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成人之父”的嬗变历程

2018-01-25 13:50赵雪莲
山西青年 2018年4期
关键词:蒙台梭华兹华斯成人

赵雪莲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引言

“儿童是成人之父”,从表面上可以理解为儿童在许多方面可以成为成人的指导者,如儿童本性纯真、善良,爱护自然,尊重生命。而深层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成人回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通过回忆过去对现在的自己有了新的启发。第一个提出该观点的人是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他在英文诗《彩虹》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自古以来,幼儿都是没有地位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意识到教育儿童的重要性,儿童观也逐渐形成。而“儿童是成人之父”的提出是对成人社会的反叛,是对传统儿童观(如儿童是小大人)的革新和突破,得到了许多支持。

二、“儿童是成人之父”观点的嬗变历程

(一)“儿童是成人之父”的提出:从“黑暗”到“浪漫”

在“黑暗的中世纪”之时,欧洲宗教盛行,教会凌驾于君权之上,教会的影响力可谓是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原罪”是基督教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将《圣经》中的故事加以理解,加以推理演绎,提出了“原罪论”的概念。奥古斯丁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影响力极其深远。其原罪理论成为罗马教会的官方学说之后,儿童也和他们的男性长辈一起成为“原罪”的持有者。教会给刚刚出生的婴儿施行洗礼,以便严格控制儿童的欲望,惩罚他们的肉体,于是对儿童的约束与惩戒成为中世纪教育的重要特征。而英国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前,民众大多提倡“原罪说”,认为儿童罪孽深重。在经济发展艰难的时期,社会需要的无穷无尽的生产力,成人要求儿童去承担过多的责任,儿童遭到了更加粗暴的对待。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社会依然将儿童视为廉价劳动力,诗人威廉·布莱克在《扫烟囱的孩子》中,对大多数儿童悲惨的命运进行了描述。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在维多利亚时代,多数儿童陷入了悲惨的生活命运之中。

直到浪漫主义时期,儿童才被视为纯真无邪的代表。在这一阶段,华兹华斯对于儿童地位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华兹华斯在他的英文诗《彩虹》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状的控诉,但他本人却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他选择了另一个方向:童年。华兹华斯企求自己可以从童年的回忆中找到自由,提倡“回归自然”。他认为“回归自然”是人类走出文明困境的唯一途径,而如何回归自然?只能依靠“保持童心”与“童年复归”。

华兹华斯的儿童观包括了两大方面,即“儿童乃成人之父”和“灵魂前存在”。华兹华斯认为人们的灵魂在人类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在天国中与上帝相伴,人在出生之后直到成为成人是一个渐渐忘记的过程,因此,儿童才是更加聪慧的存在。童年是人一生之中最为幸福快乐的时光,有着自由与传承的意蕴,人类的语言也正是由于幼儿的成长而一步一步的传承下来。华兹华斯用简明的语言进行诗歌创作,这些诗歌也体现了他对于儿童观的理解。由于诗歌的影响作用,华兹华斯将该观点传播到民众之中,同时也促进了儿童读物的大力发展,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与此同时,英国社会也加大了对儿童的关注,开始出现有关儿童立法保护的争论。

(二)“儿童是成人之父”的发展:从“浪漫”到“创造”

在华兹华斯之后,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将“儿童是成人之父”这句话引用到了《幼儿教育方法》一书中,她将之前的观点与自己的教育实际经验相结合,进行了较为创新的提升。蒙台梭利对于该观点的创新发展有这样几点:

1.成人由幼儿发展而来,如果成人忘记了自己的童年,忘记了纯真的自己,那么成人将会陷入现实生活的苦闷,也将会给幼儿带来不完整的童年。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这样说到:“如果成人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儿童,那么,他就不能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就不会克服他自己与幼儿之间的冲突,幼儿的心理就会产生畸变,并将伴随其终生。

2.儿童时期的经历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一个人的性格正是在他的童年时期就形成了。成人日后的动作、语言以及各种行为的表现都是由儿童期的经历所影响甚至决定的。只有先培养出拥有良好品行的幼儿,社会的发展才有无限的可能。

她在《有吸收力的心灵》中说道:“儿童的生活是连接两代成人的分界线,儿童创造的和正在创造的生活总是从一个成人开始又以另一个成人结束。这条航道总是紧紧围绕着成人的生活,这项研究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兴趣和启发。”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是这样论述“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一观点的:“事实上,母亲和父亲对他们子女的生命有何贡献呢?父亲提供了一个看不见的细胞。母亲除了提供另一个细胞外,还为这个受精卵提供了一个生活环境,以便使它能最终成为一个充分发展的小孩。说父亲和母亲创造了他们的孩子,那是不对的。相反的,我们应该说:“‘儿童是成人之父’”。《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的核心观点就是注重儿童的教育,为教学的方法提供建议。她认为该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创造的晚期”,每一名儿童都有创造的本质,因而有创造的人格、创造的过程、创造的产物。由于有创造性,所以形成了“创造性的儿童”。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成人所有的力量都来自‘成人之父’去完成秘密使命的潜能。然而,仅仅依靠休息和冥想,儿童不可能发展成一个成人。所以,我们要让儿童成为一个真正的工作者,让他积极从事工作,不断进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成人绝不能代替儿童。”这里蒙台梭利所说的就是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成人的附属物,拥有独立的人格。蒙台梭利认为,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这是在将以成人为中心的儿童观强加在儿童身上,是扭曲的,只会妨碍儿童的发展。同时,蒙台梭利也认为:“所有儿童都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他们在其“内在教师(又称内部向导)”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工作着。”在“儿童是成人之父”观念的影响下,尊重儿童的个体权利,把握好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幼儿日后的创造性。每一名儿童都有创造的本质与创造的人格。“儿童是成人之父”作为吹响儿童权利的号角,随着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逐渐传遍了世界。

当时,“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一观点的提出唤醒了人们对于幼儿地位的认识,影响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来说,它使当时的成人世界更加重视幼儿,关注幼儿的主体需要,促进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启蒙与发展。

三、结语

“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一观点由华兹华斯提出,经由蒙台梭利的发展,逐步传向世界,在我国也取得了很高的认可度,理论价值十分丰富。由于儿童先天的身体结构,使儿童与成人相比,不论是哪一方面,都将会是弱势的一方,也正是因为如此,成人对于儿童的态度与看法决定了儿童在社会中的发展地位,身心发展是否健全,是否有立足之地。在我们支持“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一观点时,我们要把握好儿童主体地位的限度,毕竟成人是儿童学习、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要在尊重儿童主体地位的同时使儿童获得发展。到底怎么做才能体现“儿童是成人之父”的价值,这是值得深思的。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04-105.

[2][意]玛利亚·蒙台梭利.有吸收力心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5.

[3][意]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单中惠,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9.

[4]娄立志.儿童教育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14.41.

[5][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2.31.

猜你喜欢
蒙台梭华兹华斯成人
植物批评视域下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
养大成人
美国蒙台梭利协会的学校标准和认证制度研究
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科学化之刍议
华兹华斯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成人不自在
蒙台梭利教学法课程实施的问题研究
蒙台梭利教学法引入中的选择困惑及其运用中的思考*
成人学习能力研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