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1-26 10:20罗思安
教育界·下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罗思安

【摘要】如今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竞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更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的,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要积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使这些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故而研究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重的应用型人才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素质不断得到提升,促进高校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与使命。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思想和方针为指导,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培养目标,采取一定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形成。采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较强的应用能力、较强的创新精神、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是具有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最终使学生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四个特点。所以人才培养模式把理论教学、实验训练、实践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不能割裂开来,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现阶段高等教育不断普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是显示出了其不可替代性。原来我国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理念、思想陈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注重知识学习而忽略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人才培养效果不突出。采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后,这种现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仅着眼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更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用矛盾突出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但目前因为高校与企业在信息沟通上不够及时,造成高校没能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完善或调整,表现在教学中就是很多教师还在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与用有些脱钩,学用矛盾突出。

(二)实践教学环节弱化

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虽然高校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如ERP项目、调研社会、参观企业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表现在教学中就是实践教学内容较单一,教学安排缺乏科学合理性,停课调课是常事,没有真正实现“干中学”的目标。

(三)师资队伍素质急需提高

目前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影响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发展,同时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研究不透徹,再加上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国际前沿学术理论、实践探索难题、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融入很少,导致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偏弱。

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一)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高校教育首先要弄清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明确人才培养的类型才能实施教学。以往单纯的技术型和研究型两种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市场,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技术层面,实现学以致用,既要具备知识,又要具备能力,这与传统的培养目标大大不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挖掘学生个体潜能,在培养目标的引领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也要与之相匹配,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以应用实践教学引领理论知识学习,注重学生二次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内课外资源整合,形成产品、学习、研究、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模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培养出“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强化双语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

双语教学为学生走上更大的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从经济的大环境来看,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需要高校有双语课教学团队,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情并举的巨大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积极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一方面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题,另一方面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也为外向型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的支撑。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对于专业知识的讲解尽可能地运用全英文,这是为了能够较快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只有在学生理解起来困难的时候可以选择中文予以解释或补充,除此之外,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小组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制作PPT时都要使用英文,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锻炼,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三)推行“三个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三个课堂分别指课堂教学、多种活动、社会实践,把三个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了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把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把动手训练作为核心,把校内外实习基地作为依托;其次,坚持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核心,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学生,使他们在工作中踏实敬业,成为专业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再次,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个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坚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着力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使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明显的人才竞争优势。与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学生根据学校编制的社会实践指导书,听从教师的要求,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完成相应的研究报告。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理解和全面的认识,提高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实现产教融合

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已经成为利益共同体,它们的价值选择应该一致。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帮助,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校企双方合作。职业院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提高办学能力,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同时使教师的能力得到提升;而企业利用学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进行科研创新,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因此,学校要把互利共赢作为基础,共同合作发展作为目标,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首先,学校的组织机构要与企业实现对接和融合,建立双方联合的组织机构,利于学校和企业在各个方面的沟通和联系,如人才培养等,这是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所必需的。其次,学校全方位实施一体化育人,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方面与企业进一步深度融合,还有职业院校要重视资源整合,愿意将自己的优质资源与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在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研发中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和高层次合作。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实训,让学生了解并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提高校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在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全面深化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不断推进培养过程与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实现产教融合,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内各类企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应用型人才。

(五)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的师资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是理论知识積累有余,而职业实践训练不足,这对人才培养造成了很大的制约,因此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的 “双师型”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职业实践能力,改变不重视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偏见。原有的专业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顶岗锻炼,接受培训,挂职学习,积极向“双师型”教师转型;也可以面向行业、社会聘请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行业背景的技术专家、骨干作为兼职教师。采取培养、引进、外聘等措施,使“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比重不断上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五、结语

一直以来,高校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培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才能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才能使学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苗雨君,李喜云,杨蕙璇,等.企业ERP沙盘模拟经营对抗教学研究与实[J].现代教育科学,2009(05):88-90.

[2]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0-13.

[3]曾宇平,何伟军.关于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113-114.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