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珍贵信札价值及其修复与保护
——以《致贵州提督田兴恕手札》修复为例

2018-01-28 09:30施文岚
图书馆 2018年7期
关键词:手札信札古籍

施文岚

(湖南图书馆 长沙 410011)

“手札”旧时有书、简、札、启、笺、帖、表、疏、函、上书、奏议、封事、尺牍、尺翰等多种称谓,泛指手写的书函,即现代所谓“亲笔信”。由于种种原因,古代“手札”在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到损坏,有的已经湮灭。那些遭到损坏的手札如果不及时加以修复,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珍贵手札的修复是古籍修复与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2016年6月,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湖南传习所第二期培训班将凤凰县图书馆提交的一套《名宦手札》(全四册),作为主要教学实习内容进行修复,修复后更名为《致贵州提督田兴恕手札》(以下简称《手札》)。

1 从《手札》看珍贵信札的价值

《手札》收函者是田兴恕。田兴恕(1836—1877),字忠普,湖南镇筸(今湖南凤凰)人,苗族。

《手札》发函时间从咸丰八年(1858)田兴恕由总兵统领筸军入黔,先后升任提督、巡抚、钦差大臣,至教案罢官、又于陕甘戴罪立功,最后获赦回归故里,直至去世前一年,涵盖田兴恕大起大落的沉浮人生。所有信函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手札》致函者凡57人,主要是晚清重要军事将领和官宦人物,故原名《名宦手札》。其中,官至巡抚、提督以上的就有韩超、林肇元、黎培敬、刘典、江忠义、文煜、文格、刘蓉、李恒、何冠英、瑛棨、陈宝箴、曾壁光、恽光宸等十多人,他们都是先后在贵州、陕西、山东、湖南、江西等地掌管过军政大权的朝廷重臣。其余职位较低的也是按察使、布政使、知府、道台、知县等职官或军事将领之类,如莫超宗、王勋、袁甲三、翟诰、吴德溥、杨梦岩、王葆生、刘元勋、杨梦岩、朱廷桂、程履丰、袁鸣盛、邵绶名、蒋益澧、谭廷襄、戴调元等,此外还有湘军名将周达武,清驻台湾最高武官谢复云等。其次是社会名流,如清代侯爵、著名篆刻家孙均,清政治人物黄图南,京城推为海外(今海南省海口市人)第一才子的王之藩,青帮创始人潘清等等。其三是亲友与乡党,如四舍侄祥龄,姻弟戴瀛洲,门生思均以及同乡等。可见,田兴恕交往的人物十分广泛,大多数地位显赫。

《手札》内容大多都是军务,主要反映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军情以及平定贵州苗民和陕甘民众反抗的情况,包括战事、行兵、募勇、人事、粮饷等等。如《手札》第一册第一函即是韩超要求奖励作战“出力之人”。《手札》折射社会世态。也有同僚、部属、亲友之间应酬、祝颂、叙宜、劝慰、请托及日常交往等等,从中折射出不少晚清社会人情世故。《手札》第五册田宗煕的信函则反映田兴恕与部属之间的良好关系。田宗煕为田兴恕帐下幕僚,田兴恕发配新疆时,田宗煕居然主动提出情愿同往。他写道,“大人知遇之恩,日夜思维,自问无以为报,情愿伺候大人同往新疆”,虽“赴汤蹈火”“肝脑涂地”,在所不辞。患难之中,虽世态炎凉,亦见人间真情。

书信之中既有作者亲笔手书的,又有幕僚代笔的。如陈宝箴二札,感谢田兴恕吊其父丧手札由幕僚楷书书写,陈宝箴悼田兴恕丧子手札则亲笔书写(见《手札》第三册第六、七函),反映出陈宝箴对田兴恕的敬重。

手书有娟秀端正的蝇头小楷,有行云流水的行草,人不相同,字各有异。信笺纸张有大有小,规格不一,五颜六色,绚丽多彩。有普通公文纸、十行纸,色泽有大红、大紫,有深黄、浅黄、米黄,有淡青等。还有特制的印有底纹的信笺,底纹五花八门,有人物、山水、器具,有战马、怪兽、云锦,有梅、兰、竹、菊,有樱桃、石榴、虫鱼、水草等等,方寸之间,古色古香,镂刻着深深的岁月烙印,散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为难得一见的珍贵手札集锦,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综上所述,《手札》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晚清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社会形态以及官场现形与人情世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推而广之,我们看到,手札形制多样,其中包含着书法、文学、礼仪等多重内涵,体现着书写者的身份、文化、素质、风度、社会地位和世俗目的。手札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与文化科学领域。在书法艺术领域,手札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而重要手札的文物价值,则会与时俱增。前人的手札是一种具有多重文化价值的混合体,往往为后人提供研究前代经济社会和文化第一手真实可信的史料。随着时代前进,现代通讯工具相继出现,书写信函越来越少,因此,作为古籍文献的一部分,手札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界、当今学者和藏家的关注与重视。

2 珍贵手札的修复

《手札》全书266纸信笺,虫蛀成网,虫屎结节,有些信笺纸质严重絮化,修复上笔沾水则书叶抽搐卷缩,修复难度极大。在书页中发现30年前整理人员留下“需急修复”的纸条。然而,当时凤凰县馆由于经费困难,馆舍简陋,又几经搬迁,导致《手札》第一册散失,直到2009年,从散书堆里找到。该馆借2016年6月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湖南传习所第二期培训班开班之际,派专人送往省古籍保护中心进行修复。省古籍保护中心领导和专家为此专门设立修复小组,制定修复方案,决定将这一珍贵手札列为培训班的主要实习教材进行修复。修复过程中,较好地解决了以下几个实际问题:

改线装为册页装。《手札》原为4册4眼线装,一种方案是仍然按原装帧形式修复。笔者2012年修复的《谭延闿手札》也是四眼线装。因急于将其数字化,又因经验不足,仍按原装修复,“整旧如旧”。修复后两年回访,出现书本变形的问题:因按原装帧形式将信件直接粘贴回去,虽然垫高了书背,当时是平整的,但时间一久,书芯仍高出了书背不少。整本书变得不平整了。2014年,在天津图书馆举办的全国古籍修复技术与管理研修班上,国家图书馆刘建明老师在授课时以他修复的与此类似的《袁同礼珍藏书信集》为例,而他采用的是挖镶的装帧形式修复,解决了书面不平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规定,“整旧如新仅限于衬纸及全部托、裱后需裁切的书籍,修复后书籍呈现全新的面貌”[1]。《手札》即属于“衬纸及全部托、裱后需裁切的书籍”,鉴于《手札》原书已破旧不堪,因此,采取“整旧如新”的方法,将原4眼线装改为册页装,将手札原件掲下来,粘贴在另外的背纸上进行修复比较恰当。其粘贴方式有一般四种:即背纸单面单张粘贴、两面单张粘贴、两至三页平铺粘贴和两页以上重叠粘贴。根据《手札》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第一种粘贴方式。

改《名宦手札》为《致贵州提督田兴恕手札》。《手札》原名不一。第一册封面左上角贴有红色纸签直书带黑线框栏的“名宦手札”4字,右上角小楷直书“共四册”,右下侧直书“戎马书生笏山敬识”。第三册“名宦手札”处题名为“手札真迹”,并有收藏者两行钢笔题识和一枚蓝色“周一民兄弟珍藏”印章,余同第一册。第二册与第三册同,但没有题识和印章。第四册封面缺失。书名既不同,修复后的手札到底用哪个书名呢?后经领导小组审议,认为原书名《名宦手札》《手札真迹》不仅不一致,而且都不足以体现出原书的内容,于是改为《致贵州提督田兴恕手札》。

由于手札数量较大,如果仍按四册装太过厚重,因此按相同册页进行粘贴,最终由4册4眼线装粘贴成14册册页装。书名更改后还增加了目录,面貌一新,看似不符合“整旧如旧”的原则,但对每一件原始手札并没有丝毫损坏,完全符合“整旧如新”的规定。

总之,信札的修复可以“整旧如旧”,也可以“整旧如新”,不必一味强求“整旧如旧”。实际操作时,只能根据信札的实际情况制定修复方案。现实中,有的手札最初在整理时形成的封面已经残缺不全,有的分册封面还有可能缺失。对于此类古籍,装帧更改后其残缺封面应当保留。这些残缺封面虽然不是手札本身,但它们毕竟是原书装帧整理和收藏过程中留下的时代烙痕,应该作为原书的一部分予以保留。

3 珍贵信札的保护

国家历来重视古籍的保护工作,珍贵信札是国家古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应当得到相应的保护。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确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多年来,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形势发展很快,先后建立中华古籍总目、开展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建立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培养古籍保护特别是修复人才,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和现代化技术对古籍进行保护,取得了很大成绩。珍贵信札的保护工作当然也不例外。笔者认为,对于珍贵信札的保护工作只能加强,决不能削弱。

不断提高对古籍保护工作的认识。加强信札保护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要不断提高对古籍保护工作的认识。不仅从事古籍修复和保管人员要提高认识,全体图书馆工作人员都要提高认识。为此,有必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首先是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教育,使之牢固树立起珍贵信札保护意识。其次是举办展览,将珍贵信札展示出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积极与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以及报刊等宣传教育部门取得联系,开辟相关专题与栏目进行宣传报道,扩大珍贵信札的社会影响。

开展珍贵信札普查,摸清图书馆以及社会上现存信札的底子和保护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普查的基础上编制珍贵信札联合目录。

双管齐下,采取多种有效方式保护珍贵信札。古籍保护有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措施。原生性保护包括防盗、防水、防火、防霉、防尘、防酸等环境保护,防虫、防鼠等生物防治与保护,还包括修复原件,使其整旧如旧或整旧如新的修复保护。再生性保护是使用现代手段,如石印、珂罗版、胶印、缩微、扫描等方法,将原件仿真复制出来,让读者阅读复制品,而将原本保护起来,尽可能不再流通,以达“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目的。

加强珍贵信札的编辑出版工作。对那些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珍贵信札进行结集出版,不仅可以加强对信札原件的保护,而且可以扩大利用、更好地发挥信札的社会效益。

建立珍贵信札“寄藏制度”。信札的保护离不开库房和装具等硬件设施,有的基层图书馆确实一时难以解决资金、设备等问题,珍贵古籍的保护工作却不能等待。因此,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图书馆建立“珍贵古籍寄藏书库”,让那些没有相应条件保管的图书馆乃至个人的珍贵信札和古籍寄藏在寄藏书库,需要利用或者创造好了保管条件时可随时取回,这样可以缓解珍贵文献的损坏。

(来稿时间:2018年3月)

猜你喜欢
手札信札古籍
爱在人间
——弘一法师、丰子恺大师书画、信札手稿展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收藏界的“绝后”之作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旧时信札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名家手札
名家手札
我是古籍修复师
致卫东先生(信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