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都市的乡村建设发展

2018-01-25 15:56张玲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基础建设乡村建设土地整理

张玲

摘 要:文章回顾了成都乡村建设历程,提炼成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以永商镇美丽新村实施规划为例,从土地整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风貌塑造、规划实施五个方面对目前的“小组微生”模式进行阐述,并总结问题。

关键词:乡村建设;实施规划;土地整理;产业发展;基础建设

一、成都市乡村建设发展历程

成都市乡村建设经过了四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2003~2007):土地整理及流转,以“三个集中”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第二阶段(2008~2010):“5·12”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跨区(市)县土地整理及流转,按照“安全、经济、适用、省地”的指导思路,遵循“四性”原则(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发展性),把实现城乡一体化作为最终目标。第三阶段(2011~2012):建立“产村单元”规划模式推进市、县级新村规划建设示范点建设;第四阶段(2013年至今): 提前统一规划;分类实施保、改、建、用房;环境治理;注重文化传承;加快推进新村建设政策的原则,在产村相融、“集中成片连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创新形成了“小组微生”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即“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生态化建设”。

二、成都美丽乡村建设核心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内容回顾

成都市各阶段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围绕人口梯度转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风貌塑造等方面探索。

1.人口梯度转移

村庄人口多向发达地区和城镇迁移(即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最终确定“离土离乡、离土不离乡、不离土不离乡”三种居住意向,通过村镇体系规划、村镇(庄)总体规划和村镇(庄)建设规划三个层次来合理优化用地布局,逐步引导村民向镇区、向聚居点进行转移,或留在保留林盘,为产业发展腾挪空间。

2.产业发展

通过一三产联动,推动传统农业转型。通过土地整理和流转,整合农林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以农村合作社的模式引进种植业、观光农业、特色加工业、乡村旅游业、文创产业等功能项目推动产业转型。

3.基础设施建设

从最初的道路硬化、排灌渠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等单项建设,到发布《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要求农村新型社区的公共服务和市政设施按照“1+N”的标准建设。

4.风貌塑造

自然环境塑造从单纯环境整治发展为营造生态本底和田园景观打造。建筑风貌从最初的 “穿衣戴帽”发展为“保、改、建”结合,着重以林盘有机更新为主的模式,并在尊重川西民居特色的基础上探索民居建筑形式的多样性。

(二)存在的问题

乡村规划方法还在逐步探索过程中。目前的乡村规划虽然打破了行政区界限制,产业实现联动发展,但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能满足新型社区居民的需求却不能满足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以永商镇美丽新村实施规划为例阐述成都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该项目则位于新津县永商镇,涵盖九莲、宝桥、商隆三个行政村,面积约9.2k㎡,涉及人口4613人,共1528户。

本规划首先分析找出该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浅丘+梯田”的地貌特色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寺(该寺以惊世绝伦的明代壁画著称),并借势外部资源“花舞人间”及“梨花溪风景区”,用规划统筹的方法确定“永商花海·九莲胜景”的发展主题,打造集农业休闲观光、乡村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幸福美丽新村。

同时本规划提出建立近期实施项目库,指导近期重点建设项目按规划实施,将规划落地,呈现出较好的实施效果。

(一)土地整理、人口测算及梯度转移

按照 “小组微生”聚居点的规划原则,聚居点结合产业空间结构及耕作半径,划分产村空间单元,形成产业-新村相融合的新型空间模式。

结合上位规划,通过自然增长率法以及产业承载法对规划范围内的人口进行合理测算。考虑到三村耕作条件较好,不是新津县农业人口转移主力地区,预测规划至2020年,约有30%的人口向镇区转移,约50%的人口向新型社区集中,剩余约20%的人口聚居于保留的林盘中,聚居度达80%。

(二)产业发展

1.产业发展策略

构建新的产品体系“种植业(一产)+产品拓展(二产)+乡村旅游(三产)”。

一产规模化: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扩大梨、藕、桔的种植规模,提升品质,塑造“九莲盛果”标志性品牌;二产乡土化:通过对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乡土化农业衍生产品,实现“产品—礼品”的升级;三产特色化:以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做强一三产互动项目,以花为媒,以文为魂,叫响“永商花海·九莲胜境”的旅游品牌。

2.产业空间布局

打破行政村界,整合资源,成片连线发展,划定梨园花海、千亩荷塘、万亩柑橘园种植区,使其既是经济作物种植區也是乡村旅游观光区;利用质量较好的保留林盘打造土蜂蜜加工、梨花酒坊、手工藕粉等手工作坊,增加游客的参与度,使游客有得玩有得买;利用腾挪出来的村庄产业用地引进民宿酒店、特色餐饮、休闲运动等项目;居住组团布局和户型设计考虑使用中的多功能性,既满足村民的居住需求又具有开展农家住宿、餐饮等经营活动的可能。

3.四季旅游策划

在旅游策划上提出四季旅游思路:“春”踏青,观梨园花海;“夏”观荷,赏九莲胜景;“秋”品果,摘红梨柑桔;“冬”养生,品河鲜美食,打造全时旅游景区。

(三)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强化“休闲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参照景区配套标准设置乡村休闲旅游设施,如旅游接待服务点、生态公厕、自行车绿道等设施。

(四)风貌塑造

自然环境塑造首先是“营造生态本底”:用“秀山、理水、敞田、营林、锦路”的思路,通过山体保育、水系治理、林相改造和拓田成片,展现“浅丘+梯田”的地貌特征,强化“山环水绕,莲华接翠”的景观特征;其次是“挖掘文化内涵”:构建“十里花路”景观带,有机串联梨文化、莲文化、壁画文化,凸显文化气息。

建筑风貌配合文化主题,以粉墙、青砖、黛瓦的“传统中式风格”和使用乡土建筑材料(夯土、毛石、竹木、茅草)的“乡野田园风格”为主。

(五)实施规划

建立近期实施项目库推动建设,如示林盘改造(图1),景观节点(图2)等。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重点项目打造上,建出特色与效果,通过“串点成线,以线带面”,体现“成片连线”的示范效应。

四、成都美丽新村规划的总结

成都的美丽乡村建设最初缺乏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单项建设为主,聚落空间过于城市化倾向,发展至今,已走上以结合自身资源条件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为支撑,以产业发展为主导,推进城乡统筹(土地整理),保护文化遗产,改善乡村居住条件,促进全民增收致富的良性发展道路。

同时,产业发展仍然存在同质化问题,传统的农业种植需结合时代的发展拓展更多的产业发展路径,带动村庄的转型;新村规划落实程度不高,政府投入有限,需研究适应乡村地区的建设模式,发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乡村建设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继承仍然不足,需实地考察乡村的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予以保护利用,构筑自身的人文内涵。

乡村规划在不断发展,类比同期国内外乡村建设成果,吸取新的规划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总结、探索适宜乡村发展的规划路径。

参考文献:

[1]曾帆.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及规划实践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7,(01).

[2]2017年成都美丽乡村建设,成都美丽乡村总体规划[EB/OL].http://www.dxs518.cn/zhengce/minsheng/542703.html,2017-02-26.

[3]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07-11.

[4]国家标准起草组.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编制说明[Z].2014-12.

[5]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2015)[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06-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础建设乡村建设土地整理
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研究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