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编辑素养提升的再思考

2018-01-27 00:18王剑乔
新媒体研究 2017年24期
关键词:专业能力图书互联网+

王剑乔

摘 要 作为一名同时做过科技期刊和科技图书的编辑,深刻体会到编辑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仅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专业水平,自身的辨别能力、个人的文化修养都需要不断进步和加强。文章从专业知识提升、数字化学习、互联网思维及自身修养提升四个方面探讨编辑应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坚守职业操守和原则的同时,做好图书,提升自我,创造无憾人生。

关键词 互联网+;图书;编辑;专业能力;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4-0070-02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面对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进步与出版社的创新与转型,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生存并发展是每一位编辑的困惑。笔者曾在科技期刊《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编辑部担任责任编辑8年,后又来到清华大学出版社担任一名图书策划编辑。由科技期刊编辑转向图书编辑,虽然都是做一名编辑,可是工作思路和方式完全不同,是一种新的“创业”。刚开始的思路是迷茫的,且近5年的技术和互联网发展可以用迅猛来形容。笔者经过5年的图书编辑实践工作,逐渐摸清思路,感受到作为一名图书编辑的意义,也对编辑的职业生涯有了正确的认识。

本文从笔者自身的体会与经历,从专业知识提升、数字化学习、互联网思维及自身修养提升四个方面探讨编辑应如何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在坚守职业操守和原则的同时,做好图书、提升自我、创作无憾人生;也为转型的编辑、新编辑和处于迷茫期的編辑提供参考。

1 编辑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1.1 成为一名术业有专攻的学者型编辑

图书编辑一般都有自身的专业背景,以自己的专业为基础和核心开展选题策划工作。以笔者自身是电类专业图书编辑为例,说明编辑的专业性。

科技图书一般反映的是某专业高层次的科研成果,教材一般是成体系的专业知识讲解。因此,编辑应具有专业知识和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对自己所负责的学科有总体把握,了解发展状况和学术前沿[1]。要多参加学术会议,对某些专业问题进行一定的认识和研究,能以学者的身份从事学术活动。这样也有利于高水平作者的遴选和组织;还能对书稿的内容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如果做教材,编辑还需要对课程设置、教学规律、课堂需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了解和细心研究,发现问题,做出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好教材。

1.2 成为一名编辑专家

不管是期刊编辑,还是图书编辑,其工作的实质是对精神产品的再加工和完善,其产品影响到人们的认知和社会意识流行的趋势。所以一名图书编辑一定要成为编辑行业的专家,保证产品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正确的科学知识等。

目前大部分出版社招聘编辑都要求是某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大部分编辑业务知识是通过工作后的培训和实践经验慢慢获得,并没有系统学习编辑学理论。因此,年轻编辑应在业余时间进行编辑学理论学习,例如,图书学、新闻传播法、新闻采访与写作、出版营销等。

编辑要用扎实的文字功底传达复杂的信息。这表现为编辑要在错别字识别、语句隐性错误、语法修辞、遣词造句等方面优于作者。同时,还要熟悉国家的出版标准及专业出版规范(如电类专业、机械专业、计算机专业等都有专业标准和规范)。

近期,清华大学出版社举行了首届青年编辑编校基本功大赛,这是一次全社年轻编校人员的业务能力竞赛,这次大赛把职业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推动了编辑的职业继续教育工作,夯实编校基本功,增强编辑严把图书质量的意识,为进一步提高出版物质量打下基础。

2 编辑要积极适应数字出版

2.1 增加数字化知识储备

面对数字化的汹涌浪潮,出版人“知识断奶”的情况实际上很严重[2]。例如,纸质图书增加二维码,让作者扫一扫,更容易获得视频、音频等数字资源,而且使纸质图书更加生动和立体化;对作者或作品的包装宣传要用视频、影像等方式;用直播的方式让读者更加了解纸质图书,与作者近距离互动。这些都要求编辑学习各种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甚至一些专业软件的使用,如常用的图形制作技术、视频制作技术等。

编辑要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构成数字产品的图文、音频、视频等技术;利用碎片时间,尝试利用各种新平台或App,缩短自己与时代的差距。

2.2 以数字出版为前提的思维和技术创新

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人人一台手机,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使用者和生产者。此时,编辑在选题策划之初就应该考虑阅读环境、读者兴趣、产品的呈现形式、传播载体等。一定要与技术人员深入沟通,密切配合, 设计出适合内容的表现框架。策划出立体化的,集视频讲解、动画演示等于一体的图书或教材[3]。

2.3 掌握数字时代的新媒体营销模式

数字时代图书营销的中心是编辑。

首先,编辑要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获得信息的途径。例如,高校学生和学者通过网络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搜索文献;微信更是将电子杂志、科技短文、营销集合一身;还有微博、QQ等。编辑要精通这些平台的使用,才能针对读者群体进行精准营销。

其次,新时代下的营销主要是对消费者进行心理引导,然后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嵌入和互动,从而实现宣传和营销。例如,微信营销、微博营销等,都是先制造话题,使感兴趣的人关注,经常发一些软文引导读者,从而达到被认同和销售目的[4]。

最后,新时代下的网络渠道营销也是编辑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目前形式下,人们购书很多通过网店购买。在这种情形下,网店会做很多活动,例如买300减100、5折封顶、各种优惠券等,而大部分出版社营销人员没有对大型网店(如当当、京东等)的这种营销活动进行甄别,只是起到一个传递信息的作用,把网店的促销信息转发给编辑,问编辑是否参加网店活动。此时编辑一般都是直接参加活动,而且大批出版社都积极参加网店活动,并没有真正的、细心计算过成本,也没仔细考察过网店活动的效果到底如何。这就造成网站不断做活动而抽取利润,而出版社的利润不断降低。编辑应该积极思考网络营销,转被动为主动。endprint

3 图书编辑要有互联网思维

近10年,互联网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且已经深入人们的衣、食、住、行。淘宝、天猫超市、滴滴打车、ofo、摩拜等,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版行业也一样,互联网企业有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可以直接打造既有优质内容,又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出版公司。这似乎已将传统出版社彻底打败。

实际情况还未严峻到一败涂地,出版社也已纷纷开始转型,推出各种网络平台等,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智学苑、智学堂等产品,将自身的优质资源与互联网结合。所以出版社编辑一定要培养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思维做图书,用互联网思维做服务用互联网思维做推广。例如,书名的设计要适宜网络检索、图书的销售要更多的借助与网络渠道、可以采取众筹策略[5]、专业论坛、微信等进行宣传和营销。

4 自身的文化修养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与变换飞快,海量信息潮水般涌进每个人的思维,编辑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免被外界一些是非混淆、道德标准模糊的思潮和趋势影响。但是编辑作为社会正能量和社会文化的传递者,一定要坚定自身的信念和修养,坚守编辑职业道德,用执著的编辑意识、广博的知识和强烈的人文情怀做事,不管外界传达的是怎样的信息,都要为自己的产品质量“把关”[6]。如此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步伐。

5 结论

编辑是一名“杂家”,是“多面手”,要集多种知识于一身,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才行。

编辑的学习永无止境,不仅要学习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编辑的专业知识、新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还要注意积累,成为写作型編辑,不能只编,还要能写。另外,就是从意识形态不断提高和创新,从人文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添光加彩,为自己创造无憾人生。

参考文献

[1]秦光兰.学者、教师、编辑——从多重身份看高校教材编辑的专业性[J].中国编辑,2016(3):84-90.

[2]张玲.数字出版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必备的新意识[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6,37(12):60-62.

[3]刘京梁.浅析图书编辑的互联网思维[J].传播与版权,2015(6):40-41.

[4]夏德元.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出版业的互联网思维与编辑素养提升[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5):42-46.

[5]徐艳,胡正荣.众筹出版:从国际实践到国内实验[J].科技与出版,2014(5):10-12.

[6]黄雪莲.浅论编辑的自身修养与职业道德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5):102-103.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能力图书互联网+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不同阶段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内在发展规律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对于中教专业发展的作用研究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