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档案:吕班电影创作巡礼(四)

2018-01-28 13:00北京陈墨
名作欣赏 2018年10期
关键词:科长乐章局长

北京 陈墨

作 者: 陈墨,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史。

《黄河大合唱》(1955)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黑白,5本。作曲:冼星海;作词:光未然;编导:吕班;摄影:高洪涛、王喜茂;音乐顾问:何士德、李焕之;演唱: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演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新影厂管弦乐队;指挥:时乐濛、李铮;男声独唱:岑冰;女声独唱:教蕴瑜,朗诵:林中华。

片头字幕为“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逝世十周年”,然后是鲜花围绕的冼星海雕像,片名“黄河大合唱”叠映在黄河波涛之上。《序曲》响起,画面是演职员字幕、黄河、乐谱三重叠映。字幕结束后,是管弦乐队演奏场景。进而,是《冼星海同志遗稿》,册页打开,是《黄河》的曲谱,一页页翻开,定格,舞台大幕拉开,朗诵者出场,开始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接下来,是《黄河颂》《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乐章。

《黄河大合唱》是抗战初期诞生的音乐史诗。1939年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邬祈零指挥),从此成为经典,被无数次演绎。

吕班导演的影片,不是纯粹的舞台演出纪录,而是一部音乐电影。在当年,非常稀罕。吕班与冼星海,抗战前在上海就已相识。《黄河大合唱》当年在延安演出,吕班曾担任朗诵、《河边对口曲》的演唱,同时还做导演,对作者、作品既热爱又熟悉,是真正的知音。电影厂选择吕班担任该片导演,是知人善任。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首先是舞台全景,恢宏气势,与音乐主题相符。短短10秒之后,即是黄河船夫与浊浪搏斗的画面,浪如山峦,水如泥浆,木船颠簸跌宕,扣人心弦。在第一段尾声,再次回到舞台,出现指挥时乐濛的近景。第二段开始时,再次回到黄河,此时,相对平静的波涛上,回荡着“我们看见了河岸”的歌声。第三段仍然在黄河上,歌唱节奏再次加快,但画面却更为开阔,漫天乌云间有一片光亮,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沉重艰难但又充满希望的主题。

第二乐章《黄河颂》,首先出现的是高山的雄奇形象,接着是山间的黄河,而后才回到舞台,记录男高音独唱歌曲的前几句,唱至“金涛澎湃”,即出现黄河“掀起万丈狂澜”的画面,然后是山峦、黄河的全景。在第一段结尾,镜头对准正在演奏的乐队。第二段从“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开始,画面上出现西夏文字、佛像、石马、长城、高山,接着是从不同角度拍摄的黄河雄姿,或波涛汹涌,或平静开阔。其后是黄土高原的形象,朗诵的声音响起,开始新的乐章。

接下来是《黄水谣》乐章,画面是黄河入海,日出东方,一路上溯至激流澎湃处。接下来是麦浪滚滚,农夫收获,可惜好景不长。“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画面是炸弹爆炸,日军行进,农舍被焚,百姓逃难——最后一段是逃难队伍在枯树下逆光剪影的镜头画面,尤其令人震撼。

《河边对口曲》乐章,第一段是舞台演唱记录,让观众感受山西民歌调的艺术魅力。从第二段起,将歌唱演员推向幕后,做现场再现,让张老三、王老七河边对话的情形呈现在银幕上,夜色沉沉,篝火闪烁,把歌中所唱的寒意和孤凄主题诠释得鲜明生动。两个人物坐如雕塑,表情沉重,动作细微,与歌曲形成很大的艺术张力。第三段则采用想象式预演,随着混声合唱的节奏越来越快,“黄河边,定主意,我们一同打回去!”的主题也越来越分明,越来越触动人心。

《黄河怨》乐章是女高音独唱,演唱难度极高,内容是来自家乡的消息,如河边对口曲的回应,共同铺垫保卫黄河的主题。与上一乐章相似,第一段是舞台记录,先是乐队演奏镜头,接着歌唱和黄河呜咽相互诠释。直至本段结尾处,才有恨妇投江前的现场再现,仍是在月光树影中,狂风横扫,乌云堆积,电闪划过夜空,照出准备投江妇人的凄苦面容。投江前的最后一刻,凝成雕塑,衬托歌声如诉,是妻子的遗言,亦是母亲的呐喊:“你要想想妻子儿女死得这样惨!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算!”画面无言,却让音乐有了形象,把情绪推向戏剧性高潮。

接下来是《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乐章。画面首先是从左侧拍摄合唱队全景,合唱队员整齐排列如长城,有坚不可摧的宏伟意象。其后是合唱队方阵展示,后镜头横移,再回合唱队小方阵。第三段开始时,出现抗日健儿马队奔驰画面,接青纱帐,八路军行进,游击,转移,长矛队行进,抗日战士冲锋等镜头,使“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主题,表达得切切实实,歌中决心和意志可感。

终章《怒吼吧!黄河》开始前,是继续翻动乐谱,随着合唱队气势磅礴的“怒吼吧!黄河”歌声响起,是将近一分钟的黄河怒涛镜头,而后是天空云朵,接宽广河面,波光明灭,细语呢喃,接漫天乌云,再回到舞台,从左侧拍摄合唱队的横移镜头,其后拍摄不同声部的演员方阵,接河面日出,接毛泽东演讲镜头,接八路军行进,渡河,浮桥过河,跳板跃进,大队行军,再次出现黄河怒涛。

这部《黄河大合唱》音乐电影,省略了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那是由三弦伴奏的配乐诗朗诵,内容是诗人对黄河的复杂纷纭的思绪。本片省略这一乐章,相信电影导演和音乐指挥曾权衡再三,最终才决定延续惯例——在音乐会上,往往都会略去这一段。省略的理由,或许是因为,这一段诗朗诵,思绪过于纷杂,情绪也过多跳跃,会影响音乐叙事的清晰性和完整性。笔者曾看过1985年中国中央乐团演出版(指挥:严良堃,独唱:杨洪基、王秀芬,朗诵:瞿弦和)音乐电视视频,其中有《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段,效果确实不如人意。

吕班导演版《黄河大合唱》,在音乐表现、舞台效果、拍摄手段、剪切技术等方面,与现今的音乐电视相比,或许相形见绌。但它真诚、质朴、准确,勇敢尝试及音乐电影的初创之功,却非任何后来者可以比拟。作为艺术档案,它是那时的孤本,价值毋庸置疑。作为音乐电影成就几何?大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新局长到来之前》(1956)

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黑白,5本。根据何求独幕话剧改编。编剧:于彦夫;导演:吕班;摄影:王春泉;演员:李景波、浦克、陈光廷、苏剑峰等。

新局长即将走马上任,总务科牛科长忙得不可开交。第一要务,是为新局长装修大办公室;其二,是给新局长添置新沙发、钢丝床;三是挂横幅,贴标语,制作黑板报,欢迎新局长。迎接新局长是中心工作,一切都要为之让路。为修新办公室,他下令将堆放在室内的水泥搬到室外;职工宿舍漏雨,就提不上议事日程;苏玲等人提意见,提建议,他总是振振有词,兵来将挡。新局长悄然到来,见识了种种怪现象,适逢下雨,遂和职工一起抢搬水泥,又让住漏雨宿舍的职工搬进局长办公室。牛科长得悉新局长已经到来,急忙采取补救措施,却又把张局长当作修房子的张老板。最后才知认错了人,职工大笑,牛科长满头大汗。

有电影史家说,本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敢于正面揭露官僚主义思想作风的影片”(孟犁野)。本片主题明确,人人都知牛科长故事的意义。这一形象如此鲜明,演员李景波功不可没,由于不走反派路线,而是一本正经,反戏正演,使这一角色张力十足。那一张变化无穷的脸,内容丰富,如同真人版官场指南。片中的那个崔庶务,既是牛科长的应声虫,也是牛科长的初级版,简而言之,对上逢迎,对下傲慢,对同僚哼哼哈哈,擅长变脸。演员陈光廷也值得称道,演出了崔庶务骨子里的卑微,与契诃夫笔下官场小吏不遑多让。还有一个小角色,很容易被人忽略,即管收发室的年轻小伙,恐怕是牛科长的再传弟子,证据是,张局长敲窗问话,他以为是访客,遂无青眼。张局长继续敲窗,他更不搭理,将窗帘拉上,“时间不到,停止办公!!”可见此人也有衙门脸。牛科长——崔庶务——看门人,组成衙门结构的一条轴线,按图索骥,即能清晰洞察官场病的传染路线图。

讽刺喜剧,形式上有冷热之分。热讽刺容易辨认,崔庶务楼梯历险,后被泼一身水,牛科长关门啃猪蹄,在打蜡地板上几次滑步,将茶壶嘴对准痰盂,这些无须多说。影片中的冷幽默,更值得仔细思索和品味。例一,建筑公司派人来修办公室,收发室小伙出来警告扛梯子的人,别打碎玻璃,话音未落,正是由于他推梯子,收发室的玻璃应声而碎。这细节就是冷幽默,其中寓意不浅。例二,欢迎新局长的条幅上,写“欢迎劳苦功高的张局长”,标语上则写“祝张局长身体永远健康!”这也是冷幽默,劳苦功高、永远健康,无非马屁升级。而此前,牛科长专门在标语旁写下“总务科制”落款,意思很明显,是要垄断马屁版权。例三,在装修新局长办公室时,牛科长说装饰太俗,没有风格,要点冷色调,崔庶务根本不敢多问,又没有相关知识,将“太俗”理解为“太熟”,“风格”领会为“分格”,“冷色调”当作是“热天冷食和冷饮”,从而让工匠画上了生的西瓜和黄瓜、冷的雪糕和冰砖,而且还分了格!堂堂局长办公室,被装饰成了冷食店。这更是冷幽默,说明崔庶务马屁功夫虽好,文化知识欠奉。牛科长比崔庶务也好不了多少,虽然满嘴时髦词,真要让他解释,只怕说不出个所以然。例四,新局长提前到来,牛科长错把冯京当马凉,以为面对的是修房子的张老板,和他说定,房子要修,明天就要交工,“真要是来不及,工程上马虎一点也行!”进而,又要“张老板”帮忙说瞎话,说此前曾找他来估过价,牛科长这样说,是要表明,他早就关心职工生活。最后,牛科长对“张老板”吹牛,说自己和张局长是老相识,“从前一起打过游击,搞过土改”。这一段冷幽默,是全片的高潮,让新局长亲眼见识官场的老伎俩,牛科长自己把自己扒光,显露出官僚的原形。

《新局长到来之前》毕竟只是个喜剧小品,如果苛求的话,恐怕得说在讽刺和喜剧两方面,它未能尽如人意。影片讽刺的对象,只是个小小科长;更何况,影片还安排了苏玲等正剧形象,占了不少篇幅,虽能确保矛盾冲突中正面形象占上风,有利于新社会道德宣扬,但这与喜剧情境却不相符。官场病由来已久,新中国也不能免疫,本片的讽刺笔触,未达更广更深处,算不上真正的官场现形记。与此同时,喜剧冷热不均,内敛过甚,达不到酣畅淋漓的程度,让人难呼过瘾。对此,导演吕班心知肚明,他曾明确说过,这部电影,还不如话剧原作棱角分明。

吕班说,之所以如此,“首先就是有个‘怕’的心理,怕弄不好,怕弄巧成拙,怕弄得‘低级’了,趣味庸俗了,怕讽刺得不准确,尺寸掌握不对,轻重配置不当,怕歪曲了现实,怕把讽刺变为污蔑,怕……这倒不是我一个人在怕,事实上怕的人大有人在”(吕班:《谈谈我心里的话》)。这段话容易理解,经历了接二连三的批判和整风,再也不敢轻举妄动,虽遇1956年小阳春,仍然担心倒春寒。事后证明,那样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上段引文的后面还有一句:“可是我到底鼓足了勇气,尝试导演了一部讽刺片《新局长到来之前》。”由此可见,吕班如此害怕,并非天生胆小,害怕,却还坚持尝试讽刺喜剧,那就不是懦弱,而是真勇敢。吕班勇敢,固然是来自天性,更是由于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无限忠诚。如此勇敢和忠诚决定了,影片《新局长到来之前》,只能以此模样呈现。

《不拘小节的人》(1956)

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黑白,6本。编剧:何迟;导演:吕班;摄影:王春泉;演员:白穆、黄婉苏、张寿卿、史林、马玉玲等。

讽刺作家李少白,是个不拘小节的人。应邀去某市做报告,顺便去见未曾谋面的女友,在这一过程中,他的种种表现,让人侧目。在火车上他占座睡觉;在小汽车上又向后抛果渣;在餐厅里,他乱泼茶水;公园里,先在树上摘花,又在凉亭上刻字;在图书馆里,他大声说话,还不时用力拍案,差点让一女读者心脏病发作;未熄灭的烟斗,又烧坏了善本书;在剧场里,他高谈阔论,连说带唱,引发众怒纷争,影响演出,他居然还说别人野蛮,剧场秩序太差。其种种行为,让邀请方文联赵主任尴尬,不断替他赔礼,交罚款;巧的是,女友敏英,也三番五次目睹李少白犯事现场,且直接受其害,结果不难猜测,当然是情事告吹。

生活中有很多不拘小节的人。这种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精神过于专注,以至于心无旁骛,从而不拘小节,如某名画家吃饭蘸墨汁,某作家穿衣扣错扣眼,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传说爱因斯坦居然不记得自己的家庭住址。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种人往往不修边幅,最多不过是影响本人生活,生出诸多名人轶事,虽可笑,亦可羡。另一类不拘小节的人,则没那么好玩,这些人不拘小节,实际上是只图自己方便,而不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无非随心所欲,随时随地会逾越社会习俗和公共道德的底线,这样的人,不仅可笑,而且可厌。

影片中的李少白,是第二种不拘小节的人。说起来,这位仁兄还真要算是奇葩:他的行为有失检点,事实俱在,无可狡辩。若说他当真道德败坏,则怕会量刑过严。辩护理由是,他的行为虽然恶劣,却不见得是出于主观故意,更可能是习惯性目中无人。这种目中无人,又不见得是由于眼高于顶,更可能是不懂得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边界——小孩子大多如此,在成人,则是一种病。病的名目,最近有心理学家给出了一个说法,叫作“巨婴症”,典型特征,是身体上早已成年,而心理发育严重滞后,加上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遂成巨婴。此症突出特点,是心理成长突然停滞,伴有精神严重退化。病因相当复杂,或许是缺乏教养,以至于社会化不充分;或许是有心理创伤,认知失调,导致行为失范;又或许是社会、文化、心理多方面交互作用。按思想家的说法,这不仅是心理病,且是社会病,甚至是一种文化病,证据是,在这位李少白之前,早就有阿Q前辈,曾表演过类似把戏,经典的一幕,是在大街上乱摸尼姑的脸,口中还振振有词:“和尚摸得,我摸不得?”阿Q前辈完全不懂什么社会规范、道德法律,亦不知人我有边界。

或许有人问:李少白是作家,阿Q是文盲,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怎可相提并论?这个问题,值得追问。问题的答案是,在吕班拍摄喜剧前,曾找在中宣部电影处工作的钟惦棐咨询,钟惦棐提醒吕班:应该搞“轻喜剧”,描写小问题,例如日常生活、道德品质和个人的小言小行,千万别接触重大的有关社会制度的主题;喜剧可以不要正面人物,但也不能讽刺解放军、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既然工农兵和干部、学生都不能讽刺,那就只好讽刺作家文人。

接下来的问题是:李少白是个作家,既是读书人,也是写书人,按理说,应该知书达理才是,何以会不守公德,如此恣意妄为?我们亲眼见到,李少白的文化知识水平,确实不输于任何读书人,该兄不仅能写文章,且能说会道,报告时总能义正词严。影片中,他在报告中说:“哪怕是生活小节,只要是违犯公共道德的,我们就要加以无情的讽刺!”这就出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这些漂亮话的人,在实际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却时时处处都在违背公共道德?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一个重大秘密,在道德教化传统中,极易出现语言和心灵的分离:很多人会背诵标准答案,以期在考试、作文、开会时获高分,却不动脑,不走心,不思索、不感受圣贤教导及社会构成和运行原理,非但没有真知灼见,且还习惯言不由衷,于是出现“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的奇特文化现象。

回到电影中来。值得注意的是,李少白和敏英的爱情来得颇为蹊跷,两个人从未谋面,仅是通信就成了恋人:是敏英写了童话,向李少白请教,两个人借童话确立亲密情感关系。影片中的敏英,其实生活在童话中,爱上未曾见面的作家,并非爱上李少白这个人,而是爱上了自己的幻想:她心中的男友,是彻头彻尾的想象中人。这就是说,敏英的心智和情商,同样未达成年人标准。影片中的东道主,即某市文联的赵主任,出于东道主的礼数,对李少白种种不良行为从不加以阻止,甚至不加批评提醒,这也助长了李少白的自我中心暨不顾公德症。忠厚善良的赵主任,非常像宽心老爹,对儿女宠溺过度,遂成“巨婴症”助因。

本片有一大惊喜,是演员白穆喜剧才能的发挥,他扮演李少白,形似神更似,似傻非傻,似愣非愣,似真非真,似聪明非聪明,完全不动声色,热讽刺中有冷幽默,拿捏喜剧火候,简直妙到毫巅。白穆与吕班有相似经历,十三岁就辍学谋生,在学校就曾学演双簧,有喜剧天赋,只是很少得到充分发挥。在《不拘小节的人》中,白穆的表演应得最高分。张寿卿饰演赵主任,搭档白穆堪称绝配,如相声中的捧哏和逗哏。赵主任那宽心脸,那忠厚像,那尴尬笑,那“是这么回事,我是文联的……”无奈情形,无不精彩,大戏如真,保障了喜剧精彩流程。

有人认为,影片《不拘小节的人》主题浅,分量轻,那只是一种看法。若换一副眼光,去充分解读它的思想深意,仔细品味其喜剧情趣,所见或许不同。

猜你喜欢
科长乐章局长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替酒
局长的日记
鱼局长
黄局长之死
谁都可以当局长
处级待遇
穿错了衣服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