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编辑出版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管理

2018-01-25 00:22吴晓美
科教导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编辑出版

吴晓美

摘 要 编辑出版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之不够重视。在大众阅读网络化、快餐化的今天,具备消费市场敏感性、能够良性介入编辑出版读物创作过程,并在策划推广和作者及读者管理中充当中介角色的创意型人才,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这一类型人才的培养,除了理论知识的强化训练外,更需要模拟平台的实践。学生自主办刊和以期刊出版为平台组织读书沙龙,培育和管理稳定的作者和读者群体,是提高学生创意能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编辑出版 文化中介人 读书沙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1.015

Abstract Editing and publis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t present,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s in the manage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enough. In the public reading network, fast food today, with the consumer market sensitivity, capable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books in benign creative process, creative talents and serve as the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planning and promotion of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topic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train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addition to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is type of talent needs the practice of simulation platform. It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creative ability by organizing their own reading salon and developing their stable writers and readers.

Keywords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editing and publishing; cultural intermediary; reading salon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学术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亦引起重视。2004年,教育部批准创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开始招生,并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了数次调整。相关的教学研究亦纷纷展开,以中国知网检索来看,2004-2016间,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主题发表的教研论文多达三千余篇,这些教学研究基本达成共识:文化产业管理属于应用型专业,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在专业教学方面,由于该专业的交叉性质,课程设置必须依托文学、历史学、民族学等“母体学科”,为规避这些基础学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动力不足的缺陷,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应由单一的“以课本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智力训练”向“指导性授知与主动性学习相结合”的智能培养转变。[1]

理查德·E·凯夫斯指出,创意产业包括书籍、杂志印刷业,视觉艺术(油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演唱会、舞蹈),有声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时装、玩具和游戏等。[2]文化消费商业化的背景下,“所有创作者在生产的过程中,都需要艺术经纪人(art dealers)、出版商这类的伙伴或组织为后盾,才能共同完成作品,或将作品推介给公众。”[3]这些被称为“艺术守门人”的文化经纪,架起艺术家与市场间的桥梁。他们虽是幕后推手,却往往决定文化生产过程,对阅听大众的文化经验可能产生关键性的影响。[4]创作作品从个人或团队的“灵感”到成品再到大众消费品,往往是创作者和文化中介者再三沟通乃至争辩,不断修改、调整,而使作品的艺术性与商业性达到一种均衡的过程。文化中介者直接介入创作品的生产过程,甚至在创作品进入消费市场后承担部分后果(如对作品过度商业化的谴责)。因此,对创作过程的良性介入本身即为一种创意劳动,这一能力也是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旨在以笔者所指导的学生自主创办的校园期刊为路径,构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编辑出版教学实践平台,强化训练学生出版编辑技能、作者管理和营销创意策划能力,培养能够以文化消费市场敏感性良性介入出版物创作过程的专门性人才。并希冀能够引起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各方专家对编辑出版业的重视,并以办刊为契机,组织专题读书活动,激发创意思想,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文化氛围,而不仅限于开发学生的文字创作能力或高校德育宣传。

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编辑出版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

1.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编辑出版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产业运作,纸质阅读物的出版印刷都明确被列入创意产业,当下中国的发展现状来看,报刊杂志和各类书籍显然也是文化产业经营的重要内容。然而,在2016修订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编辑出版没有被列入核心课程,国内亦几乎没有高校开设此类专门性课程。在教研方面,笔者浏览中国知网上的教研论文,涉及教学具体操作上的讨论少之又少,编辑出版方面的教学研究更是没有任何成果。从整体的人才培养及职业发展状况开看,教学内容设置理念中,显然没有将文化中介者(即文化产业管理者)介入纸质阅读物生产视为一个创意过程,而是生产与销售割裂开来,市场需求与专业教育教学严重脱节。endprint

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电子化和快餐化,纸质阅读物已经无法依靠单纯的书店销售生存,传统出版行业也随之陷入困境。为求得生存,纸质阅读产品的出版和销售商开始将文化创意策划融入经营活动。例如近几年在图书市场上极为活跃的北京理想国时代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在图书出版营销中常常邀请作者举办文化讲座、沙龙等,配合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营销,在网店和实体店同步销售,收获良好的市场效应。在纸质出版物消费环境方面,商家致力于将纸质阅读打造成为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例如宣扬阅读纸质书、周末到书店看书、参加读书沙龙,与作者面对面接触为有品位的象征;将书店打造成高雅的消费空间;邀请一些公众人物发起倡导全民阅读的“丢书行动”;[5]等等。除了策划这些活动提升纸质出版物的附加价值,出版商还依据大众文化消费需求,在创作内容上进行直接调控,例如策划选题交由作者撰写,或是在作者写稿的过程中提出重要修改建议以适应市场需求,甚至有专栏作家的培训模式等。有鉴于此,作为文化产业专门人才输送机构的高校,需要注重培养能够有效介入创作过程的编辑出版人才是毋庸置疑的。

1.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编辑出版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目标及指导理念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创作者与市场之间的“中介人”,这一角色使得纸质阅读物的生产与销售融为一体。基于这一理念,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视域下的编辑出版也不再是纯粹的阅读物生产,而是涵盖经费获取、目标市场调研、作者和作品创作过程管理、营销策划、读者(粉丝)管理等全过程的创意性管理活动。本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目标,乃是着力于以团队的形式培养学生在分工合作中掌握校园期刊从生产到推向受众的全过程管理能力,尤其是介入创作过程的作者和稿件管理,以及刊物发行附带的文化策划活动。具体而言,包括两个环节:(1)出版物生产环节,包括校园期刊版面设计、栏目策划、主题议定、约稿、审稿、作者管理、经费获取等;(2)出版物推广环节,包括前期营销策划、刊物推销、定期举行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的读书沙龙等。

1.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编辑出版实践教学平台的特点

(1)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加以实践应用。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尚未开设专门的编辑出版课程,但有诸多课程能够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出版物内容管理方面的课程有:艺术学基础、中国文化史、民俗学、大学语文等;出版物形式管理方面的课程有:广告学、平面设计、文化传播学、文化创意与策划等课程;出版物创意与策划管理方面的课程有:文化消费心理学、现代服务业管理、大众传媒管理、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等。这些课程均有涉及纸质阅读物编辑出版的内容,本实践平台将这些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自主办刊,并以期刊社团为平台组织读书沙龙的形式加以应用。

(2)寓教于乐的社团办刊路径。社团办刊是大学生最为熟悉的校园生活方式之一。校园期刊历来被认为是集结最有才华学生的阵地,也是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的象征。革命时代的校园期刊社团常常是社会运动的策源地,学生不仅在其间收获美好青春记忆,社会活动能力也得到良好的锻炼。当下国内高校的校园期刊多以社团的形式存在,管理上归口于校团委,其思想活跃程度与学校整体氛围息息相关。例如依托思想和学术较为自由的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校园期刊,精神独立性便高于普通高校。而绝大多数校园期刊都成为所在院系或归口单位宣传或德育教育的阵地,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与学生会等社团组织相差无几,教学方面的效应更是微乎其微。

尽管如此,笔者依然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大学生对“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热情追求。在精神性和思想性受到归口单位严格管控的环境之下,商业化运作、创意策划是另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路径。

(3)以读书激发创意思维和管理创作。校园期刊编辑和管理人员选拔,首先需要对期刊主题有浓厚的兴趣,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字创作能力及审稿、编辑、美术、设计等艺术创作或艺术鉴赏的能力。当然,对致力于培养创意思维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而言,编辑出版人才更加注重以对市场的敏感性良性介入作品的创作。因此,在校园期刊的编辑出版过程中,需要编辑部成员发挥卓越的沟通能力,去构建作者联盟。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编辑出版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内容

2.1 理論知识训练及考核

2016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被大力强调。本项目可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专项实践课程,组织相关课程的主讲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梳理,编制讲义,对学生进行几个专题的授课,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知识铺垫。此外,本实践平台还尝试以老生带新生模式,即挑选每一期受训学生中最优秀者数名,由指导教师强化训练其知识掌握和授课能力,再由这些精英学生担任授课人,对新生进行培训和实务指导。每期培训结束,以考试的方式考核,并要求受训班级全程负责办一期期刊,通过者获得结业证书。

2.2 核心运作团队的组建与项目运作

本实践平台以学生社团的形式运作,除了专题授课和重要的讨论沙龙由指导老师承担外,其余的管理和运作皆由学生自主完成。在核心团队的组建方面,以校园期刊社团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为指标,每年在大一新生中选拔合适的学生进行试用、考核,最后录用为正式成员。核心团队包括外联部(负责争取经费赞助、与校园内外相关团体的联络等)、办公室(负责社团内部的行政管理及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接洽)、编辑部(负责期刊编辑、印刷及联络作者)、策划推广部(负责期刊宣传和推广方面的策划)。另外,由社长及编辑部成员负责组织每两周一次的读书沙龙及相关讨论。具体而言,各部门依据社会热点、专业课学习进度、校园热点等拟定每一期刊物的主题,由编辑部发布征稿及读书沙龙报名通告,推广部设计海报并通过各种媒体发布推广信息。然后根据来稿和读书沙龙报名情况审稿、编辑,以及组织读书沙龙进行专题讨论,最终形成期刊内容。endprint

2.3 激励制度

本平台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开展的活动为学生实践和实习的重要内容,应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设置一定的学分。同时,由于本平台与学生社团相挂钩,参与活动和发表作品纳入专业奖学金评定体系。对于社团组织人员发给聘书,在奖学金评定中给予加分奖励。选拔读书沙龙中表现优异的作者和读者参加本系与州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媒体机构,以及州文联等社会文学社团举办的文化沙龙,并推荐参与本校民族学学科每年举办的各类民族文化调查暑期学校。参与读书沙龙的作者和读者,除现场发言外,还需提交读书报告,择优刊发于杂志上,享受投稿作者同等待遇,如获得稿费、纪念品、发给稿件录用证书作为奖学金评定的依据等等。

3 编辑出版及相关活动的开展

3.1 经费筹集、约稿宣传与读书沙龙的组织

本实践平台经费主要来自专业教研经费、社团经费及学生自主联络所获得的外部赞助等。首先对编辑部召开专题讨论会,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确定当期杂志和读书沙龙主题、稿件要求、来稿期限等。接着制作宣传海报,通过张贴宣传栏、网络等方式,在全校范围内接受投稿和读书沙龙报名。读书沙龙围绕当期期刊主题开展,每期不超过20人。由指导老师列出每期读书沙龙书目,报名者可选择其中一本或数本进行阅读,提交原创书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至少一篇,字数不限。组委会依据文稿质量选拔参加人员,入选人员免费参与。社团安排人员进行全程组织、服务和报导并形成通讯稿,刊发于本社团杂志及学院网站,并评出当期优秀读者,进行相应的表彰。

3.2 期刊制作与发行

先由主编组织编辑部会议,制定和策划各类栏目,将稿件进行分类,落实到各栏目责任编辑进行审稿、编辑,并联系作者修改稿件。编辑审稿之后,将所选择的稿件交予编辑部审稿会议,进行终审,由主编决定稿件的采用与否。美术编辑负责版面设计、期刊装帧等。期刊制作完毕后交指导老师审阅,再送印刷。期刊的发行有赠阅和订阅两种形式,赠阅对象为校内外相关媒体、部门、专业老师、作者和读书沙龙入选者,订阅由社团外联部门进行营销宣传在学生中展开。

3.3 传播推广与作者管理

本教学实践平台主要培养学生在编辑出版方面的管理能力,因此组织对象以本专业学生为主,读书沙龙参与人和文稿作者则面向全校,以期达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共同的阅读和讨论中实现思维碰撞的效果,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沟通等各方面的能力。

4 编辑出版实践教学平台的多渠道拓展

4.1 网络自媒体拓展

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自媒体是当下人们交流和自我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是众多营销机构和个人时常利用的宣传工具。除了可以利用自媒体进行自我宣传外,本实践平台指导老师还经营有一个在湘西州已有一定影响的微信公众号,时常与地方文联、电视台及商业机构共同主办邀请文化名人前来开办文化沙龙、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成为本实践平台向社会拓展的路径,也为学生提供与成功人士交流的机会。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管理和运作自媒体以促进纸媒宣传的能力。

4.2 参与地方文艺社团的相关活动

以文学社团的身份加入州级和省级文艺社团组织,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作家协会等文艺社团举办的相关活动。如邀请文化名人来校讲座,组织读书沙龙成员听讲座、参与讨论,提供场地和服务主办高层次文艺社团活动,等等。通过参与高层次读书沙龙,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和沟通能力。

4.3 参与相关赛事

以读书沙龙为平台,组织作者及本专业学生参与各类文学创作及平面设计、文案策划等方面的赛事。据笔者所了解到的信息,新浪、網易、今日头条等网站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征文比赛,以及一些知名高校、商业机构举办的各类赛事,如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每年举办面向全国大学在校生的“短诗大赛”等。同时,还可以选送学生策划文案、平面设计等作品参与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赛事,以赛促学,进一步发掘学生学习和创意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王芳.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文化产业研究,2015(2):34-40.

[2] 理查德·E·凯夫斯著.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孙菲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

[3] Caves, Richard E.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17, No.2(Spring, 2003), pp.73-84.

[4] 李令仪.文化中介者的中介与介入:出版产业创意生产的内在矛盾[J].台湾社会学,2014.12(28):97-147.

[5] 尽管“丢书行动”在网上被猛烈吐槽,但阅读纸质书作为高品质生活方式被倡导的初衷是无可否认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编辑出版
浅析编辑创新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如何解决图书编辑出版中的质量问题
《宋代登科总录》编辑出版杂谈
关于编辑出版的现代化探索
媒介融合时代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
民国大学教材出版的缘起及特点探究
让创新意识成为编辑的内在品质
台湾地区体育类学术期刊特征、编辑出版特点及评级方法分析
编辑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的价值创新
五四时期西诗汉译编辑出版之语体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