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永的诗意
——析孙志钧水墨写生作品的美学意涵

2018-01-28 13:00北京韩朝
名作欣赏 2018年10期
关键词:题材诗意画家

北京 韩朝

作 者:韩朝,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画家,美术评论家。

早年的草原经历对孙志钧先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阔、清旷、悠长——这种草原特有的性情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他的画也有着同样的取向。同时,有别于土生土长的“纯草原”艺术家,他将性格中本有的含蓄蕴藉自然地融入画面,于是他的作品多了一层朦胧气息。生长在草原的朝阳与暮色里,这既是自然的存在,也契合了画家的心境,似乎用不着多少言语,意象少之又少,笔墨节省再节省,却能够传递出隽永的诗意。

从内蒙古草原回到北京,从内蒙古师大到中央美术学院,孙志钧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但无论走到哪里,草原情结确是他一生的魂牵梦绕,除了在中央美术学院研习花鸟画之外,画家在草原题材上用功尤勤,以至于被贴上“画草原的艺术家”的标签。在一定阶段或终生画一种题材,古来常有。中国美术史中的画家分类也常以此为依据,比如山水画家、人物画家、花鸟画家,又比如鞍马画家、仕女画家等。其中缘由,是在一类题材上专注,由专而精,而成为特定的标识,以此寻求个人绘画的风格化,或者由专而博,一专多能,两种情形,皆有先例。进入现当代,画家们的眼力和脚力大为拓展,题材的选取则更加广泛和自由。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原因是,艺术家们在题材的变异中寻求形式的转化与新变。我们通常判断艺术家创造力的一个指标,也涉及题材的广度、形式的个性化、体现时代气息特征和艺术的影响力等方面。

孙志钧是一个有开放格局和广阔视野的艺术家,开放与广阔似乎与草原有关联,更与他的人文情怀和艺术理想密不可分。先不说他对首都师大美术学院的贡献,单是看1951年出生的他,在人物画、草原风情画、花鸟画之外,他又能将艺术触角伸向风景画、山水画,而且在诸多题材上都有自己的明确追求和鲜明风格,真是宝刀不老。

葆有艺术创作活力,一方面得益于上述原因,另一重要方面,则是孙志钧一直重视写生,写生筑就了他坚实的绘画功底,开放的思维又使其作品不断焕发出新意,他的写生不停留于客观描述,他深知有客观依据的绘画不易流于概念,也通晓艺术格调升华的秘密。在流派纷呈的当下,写生仍是一股潮流,并且在某种意义上依然占据主流,画家们在此找寻到宝藏,其实是让现实在场,无论从社会学角度还是从形态学角度观之,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尽管形式不断翻新,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但有一个核心是不变的,即人们内心深处那份对自然的钟情、对诗意的向往。诗意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和核心力量,当有些形式因为不断复制渐渐失去其生命力时,另一种形式则会取代它,同时它将面临新事物的颠覆,这是艺术的通则与规律。但新形式之所以能存活并生长,它必须建立在相对恒定稳固的核心价值上,某种意义上,创新是做出符合新时代审美诉求的某种修正。

写生作为一种手段,有其对原有图示的修正意义和激活功能。但是写生人人可为,何以形成不同的样式和语言,则是有着“心”的干预,即古人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回首历史,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直至当下的写生热,从一个侧面说明画家对可借鉴图示资源因重复而匮乏的某种担心,也是画家一次次走进新的场域和状态,寻求突破的必然选择,然而很多画家并没有因此而能出新,看来写生绝非万能。写生的目的是写出生意,其中要津不单在对象,更在于艺术家的修养与方法。

孙志钧的乌克兰、拉脱维亚、俄罗斯之行的写生作品,有着中国画式的优雅和闲适,建筑稳定的结构感被转化为一种中国式的轻快。画家是理性的,我们亦窥视到内在性情的活跃,沉静而节制。与他以前的作品比较,在正统、雅正的基础上,似乎多了一种趣味,趣味增加了观者欣赏作品所要的“余味”。这批描绘当地风情与风景的水墨作品有这样的余味,画家在不激不励的情绪和状态中灌注了平实所具有的力量,平实而隽永。万物皆备于我,似乎日常资源皆可被用来转化到他的笔下。笔者认为,取法资源的丰富是一回事,而将其有机地纳入自我审美范畴并恰当表现出来,则是另一回事。

在这批作品中,画家在做一种减法,在形式意味上也更加着力,此种着力以一种轻松样态出现,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结构美,使画面获得了新意。其中有写生的丰富性,同时也摆脱了写生的某种局限,在取舍之间能够看出画家的修养,这是自然演进的结果,也是艺术家自觉于形式创造的必然。细心地看,他的工笔画影响还隐约在,舒缓从容,慢慢写来,写的平缓自在与淡的抒情气质融合为一。简化的过程是多数艺术家所遵循的定律,由简到繁,由复杂到简约——这条线路图,使得景愈少而境愈深。当然艺术家的艺术走向不单是年龄因素决定的,还有见识力和修养问题,其中内含了不断去掉多余,确立少而多的辩证关系。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是对艺术家文化感知力的考验,在短小精悍中一窥博大精深。

除了这一层变化,更重要的是寻求写生中现代语言的建构,寻求语言与图式的双重突破。这或许是旅行式写生的意外收获,但从另一角度看,孙志钧亦是有选择的,他不画那些传统的层峦叠嶂的山水,不画烟雨迷茫的风景,画的是一种日常。日常,既在选材上获得了宽阔的路径,同时日常所深含的诗意美感往往隽永而悠长。孙志钧一定感知到了日常诗意的恒久魅力,他把诗意美放在线与色、形与境的恰当关系中。

诗意一直是艺术家在意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是艺术的核心所在,诗意的承载体尽管不一样,但都可以看到诗意对于艺术创造者和欣赏者两者间的沟通作用。很难想象,一张没有诗意的画,总是缺少深层的意义,诗意不仅仅是停留在常人心中的意境或通俗意义的美上,诗意让人的心灵能够有所感动,精神有所焕发。自文人画创立以来,中国画渐次关注绘画语言的独立价值,并着力于语言自身演绎和生成机制的确立,常常执心源与造化两端而求中和,在描绘对象和表达自我之间寻求张力与平衡。愈到后来,愈是能够进入语言的深层,自由诠释自我,放大语言本体。今天的观者似乎更乐见“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是与自然平行的另一个可以独立自足运行的世界,其核心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家都在寻求此种意味。孙志钧通过写生与心悟,打通了自然风景与艺术世界的通道,找到了诗意的所在,确切地说,是让人步入有诗意可寻的美好情境中。

从草原风情到现实所见,从工笔到兼工带写再到水墨,如同艺术家本身的生活状态,自然、平和、不事张扬,一步一个脚印。和孙先生的交谈中,我能领略他的情怀与睿智。他对艺术的看法,中肯而有前瞻性,再看他几十年来的创作历程,今天这些水墨写生画得如此妥帖自如则是情理中事。在其题材与形式的转化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他的艺术谱系所具有的完整性、统一性以及所饱含的美学意涵。当下中国画创作技术至上,制作至上,人文意识和诗意色彩却越发稀薄。鉴于此,我建议不妨看看孙志钧先生的艺术。

猜你喜欢
题材诗意画家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冬日浪漫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酷炫小画家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