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需贴着学生的成长需求走

2018-01-24 01:22王建辉
中国德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班级

■ 王建辉

要提升德育实效,德育工作者应该蹲下身来关注学生,静下心来倾听学生,沉下气来研究学生,深度触摸学生的成长需求,让德育贴着学生的成长需求走。

一直以来,中小学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德育为首”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学校有专门的德育师资队伍,开设了专门的德育课程,但从德育的效果来看,还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学生的品德修养、人格素养与家长、社会的预期还有差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德育工作多从管理者、教育者需求出发,忽视学生内在成长需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要提升德育实效,德育工作者应该蹲下身来关注学生,静下心来倾听学生,沉下气来研究学生,深度触摸学生的成长需求,让德育贴着学生的成长需求走。

一、基于学生需求,确定德育工作内容

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多是主题教育,如“责任教育”“环保教育”等,或是学生行为评价,如评价学生是否戴红领巾、是否迟到、是否交作业、是否保持教室干净等。主题教育和学生外在行为评价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容否定的,但仅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内容定位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时期,学生在不断与成长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成长的困惑与问题。如:一名初中女生,学习努力,成绩很好,但班级有些女同学老说她长得丑。她非常难受,试图与同学进行沟通,试图调节自己,使自己不在乎同学的评价。但仅凭个人的努力,她没有做到,最后导致精神抑郁。这样的问题与困惑比比皆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它们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理应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成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广州市天河区很多学校,高度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与成长困惑成为了德育管理者的共识。有的学校的班级里还设置了“问题板”,引导学生随时可把自己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写在问题板上,如:一名小学生具有规则意识,自从记事起,就知道过马路时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但上学后,发现有的同学、家长为了赶时间,不遵守规则,这些同学往往比自己先到学校。这名学生很困惑,自己该不该学这样的行为?他就把“在遵守规则和早到学校之间应该如何选择”这一问题写在了问题板上。班主任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最后大家得出结论:任何时候都应该遵守规则。需求得到教师的关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激励,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困惑提出来寻求帮助,“如何保持教室的整洁”“如何对待同学给我起外号”“我的成绩不好,同学们都不喜欢我”“课间应该做什么才是安全的”“我得了85分,爸爸妈妈又批评我了,我不想上学了”等问题都出现在了问题板上。学生们的这些困惑与需求自然成为了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关注的焦点,也成了班级,甚至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基于德育实效,把时间和空间还给班级和学生

德育要真正贴着学生的需求走,教育者就必须深度了解每一个学生,而这一目标只有在班级或小组中才有可能实现,因为班级或小组多则几十人,少则几人,只有这样的组织规模才有可能让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才有可能顾及每一个学生的价值感与存在感。因此,在学校的德育管理过程中,要把德育的重心下移,减少轰轰烈烈的学校大型活动,减少全校性的班级评比,把德育的时间还给班级、还给教师,让教师能有时间静下心去了解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得到教师的关注,让每一位学生的问题、困惑有机会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与支持。

天河区长兴中学非常注重把德育的空间还给班级,有的老师在班级开展“立志”教育,引导每个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品质和心灵品质进行多方位的自主分析,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处,记录自己好的与不好的想法,剖析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审视自己的缺失,寻找自己的心灵所需,立自己的个性之志,如“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做一个乐于为集体服务的人”“做一个勤奋努力的人”等。为了目标的实现,教师引导学生每阶段给自己设定一个突破口,制订切实可行的突破方案和分步突破的策略;开设每日小班会课,开启每天“3+5+2”暮省模式,即3分钟自我观照、静坐反思,5分钟反思内容交流分享,2分钟同伴点评。学生每天坚持,挖出自己身上的“病根”,突破自己,相互砥砺,让心灵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天河外国语学校开展导师制,把“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落到实处。学校以3位教师为一组,组成导师小组,每个小组负责6名左右的学生。导师组要通过与其他教师、家长及学生的沟通,全面收集学生的情况,对每一位学生心中有数,然后每2周跟学生作一次深度的个别交流,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确定一个个新的成长小目标。学生有问题、困惑、需求,随时找老师交流、辅导。每月班主任会召集所有导师,共同研究每一个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导师小组还根据需要不定期和家长进行深度沟通,共商学生成长策略。这样的导师制使每一位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来自学校的公平的关怀,充满了归属感与价值感,而且能够在教师们的个别化指导下健康成长。

三、基于保障,打造专业的德育队伍

对学生成长需求的把握和引导,需要德育工作者具有非常强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也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能透过外在行为把握学生的真正需求,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与学生心灵建立连接。因此,提高教师素养、打造专业队伍是有效关注学生需求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从人性出发去了解学生,理解教育。“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含德之厚,比如赤子。”古圣先贤为我们揭示了人的基本特性:每一个人来到世界时,其天性是美好的,人人具有圣人般光明纯洁之心。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追求价值感与归属感。中国文化和西方理论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基本特点,作为德育工作者,对此要充分了解,要从人性的基本点出发去认识学生,实施教育。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生来具有美好品质,人人可以为尧舜,悉心净化教育环境,引导学生细心呵护自己的纯洁之心、保持自己的纯净之性。在学生与成长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积极社会情感,引导其从积极正当行为上,从利于他人、利于社会、利于国家等方向上,满足其价值感与归属感,使其成长为对他人、社会、国家有益的人。

其次,教师要掌握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科学教育方法和工具。天河区从2016年开始借鉴美国心理学成果“正面管教”体系来系统培训德育干部与班主任,一系列的教育理念让教师们醍醐灌顶:“接受不完美,错误是极好的学习机会”“关注问题的解决,而非让孩子付出代价”“孩子感觉好的时候,表现才会好”“纠正行为之前先建立连接”“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这些基于人性、基于学生心理的理念促使教师们开始重新审视孩子、重新审视德育。在此基础上,通过培训,使教师们掌握一系列教育工具和方法。如:“赢得学生合作的四个步骤”—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4.让孩子关注问题解决。再如:“激励孩子的三种语言”—1.我发现……2.谢谢你……3.相信你……这些方法让教师们如获至宝,能帮助他们把教育原则转化为科学的教育行为,快速帮助他们解决孩子的问题。

再次,学校要建立研究机制。打造专业教师队伍的途径很多,其中,在学校建立德育研究机制是较好的途径之一。其做法可以参照教学研究机制的建立:确立固定的研究时间,以研究学生需求和问题为目标,以班会研讨、学生真实案例研讨为内容,借鉴先进的教育方法和工具,进行校本化的研究。在天河区,不少学校建立了每周一次的班主任教研时间,每次教研以学生真实问题为内容,研究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教研,引导教师们始终关注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准确分析学生问题背后的原因,了解学生的需求,采取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完善自我。如:“手机使用”成了困扰学生的一个大问题,天河区很多学校把“引导学生科学使用手机”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开展系列教研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手机的好处与弊端,讨论如何发挥手机长处,避免手机带来的伤害,科学使用手机,制定班级手机使用规则,与家长达成手机使用约定,班级建立学生落实约定的跟进制度,等等,有效引导学生以理性的态度科学使用手机,使之为自己的生活、学习服务,坚决防止其对自己造成伤害。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班级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