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资助的高校资助育人实现路径研究

2018-01-28 08:49亓文娟胡井军
时代金融 2018年27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精准

亓文娟 胡井军

(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而高校资助工作是教育脱贫攻坚和学生资助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程度,切实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精准的资助育人体系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精准资助的内涵

所谓精准资助就是要在具备制度、人员及资金、宣传等外部保障的基础上,科学的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保资助对象精准,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资助内容,确保资助内容精准,针对不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资助方式,确保资助方式精准,达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事事有保障,家家有希望”的资助目标,确保资助成效精准。高校精准资助包含资助对象精准、资助内容精准、资助方式精准、资助成效精准、资助保障精准五个方面。

资助对象精准要求能够科学有效的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避免当前存在的申请材料不真实、认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就需要明确认定标准,改良认定程序,借助大数据信息挖掘技术精准资助对象的认定工作。资助内容精准要求根据资助对象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资助内容,避免当前存在的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的不足。资助方式精准要求主动资助、人性化资助,倡导显性资助和隐形资助相结合,避免被动资助。资助成效精准要求需要资助的学生都能得到人性化资助并成长成才,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资助保障精准要求具备完善的资助政策、充足的人员、资金以及良好的宣传渠道。

二、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实现路径探析

(一)适应时代特征,建立精准认定指标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系统,实施动态管理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精准认定模型,充分考虑到学生家庭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及扶贫政策、学生家庭收入支出水平、赡养老人数量、家中子女数量、家庭收入来源、家庭固定资产情况、父母健康程度、突发事件或重大自然灾害、学生自身健康水平、是否是孤儿等因素。在原有的通过《高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等申请资料—上民主测评—年级认定—学院审核认定—学校资助中心审核建档的基础上,增加对申请资料和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量化评分、民主测评量化评分以及年级认定的量化评分。据此可分为五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生源地情况、学生家庭情况、学生自身情况、班级认定小组评议、年级辅导员评议,五项指标通过数据模型计算出分数,结合分数来认定学生的困难等级(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通过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困难生数据库,对其实施动态管理。

另外还需建立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特别是与出具困难证明的地方民政部门、银行以及各地市教育部门等建立信息的共享,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的相关数据的精准性。

(二)坚持“三全”育人理念,构建以学生为根本,以“物质帮助、道德修养、能力素质、精神追求”为保障的发展型四位一体资助育人机制

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以活动育人,创新性针对学生不同需求,从“物质帮助、道德修养、能力素质、精神追求”四个方面设计不同活动,针对各年级的不同特点,秉承“低年级全面发展、高年级重点提升”理念对不同年级设计开展不同的活动。“物质帮助生活保障”系列活动主要是开展困难生认定、新生“绿色通道”工作,通过“国家资助、学校奖励、社会捐助、学生自助”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资助帮扶工作,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道德浸润素质培养”系列活动是通过开展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等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个人修养。“能力拓展全面提升”系列活动是多渠道多方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学业帮扶、心理教育、实践能力提升、创新能力锻炼,切实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完善健康人格。“精神激励励志前行”系列活动是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自立自强”学生评选、“助学筑梦铸人”作品征集等,将优秀传统文化、励志典型融入到资困育人工作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结合学生特点,多样化创新资助方式,建立健全资助育人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夯实精准资助成效

结合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情况,实施主动资助和人性化关怀。借助校园消费大数据,主动发现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需求并实施物质帮扶;开展实践类参与类活动,让学生由被动受助转变为主动参与,实现育人效果,如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不同需求或者压力开展不同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既能保护学生隐私,又能解决受助学生的困惑提高资助实效性。

建立健全资助育人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对受助比例、资助金额、受助学生的成长情况、资助满意度调查等来对资助育人工作进行考核,并广泛征求师生建议以改进工作方式,夯实精准资助的成效。

(四)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以资助政策为保障、全员参与为支撑、线上线下宣传为依托的精准保障体系

完善学校的奖、助、贷、勤、补等方面的资助政策,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管理办法》、《勤工助学管理办法》、《XX奖学金奖励办法》、《XX助学金评审细则》、《助学贷款实施细则》、《困难补助实施细则》、《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办法》等,切实为精准资助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持续推进完善校级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工作处资助中心—学院认定工作组—年级认定工作组—班级认定评议小组的分级工作机制,确保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师生全员参与。结合时代特点,加强对精准资助的线上线下宣传,包括国家及学校的资助政策、学生评价较高的资助活动、自立自强优秀学生、活动出涌现出的优秀作品和个人等,通过宣传不断扩大精准资助育人的影响力和成效。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精准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选择困难症
精准扶贫二首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