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机制研究

2018-01-27 10:29张娜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民族

张娜

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作为人类重要现象的文化,是因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和诞生的,又因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再生产、再创新而延续的。可以说,任何一种形成传统的文化,都因“传承”经历历史时空,延续发展,遗留后代。从传承学角度说,“传承”是关于人类对文化与知识的传授与承接、再传授与再承接的渐进过程和再生产的过程。在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会自觉形成一种包括文化主体、文化本身、文化传承方式构成的文化传承机制与体系。而其中,作为文化主体的民众,特别是文化传承人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在当今世界社会不断转型、文化不断变革以及民族文化作为一种传统、 非主流、弱势文化饱经冲击、变迁的背景下从传承人等文化构成的载体来研究文化发展变化对促进本民族文化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1. 相关概念的概述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并界定其内涵与范畴。UNESCO 组织于2003年10月通过《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归为以下5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以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 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6个方面。

1.2 传承人

文化部2008年6月14日正式实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中指出:本办法所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指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认定的,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9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3)积极开展传承活动。总结学术领域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直接参与制作、表演等文化活动,并愿意将自己的高超技艺或技能传授给政府指定人群的自然人或相关群体。《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将传承人定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播的代表人物、技艺精湛的各类艺人和传统文化珍贵资料的收藏者。”

1.3 阿昌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曹明宽,1943年出生于云南梁河县,阿昌族人,是阿昌族宗教祭祀活动的主持者“活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遮帕麻和遮咪麻》的传承人。30岁开始主持各种宗教祭祀活动,能念诵本民族创世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并根据祭祀对象念诵不同的段落。在阿昌族重大传统节日 “阿露窝罗节”、在民俗活动中、在百姓起房盖屋、娶亲嫁女的寻家谱仪式中,都能听到曹明宽唱诵《遮帕麻和遮咪麻》的创世段落,他能用阿昌族语、汉语、傣语、景颇语主持祭祀活动祈求安康,他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也是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代表传承人之一。。

曹明宽多年来在阿昌族重大传统节日 “阿露窝罗节”盛会上念诵《遮帕麻和遮咪麻》。在举行祈神、驱鬼、祭寨、祭谷魂等民俗活动时,唱诵《遮帕麻和遮咪麻》的“降妖除魔”段落;在百姓起房盖屋、娶亲嫁女的寻家谱仪式中,唱诵《遮帕麻和遮咪麻》的创世段落。他能完整唱诵本民族创世神话史诗,娴熟掌握本民族的各种祭祀程式、相关禁忌和习俗礼仪,在梁河县具有一定知名度,前来请他主持活动的阿昌族、景颇族、傣族群众很多。

1.4 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简述

“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最为盛大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开始举行。曹明宽多年来在盛会上念诵《遮帕麻和遮咪麻》。其中“蹬窝罗”是阿昌族独有的以唱、跳为主的体育舞蹈活动。“蹬窝罗”不用乐器伴奏,只由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领唱,大家随之符合地唱跳,根据曲调的变化而改变动作,每个动作可无限反复。“蹬窝罗”的整个表演过程是,先由两位阿昌族体育文化传承人,一个拿扇子,一个拿繁鸡羽尾,在祖先画像前用阿昌语唱“合志腔”的祝赞歌,在祝赞完“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织地战胜邪恶造福人类的丰功伟绩后,然后在神像前行“喜鹊拜年”礼,由传承人领唱“把套昆”跳着“自由步”转成“太阳打伞” 、“月亮戴帽” 围成双圆圈,随着曲调的变化成“把松昆” ,舞步也变为了“麻雀步” ,然后改唱“则勒吗”跳“猛虎出山步” 。当“蹬窝罗”快结束时,里圈人突然各自调头转半圈顺时针方向行进,里外两圈人形成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运动,在跳“猛虎步”时忽儿背对背,忽儿面对面,表示亲密无间,团结和睦。这时是舞蹈气氛最热烈的高潮阶段。结束时,里圈人又各自转半圈,与外圈同时按逆时针方向一对对的跳着下场,这一套造型叫“金龙转身” 。阿昌族把整个“蹬窝罗”从开始到结束的表演过程概括为从“竹鸡下树拍翅鸣”到“竹鸡双双归巢林”为结尾。是一项具独特性、娱乐性、观赏性为一体的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

2. 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机制研究

2.1 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面临的困境

2.1.1 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承载主体缺失

阿昌族多居住在边远贫困山区或半山区,当前对于他们来讲解决生计和温饱是首要问题。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各村各寨的很多青壮年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大都市去打工谋生。参与到本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年轻人日渐减少,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也就越来越少,逐渐导致承载主体的不断缺失。

2.1.2 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后继无人

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果要得到传承就离不开精通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间老艺人。例如,曾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的曹明宽老先生,现已有70余岁,不仅能完整念诵创世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他还是主持阿昌族祭祀活动的代表人物。另外,曾获“云南省民间艺人”荣誉的阿昌族老艺人张立旺、现60余岁,擅长阿昌族刀术、棍术,是阿昌族体育文化传承人之一;还有“蹬窝罗”的主要领唱人曹连文老艺人、80余岁,对阿昌族古语较为娴熟,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像这些在乡土文化传承的途径中能发挥主导、核心和骨干作用,精通阿昌族民间体育文化的老艺人逐渐老迈。阿昌族体育文化传承面临后继无人来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2.1.3 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受经济短缺的困扰

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要传承与发展下去,本应该通过阿昌族传承人传、帮、带的作用,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掌握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但现实是这些民间的老艺人本身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为了生计,他们平时的精力多放在解决生活温饱问题和照顾家庭上,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及精力投入于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上,仅仅是逢年过节时出来表演一下而已,很难发挥自己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2.2 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机制

2.2.1 发扬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

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久远、丰富多彩。大多的传统体育项目都由平时的生产、劳动、生活中演变而来。阿昌族为获得生存所演变出的民族体育项目有:赛马、射弩、武术、舞刀等。从生产、劳动、生活中演变出的体育项目有:赛美、对歌、车秋等。从习俗、婚俗、节庆中演变出的体育项目有:串姑娘、抢婚、迎亲、耍白象、耍青龙、跳象脚舞、猴舞等。从宗教、政治、文化中演变出的体育项目有:跳柳神舞、耍灯、舞狮子、使春牛、秋千、蹬窝罗。其中蹬窝罗是一项阿昌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在生活中喜闻乐见又是广大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应该得到大力的保护和传承。

2.2.2 解决民间老艺人的生计问题,发挥传、帮、带作用。

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且结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拨出专门经费补助民间老艺人们,让他们在生活上得到一定的保障,以便有精力和空余时间来从事挖掘和整理及宣扬本民族文化,投入到阿昌族的传统体育研究上并且做好传、帮、带的作用,使其后继有人。除此以外,还应设立专门的县乡(村)级的文化站供广大群众用于学习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场所。只有这样才能对阿昌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起到根本性的保障。

2.2.3 保持“蹬窝罗”所具有的本民族特色,避免“时尚”元素的混杂

地方政府不仅要组织加大文艺表演队的规模和数量,而且要保持“蹬窝罗”所具有的民族韵味与特色,防止片面追求观赏性和娱乐性而混杂其他元素在其中。此外,还要动员广大群众对“蹬窝罗”运动的积极参与,让文艺表演队的引领作用得到积极响应。加强传承人的信念。

3. 建议

3.1 加大政府部门的政策性保障

逐渐加大政府、乡镇及村一级相关部门对传承人的政策性保障,对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能起到重要作用。积极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力,制定出如经济补助传承人、利于开展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平台等具体保障措施,逐级加强行政权的执行,最后实现乡、村一级的行政单位对于传承人的政策保障。

3.2 改变观念,扩大传承人的选择范围

阿昌族世居边疆偏远地区,村寨青壮年村民大量外出打工,长住人群数量十分有限,留守老幼妇女居多。阿昌族又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云南特有民族。随着阿昌族代表性传承人的不断老去,无法留下珍贵的书面资料。加之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谋生给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应改变一些传统观念,如家族世代传位、只传男不传女等一些局限思想。在选择传承人时放宽眼界,扩大传承人的选择范围。选择范围可以打破地域、民族等多重限制。选择高度热爱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志从事传承保护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并有一定体育运动能力的年轻人。也可以尝试在大学生群体中对阿昌族传承人进行选择。大学生群体不仅受过较好的文化教育,对于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解和领悟上要更加容易掌握。特别是一些体育专业学生, 自身本来具有一定运动能力基础,再加上协调的身体素质让他们能够更好更快的掌握阿昌族传统体育项目。

3.3 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术研究保障

阿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更多是肢体活动的展演者,因为其文化水平、社会地位、思维意识等方面的限制,还需要有学术科研部门提供的学术研究保障,而高校与科研院所能够承担此责任。可以给予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提供重要的学术研究保障平台,协助传承人从以往的技能传授转变为文化传承,更好地通过肢体活动来把本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民族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我们的民族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