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

2018-01-28 15:32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团结小学杨晓黎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骡子大黑课外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团结小学 杨晓黎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学习也是这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课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就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课堂质疑的重要性

首先,课堂质疑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由于学生个体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在学课文时,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互相交流讨论,得出答案,这无疑又给学生提供了一次知识积累的机会。

其次,课堂质疑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鲁迅在北京大学执教《红楼梦》时问学生:“你们爱不爱林黛玉?”学生却出乎意料地反问:“周先生,你爱不爱?”鲁迅先生并不生气,反而面带笑容地回答:“我不爱。”“为什么不爱?”那学生又追问一句。“我嫌她哭哭啼啼。”周先生妙语惊人的回答,自然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记得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一生提问:从图画和词句中都能看出,这对老夫妻已经白发苍苍了,怎么会有这么小的儿子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的说:以前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生的孩子多,相差的岁数就大了;有的说:“古人说的‘小儿’应该理解成‘小孙子’,而不是‘小儿子’”…… 多么有创意的答案!再次,课堂质疑还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如在学习《螳螂捕蝉》一课时,一生提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句成语,为什么课题只用了前半句呢?”这个问题显然是动了一番脑筋才提出来的。我立即引导学生运用“读——悟——议”的方法,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经过他们的思考和交流得出了结论:吴王从少年讲的“螳螂捕蝉”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着的祸患”,于是便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自然就不会产生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所以文章只用了“螳螂捕蝉”做课题。你看,学生提出了问题,又经过努力解决了问题,这就很好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二、启发、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因为有了问题,还会产生求知欲望。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去诱发出他们存在的疑难问题。在教学时,我必须先教他们学会质疑的方法,如可以从内容、中心、词语的意思上发问,也可以从句子的联系方面发问,还可以从标点符号方面发问……学生一旦掌握了质疑的方法,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对学生的质疑,老师应持提倡鼓励的积极态度,从而使学生从不问到好问,进而到善于问。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提出质量不高问题的学生也要鼓励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这样会严重挫伤、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其这样,不让他们质疑不是更省心吗?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质疑

有人说: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既是老师培养的,也是老师压抑的。此话颇有道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对他们的态度。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质疑,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要根据问题本身而论了。

(一)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有的问题是学生无法通过自学了解的,像专有名词、历史背景、地理知识等。我在讲《莫高窟》一文时,曾有学生问:“‘藏经阁的大批文物都被帝国主义分子掠夺走了’,帝国主义分子是谁?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向他们索要回来?”对这个历史性问题,我就直接给学生讲清政府是如何腐败无能等历史背景。

(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有的问题是属于学生理解不透而提出来的,我就通过启发、引导来帮助学生解决。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可是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在诗里明明白白的写了‘烟花三月’的美景,在送别之后,两岸的景色却一眼也没有看,而只见到滚滚长江水呢?”我没有直接回答,接过话题进一步诱导:“是啊!文章的开头就写了‘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真是美极了,可作者为什么只看见长江水呢?”有个学生回答:“因为他送别老朋友,心情极不平静,他没心思去欣赏两岸的美景。”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他说的很对,老朋友走后,诗人的视线集中在‘孤帆远影’上,别的什么景色也没有注意,‘唯见长江天际流’,惜别之情,交融在滚滚东流的江水里,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与朋友的情谊之深”。这时,学生都心领神会了。

(三)组织学生当堂讨论。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我总结:“彭德怀是因为更爱战士,才将大黑骡子杀掉的。” 话音刚落便有学生提出问题:“大黑骡子可以帮战士驮东西、驮伤员,不杀他也是爱战士,为什么就非得杀掉他呢?”对这样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我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来解决,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战”,双方都针锋相对,唇枪舌战,简直成了一场大规模的辩论赛。最后,还是持“杀”观点的学生理由更充足而获胜:因为杀了大黑骡子,战士们面临的困难,只是征途的疲劳,而不杀大黑骡子,战士们面临的威胁则是死亡,“疲劳”和“死亡” 两者相比,熟重熟轻,一看便知。再如教《嫦娥奔月》时,一生提问:“后羿都能射掉九个太阳,难道就不能射掉一个月亮吗?如果把月亮射下来,嫦娥不就可以回到地面上来了吗?”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也让学生进行讨论,结果是:后羿射掉九个太阳是为民造福,如果射下月亮,他们虽然可以夫妻团圆,但是人们就再也见不着月亮了,夜间将一片漆黑,这不符合后羿的性格特点。

(四)将问题延伸到课外。如果在课堂中,学生问到了一些与课文无关的课外问题,我们不妨就把它放到课外去解决。如学《嫦娥奔月》时学生问:月亮上到底有什么?学习扩写作文《老鼠吱吱》时,学生问: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外星人?再比如学习《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时,学生问:“在海底盖房子,如果一开门窗,水就会进满屋子怎么办?”……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果简单的给学生说“能”或“不能”,“是”或“不是”的答案,实在满足不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就引导学生课外去查资料,他们有的到图书室去查阅,有的上网去查询……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而且把他们的余力引向了课外,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

总之,我们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每一节课内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外都可以提问,使学生逐步养成“好问”的良好习惯。“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只有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才能让他们带着问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猜你喜欢
骡子大黑课外
小满课外班
尊贵的骡子
大黑
杨得志巧计活捉“野骡子”
逻辑思维
大黑兔做了一个春天的梦
绕口令、谜语
不幸的骡子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