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重构:从“故事”到“精神”的砥砺
——《窃读记》教学谈

2018-01-26 15:43福建省三明市永安进修学校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林海音重构读书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进修学校 殷 燕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实验小学 陈新福

“教什么”永远是语文教师最为纠结而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面对一篇选文的原生阅读价值如何构建教学价值,需要执教者的教学智慧和专业素养。这样的智慧和素养来源于对文本文字的捕捉解读,来源于对课程的宏观视角的把控。更来源于对儿童生命成长的珍视。《窃读记》作为第三学段第一单元“我爱读书”主题首篇,既有学段目标引擎作用,也有单元示范作用,因此,此课的教学价值不止局限在于一课,一单元的语言习得,而应着眼于后续学习的一次激活引领,培育一颗“阅读的精神种子”,理应是此课教学的重要价值之一。

一、解读:探寻文本的教学价值

1.课题:纵横思辨,感知故事。

细读“窃读记”课题,一个充满贬义的“窃”字,是解读课题,教学切入的关键所在。中国汉字的“一字多义”是“窃”字解读的起点:孔乙己“窃书不算偷”言语的诙谐与无奈;“窃窃私语”的哝哝细语画面的联想,“掩耳盗铃”之盗“窃”的行动之举。种种“窃”之意,是教师引领儿童在是与非的思辨中形成自我顿悟抓手,与理解此“窃”——“窃读”之要义形成鲜明对比。

课题的“读”,配以“窃”成“窃读”,让学生在“划出文中含‘读’的语句细细品读,更是有着别样的情趣:这是“饭店”与“书店”的选择,这是“饥肠辘辘”与“智慧丰盈”的较量,这是“怯懦女孩”与“如狼阅读”的勇气比照,这是“吃饭长大”与“读书长大”人生哲学的浸染……一个“读”字背后的百般韵味,学生在文字的寻觅中获得永恒的存在。这样的永恒存在,以“记”这样的叙述方式,呈出林海音儿时阅读的苦乐年华。

2.语段:串联故事,品味人物。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好语文课程,不仅仅是要引导学生获取语言中蕴含的故事,更需读出故事背后表达的真实意蕴。《窃读记》是林海音人生成长的记忆,以时间为序,以“窃”为线,以“读”为核心,以“记”为方式,展现林海音儿时阅读的百般滋味。在鲜明的故事徜徉中,培育像林海音一样有“阅读精神种子”的阅读者,是执教者需要落实的课程人文目标。改编后的课文,字字珠玑,虽细节不足以精致,但仍段段情味十足。全文十个自然段:赶往书店之“急”,行路思书之“忧”,进店寻书之“喜”,获书贪读之“乐”,串店游读之“惧”,伴客藏读之“智”,雨天乐读之“酸”,忍饥艰读之“苦”,青灯恋读之“甜”。如此将文读薄,“窃读”之味尽在其中。串联百般滋味,小女孩阅读者形象在学生的心中立起:

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痴书小孩,

在书店里翻开一本书,

如饿狼般地咀嚼着每个文字,

一双巨掌,十个大大的手指下,

透出了“你到底买不买”的尖酸,

羞惭而尴尬,涨红的脸上,

露出了难堪地悲愤祈求的眼神。

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

他就不会看这老东西的书了。

一个脸上菜青的女孩,

空望着饭店飘来喷香的菜香,

忍受着辘辘饥肠,酸痛麻木的双腿,

慢慢地,慢慢地,

咽下了一口唾沫融合书中的智慧,

充盈着身上的每一根血管,每一个细胞,

吃饭可以长大,读书也可以长大,

是她聊以自慰的精神支柱。

3.单元:整体观照,传递精神。

“好书必须像把利斧,一击敲开我们结冻的心海。”一篇好文章,如何打开学生沉睡的精神世界,即要在文本的文字中穿梭,更应站在单元整体的布局下去观照。综观单元文本,《窃读记》以国文老师“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名句收尾;《综合性学习》以“搜集名人的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为活动内容之一;《日积月累》读书名言的积累,“走遍天下书为侣”“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整个单元处处呈现出充满诗意的文字,不论是长文还是短句,诗词还是名句,无不体现出“书”的价值,一个个故事呈现出“读书与人生”的主题。“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带领儿童阅读名人故事,领略名句精神力量,浸润心灵,实现编者、读者、文本的对话与融合,为学生播撒一颗“阅读的精神种子”,成就其阅读精神的发育,应是此课的重要教学价值。

二、构建:滋长生命的精神种子

“语文、生命、课堂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而其中精神的深度觉醒,则是重中之重”(于漪语)。借助文本语言,重构适合儿童精神成长的言语活动,滋长儿童生命的精神种子理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要义之重。“言语重构”是语文实现儿童生命成长飞跃的有效方式。即在教师言语策划的语境下,引导学生以写作的视角进行揣摩、还原作者写作的匠心,运用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习得的语言材料(字、词、句、篇等内容)进行内化,重构正确、合理、妥贴地符合文本语境、儿童语境的“语用”文本的言语实践。其基本内涵分两个层次:一是对教材文本语言的重构,凸显教学价值;二是对儿童语言的重构,彰显核心素养。

1.追问“窃”之源,感知“窃”之事,习得故事语言。

何为“窃”?为何“窃”?如何“窃”?这些问题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学生又需要以怎样的“言语媒介”支撑理解的?因此,重构文本语言,实行有效教学,方能彰显教学核心。

①思辨“窃”意。对于课题“窃”之意,教师从汉字的溯源(“竊”)让学生了解其本意“为虫在穴中偷米吃”,即形象直观理解文字意蕴,习得汉字文化,但汉字在历经生活,在不同语境有着不同的语义,教者出示语义条目,感知“窃”的多元文化,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自学,明白题中“窃”意为偷偷地、“暗中”之意,即“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要读书店里的书而不买,趁店员不注意时暗中偷读”。

②对话“窃”者。“窃”之者,林海音也,知其人,方可知其行,知其品。了解作者生平,知人论事,事中论人,一直是语文教学与作者对话基本内容。但此课生平的了解,需从作者家庭流离生活与写作成就的对比中,去感知作者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虽有文化的熏陶,但是贫困的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这是其儿时“窃读”的原因之一。在这样对话中,传递“穷则思变”“逆境成长”的精神发育史。

③再问“窃”因。《窃读记》是一篇删改文,为了凸显林海音窃读故事背后勤于阅读的精神,文中的很多重要细节被删除改写。比如“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等类似说明林海音“物质的匮乏”的语句只字未提,需要教师再现原文让学生阅读理解获得感知。

但如果仅以这些知识来判断林海音因物质的匮乏而窃读,那么教学也就过于肤浅,过于片面,忽视了编者的意图。我们需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来看问题,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由外因和内因的矛盾引起的。物质的匮乏只能是外因,那么内因呢?细心地老师一定会发现,文章的结尾由原来的“……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被改为“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这样将作者原来“忽然想起”改为“我总会想起”,删去“有一次”“用功”,这样的删改无疑是要彰显“你们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话语的重要意义,这样的话“总是”环绕在我们的耳际,植入我们的心灵,是渴望阅读前行的动力源泉。更是林海音“窃读”之内因所在。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好好地引导学生品味“总是”一词背后编者的真实目的,让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知晓名言成为励志成长的动力源泉。

④纵览“窃”事。全文紧扣“窃之惧与读之乐”两个看似融合又独立的主题事件展现林海音的童年阅读人生,文中的三个场景“串店游读,伴客藏读,借雨乐读”以动作、心理的深度刻画,让我们对林海音充满着敬畏与同情,面对全民不善阅读的今天,唤醒激活儿童的阅读意识,我们不得不追问,是什么力量足以支撑着她不顾一切地阅读呢?“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林海音童年的阅读故事不再是故事,那将是开启儿童阅读之旅的一座丰碑;国文老师“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不再是一句鼓励的话语,那是每位儿童“勤于阅读”的精神种子。

2.重构“窃”事,体悟“窃”味,砥砺精神世界。

《窃读记》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做出的一种努力的故事!“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作者读书的乐趣,也饱含着作者童年时代的辛酸。当然,这样的故事仅仅属于林海音。如何将这样的故事,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激活学生勤于阅读的生活状态,让儿童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构建自己的阅读世界,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应追求的教学境界。

①常规语境策划。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林海音窃读的情景入脑入心,但文本所叙述的“串店游读”“伴客藏读”“雨天乐读”等画面,大抵是概述性表达,旨在以多维的角度形式凸显“窃读”的艰辛。

对于其读的动作、内心活动描写,没有做更多极致的展示,若再将想象的翅膀进一步拓展——不同时间(雪天、炎炎夏日,晚上,周末……)窃读又会有怎样情景呢?这些因文本空白而延伸出的想象空间,为学生展示个性语言、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文化感受提供了广阔空间。如此,将“窃读”置于某一特定的环境之下,“窃读”的滋味会更加丰满,更接儿童地气。

因此,多角度引领学生去畅想,去描述,助力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运用,培养学生问题的敏锐意识和探究意识,追求思维创新和表达创新,发展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教师策划适合大多数孩子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情境:“通过课文的阅读,我们体会到了她快乐与惧怕的滋味,我们的心与她的心相遇在一起。

请你选择一个特定的时间,展开想象,当她再一次进书店窃读,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把它写下来。”这样的言语重构策划,具有一定的灵动性、丰富性,有助于不同层次学生借鉴文本语言这一支点进行个性的重构,唤醒内在语言经验与陌生语言积累融合的自觉,实现“语言与思维、审美与文化”的再超越。

②颠覆式重构策划。儿童学习语文的核心在于转换,即从文本的语言现象规律中,发现具有新鲜感的语言符号、语言形式,并依此进行审视、内化、自主建构转换成自己的言语认知结构。《窃读记》一文,从编者改编文本的视角来看,除了向读者传递“我爱阅读”人文主旨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我要阅读”普适观念的渗透。我们可以从文末“我总是想起国文老师说的……”中“总是”一词,管窥国文老师“我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言说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这种以名言结尾的方式,不仅展现了名言的价值,同时深化了文本的主旨。

因此,我们可以对文本原有的“我爱读书”的主题进行颠覆,重构成名言的力量主题。

于是,在文本原有语境的基础上,进行“国文老师的一句话成了林海音童年阅读的精神支柱,相信在你搜集的读书名言中,一定有一句深深触动你的心灵,唤醒你记忆中的故事。请选择一句名言,以“名言的力量”为主题,向大家述说你的读书故事”的言语策划。这样的言语重构,促进语文知识技能的顺畅迁移,回归真实的生活情境,实现知识能力的真正转化。同时引领学生对名言的审美与文化的又一次浸染,明白了一句名言,将会是一个人人生成长中的座右铭,一种精神的力量。

③点赞式重构策划。对文本语言、人物品质进行鉴赏与评价,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儿童阅读力的重要途径。文中人物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动作,在阅读品析的过程中,很容易打动读者。如何将这份感动沉淀下来,需要我们去引领,去策划。我们可以选择依托一个画面,一段文字,进行点赞或评价、鉴赏,也可以以“记者采访”的方式对话林海音,将静态文字转化成言语交际性表达。

因此,此课也还可以进行“林海音的阅读故事,深深打动了‘全民阅读推广优秀人物评选会’的评委,评委拟要给林海音写一段颁奖词,请你尝试写一写”的语境策划。

这样的点赞式言语重构,是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整体把握,提炼,引领学生从故事世界提升到精神的世界,学生在言语重构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启蒙与润泽。

薛法根老师说:“用语文教儿童”,这理应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在新一轮核心素养课改的浪潮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全面落实,为儿童生命而教,用阅读教学培育儿童的精神种子,让儿童精神生命在学习中得到充盈,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阅读教学从文本语言“故事”到儿童“精神”的砥砺,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林海音重构读书
秋的气味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那些回不去的城南旧事——读林海音《城南旧事》有感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