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是瓷画创新的首要条件
——从中国画因笔墨的改变而创新说起

2018-01-26 04:51陈雪娥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徐熙画者瓷画

陈雪娥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其中“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指画需有“意”,而“意”表达得是否完美、准确,则取决于笔墨的运用。“工画者多善书”的原因,在于“书法”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笔墨,而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形式语言,工画者需要掌握并运用好这种形式语言。中国画之所以能不断出新,主要原因就在于画者在笔墨运用上的创新。

今天,我仅从“笔墨”这一角度来谈谈中国画的创新。笔墨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会随着画者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正因为笔墨会变化,所以,画者笔下的画作就会有新意,新意则会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带动绘画出新。那么,画者的思想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我个人认为,决定画者思想而使之主导画者笔墨的是画者的个性品格、学识修养和人生境遇。

先看花鸟科。《图画见闻志》中载:“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郭若虚以画家运用笔墨的不同来化分绘画风格。

“黄家”指的是五代西蜀至北宋初的画家黄筌和他的两个儿子。黄筌,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由于他一直供奉宫廷,所见都是宫中奇石异卉、珍禽瑞鸟,描绘的都是宫苑中的珍贵之物。受皇家贵族审美情趣的影响,他的画作格调富贵华丽。笔墨特点是“钩勒精细,设色浓丽,不露痕迹”。其子承其笔墨。

徐熙是五代南唐至北宋初人,出身于江南名族,一生以高雅自任而不肯出仕。常漫步田野园圃,游览大自然,汀花野竹、水鸟渊鱼、园蔬药苗是他画作的主体。其绘画风格潇洒朴素,笔墨特点与“黄家”截然不同,自创“落墨法”,注重墨骨勾勒,淡施色彩。其孙徐崇嗣由于北宋以“黄家富贵”为花鸟画标准,不得不放弃祖父专绘的野花野草,改绘宫中的富贵之物,但他的笔墨与“黄家”有所不同,创新了一种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的“没骨”画法。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笔墨的截然不同,是因为他们个性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生活环境,思想和审美情怀由此不同。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笔墨,黄家成为了工笔精致花鸟画的典范,徐熙则开写意花鸟画之先河。花鸟画,亦因为黄家和徐熙对后世的影响,而形成了工笔和写意两大流派。之后的花鸟画都是在这两大流派的基础上,不断演进变化,创新拓展,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格局。

再看山水科。山水画在五代开始逐渐形成南北二大流派。其因是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十几个政权。政权割据,导致区域地理上的隔离。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得画家们所见、所思不尽相同,因此用于表达山水的笔墨也不尽相同:

北方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荆浩和他的学生关仝。荆浩在《笔法记》中曰:“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钲山,四望迥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中独为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或迥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树万本,方如其真。”太行山让荆浩悟得了与他人不同的笔墨情趣,开创了表现雄伟壮阔之大山大水的全景式“开图千里”的新格局。荆浩的学生关仝,却以自己常常游览的关河风景为素材进行创作,为了能贴切地表现自己游览领略的真山真水的真面貌,他摸索出了最能体现关河山水面貌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被世人称为“关家山水”。

南方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董源和他的学生巨然。董源和巨然都擅长用或浓或淡的水墨描绘江南景色,巨然在董源“披麻皴”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笔墨技法——“长披麻皴”。

南北山水画派的形成,是因为画家生活的环境不同,所见的自然风貌不同,不同的真山真水给他们的启迪不同,他们所感悟的内容不同,因此,其表现山水的笔墨自然不同。笔墨的不同让南、北山水画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出现了不同的创新方向。

北宋政权统一后,江南的画家们相继北上,并受到北宋画院的礼遇,南北画派开始融合,并形成了以郭熙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

董其昌在《容台别集·画旨》中以唐至元代的山水画发展为线索,按画家的身份、笔墨、风格分为南北二宗,将南宗定义为“文人画”,北宗定义为“行家画(宫廷院体画)”。他说:“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文人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以画标榜“士气”、“逸品”, 突破了“行家画(宫廷院体画)”的绘画标准,另辟蹊径,并以崭新的笔墨,在中国画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面,对传统美育思想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苏轼在《书朱象先画后》中站在文人的立场总结了“文人画”与“行家画”的区别:“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曰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此言之意是说:由于绘画目的的不同、出发点的不同,因此,作品表达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作者追求的笔墨境界也不尽相同。不同的笔墨追求,让山水画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推动了山水画的创新拓展。

瓷画与国画同源。瓷画的创新除工艺技术的创新是主要因素之外,笔墨的创新是瓷画创新的首要条件。陶瓷早期都是纯色釉瓷,自中唐时期湖南长沙铜官窑的匠师们,将国画工具毛笔引入陶瓷装饰之中,在瓷坯上描绘纹饰起,彩绘陶瓷开始引领陶瓷的发展方向。虽然其笔墨技法不是很成熟,但创造了陶瓷新品种。到了宋代,磁洲窑的匠师们学长沙窑,但没有照葫芦画瓢,而是根据长沙的地域特点,引用长沙本地的原材料,进行创新。在彩绘技法上的创新,是引用了水墨国画和书法艺术彩绘纹饰,极具国画意味的笔墨,把瓷画艺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元代至清代,景德镇窑的匠师们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工艺、创新笔墨,创新了更多的彩绘形式,如元代创烧了青花、釉里红、斗彩瓷,清代创烧了五彩、粉彩、珐琅彩、广彩(新彩)瓷,使我国的彩瓷艺术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清末,湖南醴陵又突破磁洲窑和景德镇窑的工艺和笔墨技法,自己研制了草青、海碧、艳黑、赭色、玛瑙红等多种高火釉下颜料,运用国画中的双勾分水填色技法在瓷上彩绘纹饰,创烧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五彩不是只有五种颜色,而是指颜色多的意思)。

当代陶瓷艺术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因为当代人有了更多的走南闯北,博览大自然实景,体悟真山真水真面貌的机会,陶瓷艺术创作者,能从不同的真山真水中获得不同的感受,悟得不同的真理,得到不同的启示,从而行成不同的笔墨风格,亦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更多的创新。

纵观中国画和中国陶瓷彩绘艺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画的创新,主要是指意之新,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笔墨上的新。中国陶瓷彩绘艺术的创新,其笔墨的新也是首要因素。

猜你喜欢
徐熙画者瓷画
当代瓷画作品选登
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在派出所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应用
大小S 对照记
蒙马特与798
蒋晓贝瓷画艺术作品
瓷画猫系列作品
撕画
王清丽瓷画
画者的悲哀
“徐黄异体”两种画派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