有的“两难教育”

德国中小学道德教育一直秉承“保持争议”的教育思想,在伦理课教学中教师也常常采用“道德困境”的教学模式去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加以思考。

随着难民问题日益凸显,各地反难民的情绪越来越强烈,德国政府内部陷入新一轮的争论与谈判,难民问题也自然成为伦理课堂上的常见议题。2017年6月,笔者观摩了不莱梅科朋伯格文理中学8年级的一堂伦理课,这节课的大体流程如下:

1.提出问题。该校资深的伦理课教师沃尔夫曼先生在课前给学生分发了一篇出自德国主流媒体的评论文章,该文客观地分析了当前的难民问题。

2.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沃尔夫曼先生首先让学生对评论文章的观点进行标记和概括,然后要求学生们分小组围坐在一起,根据文章和准备的材料,讨论难民问题背后的社会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提出一些解决难民问题的设想。

3.理清逻辑,表达观点。沃尔夫曼先生要求各小组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海报纸上归纳本小组的观点,并用图片或者箭头把论述的逻辑展现出来,再把海报贴到教室前方并讲解本组的观点。马提亚斯表述说:“越来越多的难民希望得到工作,如果这样就会使得德国人就业的机会变得非常有限。”马克则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多元文化的加入,只有这样才会诞生更多新的思想、新的技术,也会有利于德国自身的发展。”随着讨论的深入,很多同学都积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喊道:“我们不是不欢迎难民,但是我们不希望有太多的人来,那就会影响我们生活。”还有的人说:“对的,太多人了,我在火车站看见他们在领吃的、喝的……而且他们也没有遵守我们的规则,总是不买票。”

4.提出两难问题。当观察到学生们逐渐形成“不欢迎难民”以及“为难民的处境感到担忧”的两难观点后,沃尔夫曼先生提问道:“如果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不接纳这些一无所有的难民,那又会怎样?”“我们政府为什么选择接纳难民呢?”为了帮助大家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沃尔夫曼先生提供了另外一份材料,其中展示了德国民众对于难民问题的诸多观点,并包含了专业的数据分析。他接着又问道:“如果你可以为议会提出一些建议,你会提出哪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呢?原因又是什么呢?”在结束本课的集体讨论前,他要求学生根据今天的讨论,回去进一步搜集关于难民问题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并找到可以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安排下节课再继续讨论。

总体来说,伦理课的教学活动采取的方式各有不同,教师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但是保持争议是教学最大的特点。这些两难性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完全明确的答案,因此赋予了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针对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在教学中依然采取保持争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学生通过客观的分析、理性的评判、积极的思考,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独立的见解。

二、基于榜样学习的政治教育

德国中小学的政治教育有着普遍的教育共识—《博特斯巴赫共识》。该项共识概括了德国政治教育的三大原则:第一,禁止灌输。不允许教师采用任何手段对学生进行灌输,因为这样会阻碍学生形成独立的政治判断。教师的角色就是要保持中立,使得学生具备独立使用知识、形成自己政治观点的能力。第二,保持争议。在学术界存在争议的问题以及政治话题,在教学中也应当继续保持争议。这就要求教师持有的政治观点、科学观点,都应该是中立的、客观的,设计的讨论也同样可以以开放式的问题结束。第三,培养学生现实政治情境中决定自身立场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处于某一政治情境时,具备自我决定政治立场的能力,并可以从自身利益角度寻求一种对政治形势产生影响的方式。[3]如果说前两个原则强调的是教师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一条则直接指向学生的政治操作能力。

(一)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政治教育,德语称为Politische Bildung,是一门有关政治科学的学科。德国的中小学作为实施政治教育的重要机构,主要向学生传授政治知识,并向他们传递多元的政治观与政治态度。根据1951年德国教育部长与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决定,学校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自身政治知识的掌握,主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并具备运用政治知识,形成独立政治观点的能力。[2]德国学校政治课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正确认识不同时期德国的政治制度、系统反思纳粹德国的政治制度,了解政治选举的相关知识、社团活动的参与,以及世界其他各国政治制度形态等内容。

(二)基于《博特斯巴赫共识》的榜样学习

和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课堂一样,德国中小学的德育课堂也常常会引入名人和历史人物,把他们作为“榜样”开展教学。我国的道德教育往往将目光聚焦到人物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而缺乏对这一人物全面立体的认识,使得榜样在学生的眼里往往是单一、扁平、遥不可及的。而在德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中,学生对“榜样”的学习,是建立在对榜样全面、客观的整体分析之上的,教师会积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塑造一个立体丰满的榜样人物。

2017年3月,笔者在汉堡贝格多夫文理中学旁听了一节以榜样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政治课。为了更好了解德国著名总理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的政治生涯,特里希老师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的文献、网络资料、图片等,并整理成一份小报告,准备在课堂上作汇报。课上,教师在简单导入之后,就直接开始了课堂活动。首先,他按照学生的座位进行分组,分发给他们一张大的海报纸,要求每个小组在纸上梳理勃兰特政治生涯中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并用彩笔设计不同的标题,简要概括。第二,通过这些事件,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综合分析勃兰特的个人功过,并在小卡片上面简述自己的论证思路。第三,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们就具体的政治事件,各抒己见。尤利娅提出:勃兰特在担任联邦总理期间,其外交政策大放异彩,特别是“华沙一跪”震惊世界,也使他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可谓是其政治生涯中的经典“表演”。米歇尔则认为,勃兰特的外交手段确实出众,善于社交,但是最后因为“间谍事件”与“情妇事件”黯然下台,不禁让人唏嘘不已。第四,集体讨论环节。特里希老师要求各个小组成员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从勃兰特自身的政治角色入手,从当事人的角度界定社会、政治的情境,并尝试列出具体的政治行动和策略,化解问题。

通过本堂课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基本秉承政治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避免政治教育的灌输以及主观政治观点的带入;保持争议地引导学生独立地、全方面地考虑富有争议的历史事件;最终培养学生客观分析政治情境,自我决定性地参与政治活动、选择政治行为的能力。

三、法学和经济学课程中融入德育元素

除了以上提到的伦理课和政治教育,学校还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法学、经济学的课程之中。德国的实科中学和普通文理中学都统一开设有经济学和法学课,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理解市场经济中企业、商品、雇主、雇员、客户之间的关系,了解经济发展指数、欧盟经济共同体等经济学概念,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意识,认识德国社会制度的基本支柱。[4]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联系当前的经济政策,以及现实的经济问题,训练学生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危机、问题、争端的能力。或者是通过研究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的运营模式,来帮助学生们掌握企业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道德教育往往也会被融合到具体的经济学案例中,比如教师往往会选择“企业告密者”“产品黑幕”“劳工人权”等不同的主题,要求学生运用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分析和评判具体的问题。

为了更好展现融入德育知识的课堂教学,本文以2017年5月在吕贝克高级文理中学旁听的一节政治经济课为例。本课以“告密者”(Whistleblowing)为主题,授课教师选择美国凯伦·丝克伍(Karen Silkwood)维权事件作为教学素材。丝克伍是俄克拉何马州附近的科麦奇公司(Kerr-McGee)核电厂的员工,她针对核电厂不合理的工作安排和员工制度,决定把核电厂危害公众安全的证据公布于众。教师按照以下四个步骤展开教学:

第一阶段:导入环节。教师从介绍德国、美国以及欧盟的法律标准和经济制度入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确立自身中立观察者的角色。第二阶段:角色扮演与分析阶段。针对丝克伍维权事件,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理解她作为“企业告密者”所处的“两难境地”,分析社会伦理与企业生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通过不同视角的转换,从工会、企业领导层、政府、非政府组织等角度客观分析问题。第三阶段:角色独白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由一开始的中立“观察员”转变为“告密者”自己,直接阐述个人观点与见解,对个人的价值主张和利益进行诉求,并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与他人展开交流,使用民主的价值观、原则和处理方法为本人进行解释与辩护,阐述自己具体的行动策略。第四阶段:在客观分析情境,以及情境化的角色扮演之后,教学则进入最后的批判—反思阶段。针对角色扮演和反思辩论环节,教师提出三个具体问题:“处于怎样的框架下分析问题会更加合适?”“运用这样的经济、社会行动策略会使得问题得以缓和还是升级?”“在刚才的集体对话中,(你们)所持有的态度是客观性还是富含情绪性的?”

政治经济学授课中一个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从一个中立的观察者,转变成一个具备批判—建构能力的社会活动者、参与者。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社会、经济与政治行动能力,训练他们可以评估个人、他人、社会观点的能力,并最终获得参与制定决策的能力。

就法学知识,教师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系统阐述相关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条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了解德国以及欧洲其他各国司法系统与程序,等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常常会设置一些具体的案例情境或者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如:模拟法庭角色、进行法庭辩护、解决争端等教学方式,目的是使得学生一方面可以掌握基本的法律条文,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和义务,并具备客观分析、评判事件的综合能力。通过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学生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义务和权利,并能够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特别是当社会准则与现实情境出现矛盾时,可以客观分析法律与道德、法律与权利、法规与文化标准之间的对立。[5]

四、几点启示

通过学校日常的课堂教学实例,可以发现德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施不是仅仅局限在某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融合到各种不同的知识教学中。基于两难情境的伦理课,以及遵循《博特斯巴赫共识》开展的政治教育,真实反映了德国中小学课堂开展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分析德国中小学课堂常见的德育教学方法,可以为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国学校德育的开展应当更多结合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选择一些社会广泛关注、具有代表性的时政案例,调动学生的兴趣,借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其二,教学应当注意引导学生的参与,并积极鼓励学生自由、民主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参与集体讨论,训练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思考的能力,建构开放又富有争议的课堂。其三,道德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主动运用各种综合知识,客观分析和评判各种道德问题,解决危机、问题、争端,形成符合国家认同价值观的政治与道德判断力,以及参与社会、经济与政治行动的能力。其四,道德教育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反思—批判的能力。德育中要避免道德准则与社会规范的一味灌输,针对具体的问题和情境,通过灵活的设计与安排,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和调节冲突的能力,并训练反思—批判的道德能力。其五,加强多层面社会实践性课程对于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补充与支持。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移民融合、难民问题的逐渐凸显,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日趋激烈,德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施的方式也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处于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样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课堂实例,试图从一个侧面展现德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施中常见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德育教学新模式时,可以有选择地借鉴德国道德教育实施的合理路径,研制综合性的德育课程,有条件地开发与引入各种社会实践性课程,多采用隐形渗透的方法,并运用榜样教育、两难教育等多种教学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和目标。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伦理德国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在德国喝啤酒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梦梦”“娇庆”德国行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