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从失败的悲剧英雄到“义薄云天”之神(中)

2018-01-28 13:00福建孙绍振
名作欣赏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关公关羽三国演义

福建 孙绍振

作 者: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和情感逻辑》《怎样写小说》《孙绍振如是说》等。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为赞赏的是赤壁之战后关公“义”释曹操:

曹操狼狈逃窜,号称百万大军,只剩下三百人马。到了华容道,看到地形非常险要,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众将们曰:“丞相何故啊?”你笑什么呀?而且一路滑跌,一路疲惫不堪,你还笑什么呢?曹操说,人皆说诸葛亮、周瑜足智多谋,我笑其无能也。如果是我来指挥,在这个地方伏以兵马,我们不是束手就擒,肯定完蛋了吗?这个诸葛亮虽然打赢了我,但是这个地方他不如我,我觉得很自豪啊!话还没讲完,一声炮响,冒出一支部队,当中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拦住去路,曹军见了亡魂丧胆,完蛋了,面面相觑啊,曹操说:“只得决一死战。”众将说,人纵然不缺,马力已乏,马已经走不动了,怎么打啊?这时候谋士程昱说,我知道关公这个人,“傲上而不忍下”,怕软不怕硬,“欺强而不凌弱”,你越是强他越猛,你若是装出一副弱者的样子,他可能就放手了。丞相过去有恩于他,今日服一点软吧。曹操就听他的话,欠身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啊。”好久没有见,身体怎么样啊?有没有感冒啊?(笑声)这哪里像在打仗啊!人在屋檐下,不敢不低头啊!云长答话说,我奉军师将令在这等候你好久了啊。曹操说,我今日兵败,你还是要以昔日之情为重啊。云长说,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但是我立了功啊,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啦,报答你了,两清了。现在公家的事情不能营私啊,原则性不能退让啦。曹操说,但是还有一笔人情账你还没有还我呀。你过五关斩六将,许多将士都要去追杀你,我说,算了,各为其主,别追了,“大丈夫处世,必以信义为重”哦!接着《三国演义》写: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这个人呐,虽然是忠于刘备“匡扶汉室”的事业,曹操是匡扶汉室的最大敌人啊,杀了他就是最高的忠啊,放了他就是最大的不忠啊。但是,《三国演义》作者的魄力就在于,让关公“如山”的“义”高于忠,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都是哭巴巴的,让他动了悲悯之心了,于是马头勒回,对众军曰:“四散摆开。”这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啊,曹操和众将一起冲将过去。云长回身,大喝一声,他一喝,那些过去的人又吓得发抖了,众军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长叹一声,并皆放去。在忠和义之间,做了“义”高于忠的选择。这是多么深邃,又是多么艺术的一笔啊!

鲁迅所欣赏的这个片断,是历史上没有的,赤壁之战,没有关羽的事。关羽当时在武昌,全是《三国演义》作者虚构的。当然也用了《三国志平话》中的素材,但是,那个素材曹操对关公说当年的恩情,关公强调“军师严令”“曹军撞阵”,突然(关公)“面生尘雾,使曹军得脱”。①这个因果关系连情节的合理性都谈不上。

鲁迅为什么特别欣赏这一段?也许并不在乎义不义的,他在乎的是艺术。从实用功利价值来说,这是极大的战略性错误啊!从个人来说,立下军令状啊,放走了汉贼,回去要杀头的。但是,义重如山,可以违背忠的原则,“义”是最高的原则,“义”是他做人的底线,哪怕要掉脑袋,也要“义”无反顾。要不然就是不义之人,不义就没有脸活下去了。最后改定《三国演义》的毛宗岗在第五十回的回前总评这样说:

虽其人之大奸大恶,得罪朝廷,得罪天下,而彼能不害我,而以国士遇我,是即我之知己也。我杀我之知己,此在无义气丈夫则然,岂血性男子所肯为乎?使关公当日以公义灭私恩,曰:“吾能为朝廷斩贼,吾为天下除凶!”其谁曰不宜?而公之心,以为他人杀之则义,独我杀之则不义,故宁死而有所不忍耳。②

从理性来说我这样把他杀了对我有利,立功,不会被军法从事,对匡扶汉室有利。但是如果我杀了“知己”(从知己的角度来说,有点像刘再复所推崇的俞伯牙、钟子期的主题),对我有恩的人,就不义,不义而活,不如义而死。关公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打起仗来,是战神,但是,他不是战神的符号,而是一个独特的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有他以“义”为前提的情感逻辑,“义”的原则高于一切。作为英雄,他是不完美的,但是作为艺术形象,他的性格逻辑是独特的、非理性的,这样一个只讲感情,完全于大局不顾的人才是很生动的。这是个悲剧英雄,不仅是悲剧的战神,而且是悲剧的“义”神。

这个义神的个性逻辑,还有贯彻得更为精彩的一次,错误犯得更严重的一次,不但葬送了他的性命,而且毁了刘备的事业。

傲慢战神的自取灭亡

关羽被委任为战略重镇荆州的军事行政长官。诸葛亮交代他的任务是北拒曹操,东和孙吴。当时三国鼎立,魏国统一了北方,最为强大,蜀国和吴国只有组成统一战线,才有可能与之抗衡。这是外交上的总路线,也是蜀国得以存在的生命线。关公只有绝对忠于这条路线,才可能称得上对刘备实实在在的“义”。但是,他没有这方面的自觉。关羽作为独当一面的将领,他是一个只懂战术,不懂战略,自恋于匹夫之勇,不懂得团结干部,不懂得驾驭将领的人。这个人根本就不适合独当一面,为什么呢?他太骄傲,太虚荣,自恃太高,他不是一个帅才,只是一个将才。《三国志》上记载,马超归顺了刘备。因为他不是刘备原来的老部下,不是什么黄埔一期出来的。(笑声)关羽就写信问诸葛亮,马超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才大概是哪个档次?诸葛亮知道关羽是很骄傲的,就写信把他热捧了一下,说马超这个人“兼资文武”,文武两方面都行,“雄烈过人”,英雄气概,个性刚烈超过一般人,“一世之杰”,一个时代的杰出人物。但是,他不是第一流人才,而是第二流的,如汉高祖手下的彭越、黥布之类的,只能跟张飞比比,跟你这个美髯公的“绝伦逸群”还差很远,关公好高兴。(笑声)更没有水平的是,还把这封信“以示宾客”,大家都来看看哦,嘿嘿。(笑声)你说这什么水平啊?《三国演义》在这个基础上,又做了天才的加工,他听说马超被抬得那么高,就要离开荆州到成都去和马超比武,这就更糊涂了。你是一方军事长官,怎么能不顾北有曹操,东有孙吴军事压力,擅离职守,去争个人的意气呢?《三国演义》保留了诸葛亮的来信,阻挡了关公意气用事的幼稚行动,特别保留了关公拿到那封信,向众人展示的情节。这就用诸葛亮的高明反衬了关公的幼稚。自我宣传是最笨的办法,但是,居然要从荆州跑到成都去和马超比武。这一笔表现了关公骄傲到不负责任的程度,是太精彩了。诸位啊,你们要从这里吸取点教训。别把你的虚荣,低级虚荣,公开化嘛。正是因为太傲慢,关公对内还马马虎虎,对外,对盟友,后果就比较严重了。现在有句俗语:“关公大意失荆州”,其实此言不当,他失败是必然的,他的大意是由于他傲慢到粗野的程度造成的。

从人才素质上看,他这个人的确是英勇,万人莫敌,但是,他的智慧和修养,有缺陷,他不能独当一面。

他打许多仗,都不是独当一面的,都是在别人的指挥下,作战术性的配合,唯一独当一面的,就是他从荆州北伐。曹操大将曹仁,也英勇无比,被他打得大败。曹操派于禁去支援曹仁。正好“秋,大霖雨”,秋雨下得很厉害,汉水泛溢。关公水淹七军,于禁的七方面军全军覆没,只好投降。关羽又斩了曹操的大将庞德,真正是横扫千军如卷席,连那些强盗、土匪、恶霸都服了,都远远地就承认关公的正统,接受他的任命,成为他的羽翼。《三国志》上用“威震华夏”来形容他。③曹操的政治中心许都受到威胁,曹操就害怕了,要迁都,赶快溜。很可叹的是“司马宣王”,也就是司马懿,和一个谋士蒋济说,不行,越逃越怕,还不如釜底抽薪。刘备和孙权老在争夺荆州这块地方,关公跟孙权的关系搞得很僵,我们联系孙权抄他的后路,他在前方打我们河南,孙权从江浙这一带,包括你们南京这边打过去,把他的荆州抄了。他没有了战略后方,两面夹攻,肯定完蛋。曹操就听了这个计谋,关羽这个威震华夏的战神就败走麦城了。

所以说,关羽的确是将才,不是帅才。他缺乏帅才的战略眼光,如韩信所言,虽能将兵,而不能将将。既不善用部下,又不能控制部下,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暂时的盟友和犯错误的部下。作为荆州的最高长官,外交路线是确定了的,只有东联孙吴才能北拒曹操。孙吴也明确这一点。孙权曾经把妹妹嫁给刘备当小老婆,来巩固政治军事同盟,关羽对此一窍不通。《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上说:“权遗使为子索关羽女,羽辱骂其使,不许婚。权大怒。”④怎么骂的,没有写。裴松之在这句话下面,引《典略》说,关羽北伐战事顺利,围困樊城,孙权主动提出支援,不过来得比较迟了一点。这时,他水淹七军胜了于禁,关羽就骂孙权“狢子”,等我攻克樊城,再来和你算账。狢应该是一丘之貉的貉吧,据说外形像狐狸,跟狐狸、兔子同类。说明这个熟悉《春秋左氏传》的关羽,其实没有读懂春秋时代那么丰富的外交辞令,连修辞学上的委婉格都一窍不通。(大笑)作为帅才来说,起码在修养上有讲究,就是碰到恶人、坏蛋,出言要留有余地,喜怒不形于色,才能保守起码的高深谋略。但是,关羽太意气用事,不但对不太称职的部下管不住嘴,义形于言,而且义形于骂。(大笑声)这一点刘备没有看出来,诸葛亮有点感觉,但是,没有我看得这么清楚。(大笑声)

《三国演义》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写孙权为了巩固与刘备的联盟,派诸葛亮的兄弟诸葛瑾去说亲,关羽不答应。本来应该有起码的礼貌,但是,关羽却骂起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我虎将的女儿怎么能嫁你狗儿子!关公不懂外交上的间接拒绝就算了,至少不要这样粗野地侮辱人嘛!这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而且缺乏统一战线的起码自觉。

我说过,《三国演义》的主题可以说是奇谋决定论,军事长官身边都有高明的谋士,在关键时刻起决定作用。曹操被打得落花流水,没有迁都,反败为胜,就是靠了司马懿的奇谋。可是,《三国演义》偏偏就没有在关羽身边安排个像样的谋士,只安排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王甫。其实,王甫当时并不在关公身边。《三国志·蜀书·杨戏传》说:“随先主征吴,军败于秭归,遇害。”看来,作者是有意安排一个人微言轻的角色,让关公在生死关头仍然骄傲得忘乎所以。

关羽进退失据了,还不一定完败呀,他还有回旋空间啊,毕竟刘备在南郡这一带,还有一些将领在那里,一个叫糜芳,还有一个将军叫傅世仁,屯兵湖北公安这一带,是他的后方,供应粮草。关羽往北打,节节胜利,后勤往往来不及。关公不满意啊,如果有政治修养,战争时期更要不动声色。他却说,记住,老子我回来收拾你。哇,刘备在汉中称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铖”,其排场,仪仗队和封了王差不多啊。这两个人心里就发抖了,你打赢了,肯定来整死我啊;打输了,我们就更没有日子过了,就心怀惴惴。孙权去引诱,两个人就投降了。曹操派大兵去营救被关羽打败的曹仁的时候,关羽一下打不过,想退回来,糟糕,孙权把他的后方荆州占领了,关羽的老婆孩子还有一些将领的家属都被俘虏了。众叛亲离,败走麦城,到今还是口头的成语。这充分说明了,作为第一把手,他缺乏韩信的“将将”,也就是驾驭干部的起码修养。

“义”人转化为神: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

《三国志》中关羽的结局很简单:“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⑤裴松之的注引《蜀记》说,关羽被俘之后,“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如果如胡适所言《三国演义》只会照搬历史的话,关羽的形象就这样被动地让人家杀掉,还有什么光彩呢?《三国演义》虚构了一个和当年曹操派张辽劝降一样的情节,让诸葛瑾劝降,说他孤城一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在旦夕,不如归顺吴侯。开出的条件,仍然是坐镇荆襄,保全家眷。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诸葛瑾还要啰嗦,关平拔剑而前,欲斩诸葛瑾。顾虑到伤其兄诸葛亮的情面,把诸葛瑾赶了出去。这里回绝的理由,一是“吾主以手足相待”,手足就是兄弟,投降就是“背义”。二是“名可垂于竹帛”。这是《三国演义》的英雄人学高度,诸葛瑾回去说:“关公心如铁石,不可说也。”这就把关公的形象内涵回到“义”上来了。《三国演义》这样写关羽被俘之后:

权曰:“孤久慕将军盛德,欲结秦晋之好,何相弃耶?公平昔自以为天下无敌,今日何由被吾所擒?将军今日还服孙权否?”关公厉声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

关羽从容就义,死是为了“桃园结义”的“义”。这样就完成了关羽为义而死、舍生取义的形象了。这哪里有刘再复批判的结义是为了日后分赃的功利性?完全是超越功利、超越生死、大义凛然的精神。这种为自己的信念,为对他人的诺言而赴义的精神,怎么会毒害国人,致使中国文化堕入精神地狱?

刘再复先生对关公受到如此广泛的崇拜感到很是“忧虑”。他引黄仁宇先生的话说,对于这样一个不智的军事领袖,居然为民间奉这为战神,实在“令人费解”⑥。

二位的费解,其实是误解。

夏志清先生早就指出《三国演义》中“最为令人误解的”是关羽。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不抱偏见的读者来说,罗贯中不是出于无心或者有意采用了陈寿的观点,把英雄看成一位缺乏才干的刚愎自用的武夫,罗贯中写作时,关羽已经成为民间崇拜的偶像(到清代还成为神),所以他赋予关羽作为圣人应享受的一切尊敬。”作者通过一个又一个事例表明关羽对策略的全然无知、孩子气的虚荣和令人难以容忍的傲慢,这个傲慢,加上轻信别人,最终导致他的失败。“关羽的形象远不是像胡适所暗示的那样,给人的是一个不协调的印象。实际上,作者是将传说和历史中的关羽的性格之各个组成部分,在作品中协调地交织在一起,以塑造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象。”⑦

夏志清和刘再复有相当深厚的友谊,夏先生的这本著作,刘再复肯定是读过的。但是,仍然对关羽发出诸如此类的误读,我想,问题出在观念和方法上:第一,对于关羽这个形象,没有从西方流行的接受过程去做具体分析,而是将之作为一个静止的、固定的、僵化的形态,做本质主义的批判。第二,更没有从《三国演义》一千多年的建构(创作过程)去阐释,去分析其中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相互排斥、妥协和融合的过程。第三,无视《三国演义》并不完全是《三国志》的图解,因而,对于《三国演义》中“义”与“忠”的内涵的矛盾缺乏具体分析。第四,缺乏艺术分析,无视关羽的形象,其性质已经不仅仅是历史的真、道德的善,而是情感的美。三者之间固然并未完全脱离,但是整体来说,则处于某种复合的错位关系。

关公作为“义”的典范,蕴含着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宗教文化的交织。

如果仅仅因为他是一个英雄就要崇拜,那三国的英雄很多。周瑜打败曹操,以弱胜强,可没有人建周瑜的庙。在蜀国,最大的功臣是诸葛亮,就是按照他隆中对的战略方针,刘备才有立足之地,三国鼎立之势才能形成。一生忠于刘家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除了当年四川有诸葛亮的庙,其他各地都没有单独祭祀诸葛亮的庙。这是因为,他太完美了,没有普通人的缺点,太精英了,很少有普通人的毛病。而关公,一方面是战功赫赫,最后为了兄弟的“义”,为了自己的理念,引刀一快,慷慨赴义。另一方面,他幼稚到对孙权来使说那样粗野的话,按黄仁宇先生的理论是不智的,是不合格的军事统帅,但是,从艺术上说,生动地显示了一个自信的、任性的英雄又是很平民的。正是因为他太不智,太幼稚,水平太低,太可笑,又太可爱,他才太平民,才更能成为普通人的共鸣。这个英雄高于普通人,却有普通人的平凡言行,这就使他比诸葛亮更容易被民间所接受。

但是,这只能说明,他是一个超凡而普通的英雄,怎么会成为神呢?这就不仅仅是关公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期待的问题。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在民间社会,一方面则是统治阶级。

刘再复说,从《三国演义》(还有《水浒传》)以后,中国的人心就把传统的“义”“伪”化了,变得“厚黑”化了。此言甚为武断。殊不知,《三国演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公元三世纪历经千年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反复汰洗、积淀、升华的产物。关羽形象的建构,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排除了一些明显负面的元素,逐渐从正面统一起来。在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中说,关公在曹操率领下围攻吕布,对曹操说,自己的妻子没有生育,待攻城得手,想娶敌将秦宜禄的妻子,曹操答应了。待攻城得手,关羽一再申请,曹操觉得此女美艳,就自己拿来当了小老婆。⑧这样看来,曹操在围猎时,关公欲杀曹操,后来,归降曹操,又毅然出走,原因之一是争美女的旧怨。这对关羽大义凛然的形象显然有损,故为后来史家和民间传说所不取。

到了南北朝,中原华北陷落,国危思良将,故关公、张飞的形象就以威猛为特点而广泛流传。《南史》中有薛安都“单骑直入”斩“万人敌”之叛将鲁爽而还,“时人皆云关羽斩颜良,不是过也”⑨。

到了宋元时代,民间说唱和口头平话中,虚拟想象有了神化的倾向。关羽的形象进入神人交织的过程,一方面关羽有民间故事的平民世俗和情怀,另一方面,又有超现实的宗教神化。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关羽在家乡杀了人,逃亡到范阳,到张飞处买肉。张飞把刀子压在石头底下,谁能拔出,买肉不要钱。关公拔出刀子,拿了肉,留钱而去,张飞乃深为敬佩。二人同饮,遇到刘备,相貌不凡,刘备醉后,有蛇出七窍,皆以为大贵人,遂到涿州桃园结义。在《花关索传》中,关羽成为“神魔之父”,甚至有一连三声唱倒了萧墙的特异功能。关汉卿的《关大王单刀会》自然是将关羽英雄超人化,但是,现存明刊本中,也有平民化小人物的插科打诨。小道童说大话:“关羽是我酒肉朋友。”在《走凤雏庞惊四郡》中,在黄忠口中,关羽更是平民化:“当初我和应举去,为他和我平日有仇,他去御史台里插告状,靠下我一片虚词,他后来走了,倒拿住我打了二十。”而在《关张双赴西蜀梦》则有关羽鬼魂故事,《关大王大破蚩尤》则是关羽奉玉帝之命,率领五岳四渎之军,打败蚩尤。不少杂剧中出现将关羽归于“神道”的话语。在《锁白猿》中,关羽还以“四大天将”形象出现。⑩很明显,在民间大众文化中,关羽的“义”交织着神化和平民化。

正是因为这样,民间结社中他被奉为神。农民造反军,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没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意识形态,只能将异性兄弟义气作为思想纲领,作为团结的最高准则,甚至以《三国演义》中的战案为“帐内秘本”。⑪学刘关张结义,成为民间结义的一种风气。关公崇拜遂成普遍的民俗。关公的庙遍及全国城乡。据统计啊,到了光绪年间,仅北京城里“关帝庙”116处。那时候北京城里人口大概最多也就100万,每一万人有一个关帝庙。全国关帝庙有多少呢?30万处。当时孔庙有多少呢?3000处。超过孔庙百倍。关羽此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保佑人民的福神、财神。怎么搞得这么了不得呢?当然这与清朝官方提倡的有关,但是,关羽形象中民间文化的“义”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要不然在清朝灭亡了以后,到了民国时期,关公的崇拜应该从根本上消解了,但是,关帝庙至今仍然普遍存在。1914年民国政府还将关公和岳飞合祀。20世纪30年代,南京政府废除神庙,但是关公庙却继续保留。到了1982年,台湾还有主祀关公的庙195座。2001年大陆还举办了关公文化节。

对于这一点,清王侃《江州笔记》说:“今天下无不知有关忠义,演义之功也。”⑫

关公的民俗崇拜除了“义”的派性以外,作为神,还有更丰富的功能,如“旨在治水、灭蝗、驱瘟”等,这完全是保佑百姓的性质。⑬

从封建统治阶级这方面来看,和民间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宣扬忠于皇权。

农民造反军把《三国演义》作为战争的秘本来学。这不奇怪,最奇怪的是外族。清人入关的时候,照理说关公这个汉王朝的正统观念对清人是很不利的啊,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1639年就非常重视《三国演义》。⑭

当然,封建统治者的目的并不完全在民间的“义”,而在忠。统治阶级的推崇和民间的神化不同,是在神化的同时圣化,按封建等级制提升。

统治阶级从什么时候看中了关公呢?据研究最早是隋朝,始建汉寿亭侯庙,从宋哲宗开始,就火起来了。宋朝最没出息的一个皇帝,谁?后来当了俘虏的,一个大艺术家,宋徽宗。已经离关公几百年了,他看中了关公,把民间“义”的核心观念转化为“忠”。封关公为“忠惠公”,“忠”就是忠于皇权的忠,“惠”就是恩惠的惠,皇帝的恩惠。这就大大地升格了,因为关公在世汉献帝封的是汉寿亭的侯爵,宋徽宗把他提升为公爵。我们知道诸葛亮不过是武乡侯啊。关公是三世纪左右吧,宋徽宗是十一二世纪了,八百年过去了,这只股票猛升了。因为什么呢?宋朝边防是很脆弱的,宋徽宗希望有个忠于他的猛将。过了不久以后,又加封为“武安王”,从“公”升为“王”,从此就是“关王”了。宋孝宗,宋徽宗的孙子这一辈,又把他封为“英济王”。为什么要加一个王?是北方的国土沦陷了,不得不南渡了,想猛将想得更厉害了。到了元朝,关汉卿写那个单刀赴会啊,就是关王。光封一个王的爵位,还是空的。后来还进入官方法定的祭祀仪式,祭孔啊,祭天啊,要加一个祭关公。到了明代,已到了王了,那怎么办?再加上去,就是帝了,和皇帝一样,肯定不行。怎么办呢?本来就是春秋两祭嘛,一起祭,对不对?叫“重祭”,规定必须有单独祭祀关公的日子,什么时候呢?五月十三号——关公的生日。祭祀的这个礼品啊贡品啊都规定好了,用牛一头,羊一头,猪一头,果品五种,还要丝织品一匹,还正规化要礼部派人去主持。更精彩的是“国有大事则告”,国家有什么大事情都要禀告一下关王。啊,这关王也不知道听得见听不见。(笑声)到了万历年间,关羽的股票还要升值,怎么升呢?加封为“协天忠义大帝”,成为大帝了。皇帝是天子,关公的职责是“协天”,级别是“大帝”,和玉皇大帝一样。好像比人间的皇帝还要高级一点。这可是无以复加了,不行,还再加,到了清朝更有名堂了。雍正皇帝,这是一个很残暴的家伙,是吧?但是很有政治智慧的,他想利用关帝的忠。关帝啊,本来祭祀是春秋两祭,要下令一年祭三次。我看政府官员可真要烦死了。(笑声)而且呢,其中规定春秋两祭,祭关公的档次和规格跟孔子一样。到了咸丰皇帝,这是1853年,这个时候大概更需要忠了。咸丰皇帝规定祭关公的时候要三跪九叩!什么叫三跪九叩?跪一次磕一个头,这叫一叩。三跪,每次磕三个头,三跪九叩,这个就是用帝王仪。从这个时候开始可以说不但是帝号超过了孔子大成至圣先师,礼仪上也超过了孔子。更出格的是,还要和观音、释迦牟尼相提并论。那么到了光绪五年清朝快灭亡了,关帝称号的形容词快用完了,加起来谥号多到二十二个字,我念给你们听一下啊。(笑声)“忠义”,这是首要的,是吧?“神武”,神啊,武将嘛;“灵佑”,他这个灵会保佑清朝这个摇摇欲坠的小朝廷;然后“神勇”,又重复了“神”字;然后“威显”,威风啊显示出来;“保民”,啊,保护百姓嘛;“精诚”,精诚团结;“绥靖”,要消灭革命党啊,这个都好懂;还有一个“翊赞”,翊,相互,这是辅助皇帝的意思;“宣德”,宣扬德行;最后“关圣大帝”。所有褒义的形容词都加他身上了。⑮

清朝统治者的文字游戏真是做得有点发疯了?好像并不完全是。

你宣扬这个偶像崇拜,你要得到民间的接受啊。关公和诸葛亮比,不论从人格上还是智能上都差远了。关公的人格价值,在于他忠于正统的刘氏王朝,但是好像又没做到绝对的。在刘备败亡之际投降曹操,但是得知刘备没死,他不甘心,谢绝了曹操的厚待,投奔刘备。这样的忠,有特点,在主子没有死的时候,是不甘心投降的,但是,在主子死了后呢?按关公的逻辑,就可以换主子了。这是清朝统治者对汉人知识分子和将领树立的典范。明朝已经灭亡了,你们可以名正言顺地投靠我了,像诸葛亮那样,刘备死了还忠于蜀汉,是清朝统治者所忌讳的。

如果完全仅仅是这样的忠,民间没感觉,有了义气,民间的感觉就比较亲近了。到了民国,这个忠字没有意义了,关公的崇拜为什么还是相当盛行呢?就是因为这个“义”字。这个义气的观念还有它的积极意义,那就是民间的、小团体之间的互助,其原则就是重义轻利,重义是光荣的,重利是可耻的。这是民间社会的精神密码。它不讲政治原则、社会法制的,这就是“义”的消极性。在《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是义的,因为施恩对他友好,他们结拜为兄弟。但是,施恩从本质上和蒋门神是一样的,他得了势,和蒋门神一样,是要向店铺收保护费的。蒋门神是恶霸,施恩其实也是一丘之貉。这种消极性直到如今还在民间颇有市场。好多青年莫名其妙地就把人杀了,因为老哥儿叫我去啊,明知是犯罪啊,可能无期徒刑,但是,不去是没有脸的。这就是“义”的无原则性的流毒。但是,这只是消极方面,不是全面。就“义”的全面精神密码而言,在关公身上比置在诸葛亮身上要强烈多了。诸葛亮是谈不上义的,只有一个忠。

①《三国志平话》,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86页。

②陈曦仲等:《三国演义会评本》(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22页。

③〔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裴松之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98页。原文为:“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④⑤〔晋〕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98页,第699页。

⑥刘再复:《双典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49—141页。

⑦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胡益民等译,陈正发校,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4页。

⑧〔晋〕常璩:《华阳国志》,刘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515页。

⑨《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宋书》,(卷八十八)。今见许嘉囊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宋书》,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5页。

⑩刘海燕:《从民间到经典: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生成演变史论》,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68—76页。

⑪⑭赵尔巽主编:《清史稿》,1928年版,卷三百四十四,第11153页,第9257页。

⑫⑬《三国演义补正本》,盛巽昌补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页,第444页。

⑮参阅盛巽昌:《三国演义补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7页。刘海燕:《从民间到经典: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生成演变史论》,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10页。

猜你喜欢
关公关羽三国演义
“关羽”去世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关公面前耍大刀
华容道
“关公文化旅游节”9月22日运城开幕
三国演义
快脚周仓
三国演义
关羽大意失荆州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