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习近平文艺思想 铸就新时代美术高峰

2018-01-25 09:25王亚军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美术创作文化自信

王亚军

摘 要:习近平文艺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创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文章阐释了:如何把握习近平文艺思想,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美术由“高原”向“高峰”迈进;如何践行習近平文艺思想,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

关键词:习近平文艺思想;文化自信;美术创作;美术高峰

习近平文艺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创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美术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造型艺术,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关口,习近平文艺思想体系的产生,为繁荣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事业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思想指南。

一、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文艺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要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文艺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文艺观、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学说,着眼历史使命,立足时代发展,秉持人民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揭示文艺规律,突出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学说的高度结晶。

(一)习近平文艺思想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伟大实践

习近平文艺思想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艺理论和中华美学精神,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历史进程,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伟大实践,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与人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关系的辩证阐释和科学总结,既一脉相承地继承了马克思文艺观、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学说,又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地进行了理论创新,充满了探讨和破解文艺难题的“问题意识”,紧紧抓住了解决文艺实践中新矛盾、新问题的“牛鼻子”,科学辩证地提出了成体系的新思想、新观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是习近平文艺思想诞生的重要标志。它所产生的理论引导力和所呈现的精神感染力,将极大地改变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格局和面貌,也必将把当代中国美术理论推向一个生机勃勃的崭新阶段。

(二)习近平文艺思想体系的产生是新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期盼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美术界来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每一位美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这就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美术创新指导思想。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产生,可谓及时雨、雪中炭。

习近平文艺思想立足时代之基,回答人民之问,带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性、战斗性和实践品格。针对文艺领域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甚至道德与精神的扭曲迷失现象,习近平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明确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针对文艺界出现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习近平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针对文艺界出现的泛娱乐化、低俗化倾向,习近平突出强调“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坚决反对“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坚决反对“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

(三)习近平文艺思想为新时代美术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推动美术事业繁荣兴盛。但是,发展的同时也伴生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前,面对市场和金钱的诱惑,党培养多年的很多体制内美术工作者,忘记了“坚守和弘扬中华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忽视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每平尺价格”作为衡量自己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把金钱作为美术创作的最高追求,热衷于商业化炒作,甚至追求低俗、庸俗、媚俗的创作格调,把美术界变成了名利场,使美术事业偏离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广大美术工作者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美术创作理念,突出聚焦中国梦、讴歌新时代的主题创作,一批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美术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尤其是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一扫书画界的陋习和乱象,端正了艺术发展方向,形成全社会关注艺术、参与艺术、崇尚艺术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文艺思想总结了中外社会主义文艺运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精辟地规划和指明了实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路径,系统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在马克思主义文论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突出地位。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一)“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

习近平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广大美术工作者要“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頌人民。要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要走入生活、贴近人民,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深刻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的根本价值取向,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列宁说:“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因此,艺术是属于人民的。”毛泽东同志说:“戏唱得好坏,还是归观众评定的。要改正演员的错误,还是靠看戏的人。观众的高明处就在这个地方。”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待人民群众文艺评论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文艺评论中的具体体现。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有些文艺处在迷茫状态,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了偏差,这些文艺将低俗混同于通俗,将欲望等同于希望,将精神快乐降低为单纯感官娱乐,与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背道而驰。那些为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制造和传播低俗、庸俗的文艺糟粕,终究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三)“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最高职责

习近平文艺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一切为了人民”的本质,也鲜明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人民性以党性引领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充分表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想在文艺观上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这既宣示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的党性原则,指明了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方向,也明确了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三、坚定中华传统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对美术创作而言,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先要坚定中华传统文化自信,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美术中汲取前行力量。

(一)留住中华优秀传统美术之“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美术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美术有独特鲜明的艺术特征和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在东方乃至世界画坛自成体系,别具一格。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楚汉时期的帛画、汉代的画像砖,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的壁画、塑像和雕刻;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南宋李唐的《采薇图》,到南宋梁凯行云流水般的《泼墨仙人图》和《李白行吟图》;从文人画始祖王维的《长江积雪图》、倪瓒的《幽涧寒松图》,到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再到张大千的泼墨山水;从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到书法、篆刻;从开封朱仙镇、天津杨柳青的木版年画,到民间剪纸、皮影;等等。这些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美术历史星河。这是我们当代和今后美术创作、美术理论和美术道路的深层文化之“根”。我们应为此感到无比自豪、无比自信。

没有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是因为植根于中华大地,吸吮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同时自觉而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的美术事业才能在世界美术百花园中开出独特而绚丽的花朵。根深才能叶茂,必须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使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不竭源泉和丰厚滋养。

(二)守住中华优秀传统美术之“魂”

中国传统美术中,人物画传神写意、山水画营造意境、花鸟画托物言志的人文精神,尤其是用水墨表现出的写意精神,正是中华美术之“魂”。

写意,即抒写心意、抒写人的自然本性。中国美术的“写意”倾向于精神和情感抒发,而西方的“抽象”美术更倾向于外形和自我张扬。中国美术写意精神最早可上溯至先秦的老庄哲学,至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形神之论、有无之识,也催生了“传神写照”“迁想妙得”“以形媚道”“澄怀味象”等美学思想,对中国美术创作影响深远。从整个世界范畴来看,中国水墨画是最具有“写意精神”的,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继八大山人、黄宾虹、扬州八怪、石涛等写意大师之后,仍然能稳步向前,这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如汉代兴起、魏晋隋唐时期流行的草书,王羲之的今草,张旭、怀素的狂草,很早就运用了“写意”理念。为什么徐悲鸿被称为当代“人民艺术家”,为什么画家李伯安离世20年后仍被后人们称赞为“人民的画魂”,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无不散发着中华民族的中国精神。中国美术的写意精神能在世界艺术之林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始终守住了中国美术之“魂”。

(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之“路”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人类历史上这四大古老文明,唯有中华文明一直延续。中华文化从波澜壮阔、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走来,在经历了5000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近代170多年的涅槃重生、经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多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后,已经凝结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既具有历史厚重感又彰显浓郁时代气息的崭新文化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入党章,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美术创作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才能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这就是我们今后的美术发展之“路”。

四、勇于创新铸就新时代美术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代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明确提出提高作品质量、解决缺少“高峰”问题的办法,即:“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

(一)创新是最好的传承

创新,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既要继承传统,还要面向时代、面向生活;既要表现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又要以高蹈的视野看世界,广纳百川,取各艺术流派乃至各国艺术精髓,融会贯通。美术创新,必须在“守”与“变”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将现代审美和传统思想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相互融合,最终于笔墨中呈现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崭新精神状态。

(二)创新是时代的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界存在一种“羊群效应”,“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美术界也不例外,很多画家观察生活不细致,体验生活不投入,思考生活不深刻,一味跟风模仿,导致作品主题重复、千人一面,失去了绘画的创新性和生命感。各种大展之内,放眼望去,我们看到太多的沙发美女、太多的餐厅酒吧、太多的高楼清洁工、太多的巨幅人物面部特写……满眼工笔画、处处集体照,让人极易产生视觉疲劳。美术创作必须从题材、视角、技法等多方面创新求变。创新,势在必行。

(三)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只有这样不断超越、不断创新,艺术才能获得永生。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创造,民族振兴需要文艺繁荣。在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每一位美术工作者要不忘初心,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为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美术作品,铸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高峰!

参考文献:

[1]董学文.充分认识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17-10-27.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4]李一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鲜明特征[N].学习时报,2018-01-12.

[5]仲呈祥.习近平文艺思想:时代的召唤人民的需要[N].光明日报,2017-11-02.

[6]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N].新华社,2016-11-30.

[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9]列宁.论文学和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1960.

[10]毛泽东.在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1]肖卜文.坚定文化自信 首先要坚定中华传统文化自信[N].湖南日报,2017-06-15.

[12]吴为山.写意,是中国美术的灵魂所在[J].中国艺术,2015,(1).

[13]张晓波.浅论写意精神[J].当代人,2011,(7).

[14]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1.

[15]吉狄马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保障[M].党建,2015.

猜你喜欢
美术创作文化自信
数字时代的工艺美术摄影
浅谈美术创作的意识状态表现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视觉思维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及实践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语境下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家风蕴意
藏族主题美术中的乡土命题探讨
如何使幼儿园美术创作活动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