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仪式观下网络媒介事件的仪式化表达

2018-01-27 00:21陈咏欣
新媒体研究 2017年24期
关键词:参与感

陈咏欣

摘 要 传播的仪式观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詹姆斯提出,他主张从文化层面对大众传播进行解读,产生媒介事件的概念。文章尝试在互联网时代的语境下重新考量媒介事件,以“帝吧远征FB”事件为例,在传播的仪式观下阐释网络媒介事件如何进行仪式化表达,发现在仪式化表达之下网络媒介事件有着创造集体记忆、集体认同感与凝聚群众的能力。

关键词 网络媒介事件;传播的仪式观;参与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4-0080-02

詹姆斯·W·凯瑞提出研究新闻和传播学思想的两种视觉,即传播的传递观与传播的仪式观。与当时注重效果与策略的研究风向不同,凯瑞主张把传播视为一种仪式而不是传输:传播更多的是一种表演而不是信息的传递,是参与而不是消费,是意义和美而不是策略和结果,是唤起和感召而不是影响和效果[1]。凯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时为70年代,至今媒体环境已发生了许多变化,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传播的仪式观有了全新的应用语境。本文将以“帝吧远征FB”事件①为切入点,研究在互联网语境下传播的仪式观的应用。

1 传播的仪式观下的网络媒介事件内涵

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文中详细解释了“传播的仪式观”的含义。他认为传播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递行为,而且是一种文化行为,传播的最高境界是在传播中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2]。他将传播类比“仪式”,传播与“分享”“参与”“联合”“团体”及“共同信仰”有关,“是一种以团体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2]。戴扬与卡茨在《媒介事件》一书中也使用以仪式观考察媒介的视觉,提出“媒介事件”的概念:“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经过电视的直播聚集大量的观众,大致分为“竞赛”“征服”和“加冕”三种脚本。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互联网取代电视成为主要媒介事件发生地。戴扬与卡茨指出媒介事件的发生是对观众的邀请,让他们停止日常的惯例来参加一项节日体验,强调其中成员的参与感,共同创造一种非同寻常的集体的回忆。网絡事件同样提供参与感,这种参与不再是旁观者式的参与,而是可以通过评论、转发、与其他人互动等形式直接制造仪式甚至改变仪式的参与。网络上那些令人愿意停留参加的事件是媒介事件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式。

“帝吧远征FB”事件正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一起网络媒介事件。戴扬与卡茨形容“征服”是一次性事件,他们要打破规则,到敌人的领土访问,“征服”的主角有着超凡的魅力,人们好奇于他们是否能够成功,而他们的成功又能为他们带来更多追随者。“帝吧远征FB”正符合“征服”脚本。周子瑜事件燃起大陆网民对“台独势力”的敌意及对国外不利于中国舆论的担忧。帝吧联合其他贴吧,突破网络边界的限制,集体翻墙到“敌地”Facebook上刷屏。网友将这次“远征”称为“圣战”,在网站“知乎”谈及为何要关注持此事件时,有网友回答“我有一种见证历史事件的感觉”,获得1 000多赞。人们在参与事件时怀着一种神秘感与事件感,期待事件后会带来新的结果与世界。无论是参与“远征”还是观看“远征”,人们怀着敬畏与不凡的感觉,仿佛在参加一种仪式,此时的“远征”仿佛“世俗宗教”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向着共同的信仰祈祷。

2 网络媒介事件的仪式化表达

“帝吧远征FB”是一次经过前期组织规划的事件,实际“远征”时间只有两天,事件后不断发酵。除了征服脚本,事后媒体的关注及在传统大众媒体上的出现为“远征”完成了加冕的仪式。

此次事件的参与者包括在Facebook刷帖的前方人员,负责制作图片、表情包、翻译的人员与指挥者,观众包括我国大陆、台湾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Facebook使用者。参与者需经过加入成员群,与指挥联系,获得任务与完成任务。组织虽管理松散但需要获得准入资格且分工明确。参与者从“远征”开始的前几天即为“远征”做准备,每日从日常生活中脱离,“远征”成了日常的特例,一种庄严与特殊感油然而生。

指挥者对“远征”的内容与形式有明确的规定,包括使用统一的表情包、图片,不得对骂,不得说粗言秽语,只针对“台独”不针对台湾同胞,确定攻击的主要页面及顺序。参与者遍布世界各地,留学生参与了《反台独声明》、余光中《乡愁》等多语言翻译工作,形成一支超越空间与时间界限的队伍,从指挥者处接受物料,遵循规则否则会被举报,统一行动与攻击,仿佛置身于一支虚拟军队之中。这些物料、规定都成为征服仪式的符号,通过制造一种统一性营造出集体感与共同感。

“远征”中巨大的任务感同样感召着参与者们。指挥者们在事件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形容此次“远征”的目的是为促进与台湾同胞友好交流,缓解因周子瑜事件显现的两岸同胞在不同的网页论坛发表意见不能沟通的困境。一要用娱乐化的表情包嘲讽“台独”分子,二要对大陆的风土人情进行宣传,三要向围观的外国群众解释事件,四要对不当的言论进行举报及道歉。所有参与者都以自己为大陆的代表,视自己为爱国主义行动者,与其他参与者一起投身于集体的事业与共同的信仰之中。

“远征”的过程的曲折也使“远征”更具神话色彩,创造出一种共同战斗的集体回忆。指挥群的在线直播不断被封杀,在YY语音、哔哩哔哩等网站辗转,参与者们跟随更换阵地,与看不见的敌人竞赛。“战场”上与“敌人”斗智,分辨真假敌人,进行辩论等。即便只是坐在电脑前面对屏幕,心里却已经历经百战,共感出与同僚“沙场挥剑”的豪气,这也使“远征”结束后带来更深的满足。

媒体就此次事件对帝吧进行采访、报道与评论,甚至有政府的官方发言人都对事件做出了评论。英国传播学者科尔蒂曾提出“媒介化中心的神话”的理论,媒介报道内容显现出一种重要感并让受众接受这种重要感,为媒介中的事物、人物、地点举进行“加冕”。媒体的报道使“远征”区别于以往“爆吧”的网络狂欢事件,正式成为一个被认可的社会事件。参与者与旁观者都获得一种经历历史的感觉,有参与者把此次事件与“推倒柏林墙”类比,评论参加此次活动是“希望推倒柏林墙的那个时候,可以在墙上留下自己的手印”。endprint

3 传播的仪式观下网络媒介事件的意义诠释

“帝吧远征FB”目的在于攻击“台独势力”,与台湾同胞展开更多交流。但在传播的仪式观下,此次事件的意义更多在于其对作为主要参与者与观众的大陆人的身上。

“帝吧远征FB”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运动,是一场由社会需要推动产生的仪式,是社会现实的一种映照。某台湾综艺节目评论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被“远征军”以繁荣的大陆城市景观图及中国特色美食图回击,配以“吃不起茶叶蛋的郑州/上海/……”文字等的行为,是参与者们对其进行的回击。此次“仪式”为积压已久的大陆网民找到情绪宣泄的出口,在群体共同的情绪释放中,成员的满足感大大超越个人进行发泄所能获得的满足感,为网络社会找到了平衡,维护网络秩序与网络世界的安定。

极具仪式感的“远征”为年轻的参与者们创造共同的集体回忆,通过事件所创造的价值为网民们正名,使他们获得一种集体认同感。网络群體事件频发,在社会的正统舆论中往往对这些事件加以负面评论,相关网民群体被称为“网络暴民”。此次的“远征”颠覆了此前的网络事件及网络群体印象,建造出一个有纪律的、关怀社会的、将意义融入在娱乐与狂欢之中的新的网络群体形象,在官方媒体的报道与评论获得确认与“加冕”。

“远征”也为参与者与观众创造了获得民族认同感的公共空间,允许并鼓励人们尽情表达民族自豪与爱国情感,在共同表达的烘托与渲染中情绪达到高潮。他们本着民族自我族属意识参加,在反复的表达中形成对国家的忠诚观念。这种状态影响着观众,融入到“仪式”的感召中去,瞬间被凝聚在一起,产生一种民族的归属感。

在传播的仪式观下,“帝吧远征FB”事件中网络媒介事件利用超越空间与时间的网络,通过创造一个共同参与的情境与营造仪式感,人们进入一个有着共同目标与共同信仰的场域,在短暂的时间内成为一个暂时的集体,感受到巨大的凝聚力与认同感,尤其在民族主义的叙事上,这一种“仪式”的感召力、影响力效果非凡。传播的仪式观对我们理解网络事件有重要意义,对于社会治理者而言,还可为管理社会秩序提供启发。

注释

①帝吧远征FB事件:2016年1月21日,在帝吧的组织下,大批网友约定用共同的素材,遵循共同的规则,在Facebook“台独势力”的主页进行刷屏活动,表明“台湾属于中国”。帝吧为百度李毅吧,拥有两千多万成员。

参考文献

[1]周鸿雁,孙健.隐藏的维度——评詹姆斯·W·凯瑞的新闻观[J].东岳论丛,2010,31(12):147-159.

[2]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文化”论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9.endprint

猜你喜欢
参与感
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升高中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奇怪的建筑”在形式与功能的平衡方面对当今中国建筑的影响
天猫双十一猫头广告设计策略研究
例谈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感的培养
浅谈电视新闻中的现场报道
《微观经济学》的学业多元化考核探索与实践
新闻报道中的“第一人称笔法”
《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秘诀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物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