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仰教育探析

2018-01-29 10:19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 上海 200433)

信仰教育即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其中“为谁培养人”是根本导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目标追求,“如何培养人”是方法论指导。信仰作为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关系着人对自身发展的目标设定和追求目标时的精神状态,信仰教育涵盖了这三个问题的所有方面。本文通过对信仰和信仰现状的探究,论证信仰教育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信仰的理论内涵

(一)信仰的产生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现象,《辞海》对信仰的定义是,对某种宗教或者主义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大英百科全书》将其解释为,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这里的“极度信服和尊重”以及无条件的“接受或同意”强调了信仰之“主观坚信”的本质特征,因此信仰是一种认识形式,是对其认识本身之确定性的深信不疑,并且此种绝对化的认识不以客观证据的充分证明为前提。然而单个的主观意见或坚信并不能成为信仰,信仰有一个必要的形成过程:某种认识在社会中被公众认可和重视,在被证实为有用之后成为了一种公共意见或者共同信念。在黑格尔那里这种意见和信念被视作对“绝对精神”的精神证明和对真理的坚信。信仰形成之后,信仰本身被保留,支持者们只需拿来“信”。其有用性被反复证实之后,由于支持者的社会关系网络,信仰的支持者越来越多,并在支持者心中占居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如今我们说到信仰的时候,大多情况下指的是宗教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信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发展水平的不同,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在不同阶段亦有所差别。信仰的形成是社会共识达成的过程,不同时代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不同的社会意识。宗教信仰作为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会意识,其产生亦随着社会存在的不同,经历了由原始信仰到宗教信仰的发展。原始信仰是在生产力特别低下的时期,人类严重依赖自然界而产生的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信仰方式。“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自己感觉到依靠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2]1这一时期人类面对自然的力量,没有与之对抗的能力,也无法给予这些自然力以合理的解释,因此产生了恐惧和神秘感。原始信仰状态下的对特定对象的崇拜,便是源自于这种“不可对抗”和“不可解释”产生的内心的恐惧感和神秘感。“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的民族所经历的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3]672这种对自然力的崇拜最终演化为多神教,从“神”的观念开始产生,到把创造和统治自然的超自然的神作为信仰对象,接着又演化为能够统辖众神的至高无上的单一主神,最终演化为唯一神的一神教,宗教就产生了。

(三)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之后对特定神圣对象产生的体系性信仰,宗教信仰外在的活动和组织制度与内在的宗教观念和情感构成的体系性让人摆脱了多神无主的混沌状态,体系性表现为一系列自然与社会运行的法则,如创世纪说与原罪说。有关宗教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根据生物界的死亡和人的梦境等现象推断出人具有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灵魂,即宗教的灵魂观念。这种观念在哲学中表现为二元论,两者都相信灵魂的存在,不同之处在于,二元论是以灵魂来解释肉体的生命性,宗教却以死后灵魂的继续创造出追求来世幸福的信仰,并且以宗教观念中一些不可见之物来解释科学无法证明、人类无法理解的事情,以达到对人思想意识的控制。二是宗教的神灵观念,即在灵魂观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神。人对神灵的信仰源自于人类相信自己是神创世的目的和拯救的对象,神灵则是人类信仰的对象和最终寄托,是宗教的核心。三是宗教的神性观念,所谓神性就是神迹,即神灵通过神迹来展示自己的超自然能力,以达到让信众彻底信服的目的。“宗教信仰的实质是放弃在关于上帝的命题上自己判断的权利,而把它交给上帝,信赖上帝来做出这些判断。”[2]13宗教信仰用希望替代了原始信仰中的恐惧,用信赖代替了人的疑虑和实证的过程,为人们提供了人生发展的目标与模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众多信仰中的一种,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体系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其与实践紧密联系,指导苏联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坚信,是对共产主义的信奉和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性或作为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4]21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在于,宗教信仰使自然人成为教徒,用教义教理指引人的发展,最终指向来世的幸福即彼岸世界;马克思主义信仰使人不断摆脱被异化的状态,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最终指向每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即此岸世界。从本质上而言,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人对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信仰。列宁是首次使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概念的人,他说:“我非常满意地读完了您的书,看到您着手写一部重要的大著作,我很高兴。通过这部著作,大概完全可以检验、加深和巩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5]101。毛泽东说他在认识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邓小平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6]63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工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7]1。

二、实施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信仰的功能价值

信仰是人对某种观念的坚信,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人生价值。荆学民认为,信仰可以塑造人的品格,控制社会的发展,进行最终的价值评定。[8]195信仰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影响一个社会的发展理念和最终目标,信仰是行动指南和导向性的东西。因此,进行信仰教育对一个社会和其人民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信仰教育主要是对一定的社会成员进行某种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这里的“世界观、价值观与理想信念”作为已然被确信的观念,为受教育者提供现存的信仰对象;“教育活动”则是让受教育者实现确信的过程。信仰教育不是独立运行的,它包含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教育对象的带有价值引导性的思想政治信息”[9]129。信仰教育以信仰“价值引导”的特性,是对个体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的关怀。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流并进行价值引领的国家,因此,信仰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主体,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实现受教育者对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体的科学信仰的确信。

(二)信仰的现状

从信仰本体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世界性信仰危机的状态。西方社会经历了中世纪宗教的长期统治,在工业革命之后终于迎来思想的解放,理性与科学成为人们信仰的主要内容。然而理性与科学重现实价值和实证结果,缺乏对精神、意义与人生价值的关怀。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保罗·卡拉尼什在回顾其医疗与生命时写道:“也许在组织和研究重复出现的经验主义数据时,科学提供了最有用的方法,但另一方面,科学却无法用来解释人类生命中最为核心的方面:希望、恐惧、爱、恨、美、妒忌、荣誉、软弱、奋斗、痛苦和美德。”[10]医疗科学可以让人生存却无法教人生活,自杀的人多于死于疾病的人;农业科学缓解了世界粮食与人口的矛盾,而肥胖症患者却日益增多;武器装备与国防科技飞速发展,恐怖势力却在世界各地猖獗。“从来没有那么多国家里的那么多的人民,甚至是受过教育的和老于世故的人,感到精神上如此空虚与沉沦,好像生活在混乱和咆哮的思想大漩涡之中,互相冲突和矛盾的观点,震撼着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每天都有新的时尚,新的科学发明,新的宗教运动,或宣言这类东西出现。自然崇拜论、超感官论、机能整体性药物……唯技术论、恐技术论及其他许许多多思潮和反思潮,以他们自己的科学虔诚,横扫我们每个人的意识屏幕。”[11]258尼采说上帝死了,世界进入了信仰多极化的状态。矛盾的地方在于,旧的信仰体系崩溃,新的信仰体系成熟所需的时间远超过高速发展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允许的范围,于是拜金主义、恐怖主义等大行其道,人类陷入了世界性的信仰危机中。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

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来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之后,一直受到“左”倾错误思潮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反对本本主义等错误思想,以免陷入僵化与极端,但最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未能幸免“左”倾错误思潮的毒害:马克思主义信仰庸俗化为神圣的个人崇拜,社会主义优越性遭到严重扭曲,受到迫害的人因此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及与之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与动摇。从历史发展的长远来看,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的严重创伤。另一方面,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创,西方学者借此大肆宣扬“历史终结论”等思想,西方国家借机进行文化侵略,宣传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想要从意识形态领域制敌于无形。此阶段,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已步入正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这都为西方进行意识形态领域入侵的企图创造了有利条件,引发了国内大众思想的动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时期,人民大众关于物质与精神的辩论愈发激烈,在各个领域的改革深入开展的同时,要坚决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思想潮流,要做好信仰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方向的引领与群众基础的保证。

三、高校信仰教育

(一)高校信仰教育价值分析

信仰教育要以高校为主战场,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战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会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实践活动,社会成员即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向。高校人才培养关乎国家未来发展潜力,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成为国家进行国际竞争的决胜力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仰教育工作是确保受教育者人尽其才、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预期最终达成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指出,要办好我们的高校,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既是我们进行信仰教育的主要阵地,同时又是多种意识形态共同生存的地方。一般而言,人作为教育对象具有复杂的区分性,教育应针对不同层次、类型、特征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极大削减了宏观意义上教育对象所具有的层次性特征,同时突出了其可塑性和主体性的优点。一方面,高校学生是生成性教育对象,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进行信仰教育的最佳时期;另一方面,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信仰教育工作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一重要教育阵地。信仰教育不仅仅是单向度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间的活动,而是诸要素之间的综合影响和相互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受教育个体的自主性特征,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号召力与凝聚力,引领学生正确信仰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二)高校信仰教育的路径分析

高校信仰教育的过程,就是解决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信仰教育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有两种方法:“课内理论性教学,对象是理性知识;课外形象性实践教学,对象是理论知识的外在表象以及过程的还原。”[12]81-84习近平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1]所以,各个高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各个高校还应通过丰富信仰教育媒介形式,提升信仰教育载体质量,从教育主体和教育环境全方位切入,激活参与信仰教育过程诸要素的效能,发挥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培养有理想、有信仰的人,并最终指引他们投身伟大的实践。

(三)高校信仰教育对策分析

高校学生信仰教育工作,首先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信仰旗帜不动摇,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坚持将中国梦思想作为思想指导和方向引领。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史观,不是作为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探讨研究的方法或假设,而主要是作为意识形态、作为未来社会的理想来接受、来信仰、来奉行的。青年学生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关键在于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学习生活,学以致用,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

其次,要坚持依靠党组织抓学生信仰教育,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各项工作和事业中,都发挥着协调各方、统筹全局的作用。在高校信仰教育过程中,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党员思想,用学生党员影响增强党组织实施信仰教育的创造力,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理顺学生个人理想信念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间的关系,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储备人才,党组织要在日常信仰教育中,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明确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引导我的梦与中国梦相统一,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实现个人理想的基础作用,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学生思想中牢牢扎根。此外,要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打造校园文化相融合,发挥导向作用。党组织必须结合实际,以优秀的革命传统精神为基石,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导向,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在不断教育中打牢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根基。

最后,坚持从学生主体入手抓信仰教育。学生既是信仰教育的教育对象,也是信仰教育的主体,所以要尊重学生在信仰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性,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在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双向互动教育,将信仰习得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需要,提升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 列宁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习近平.立根固本 挺起精神脊梁[J].党建,2015(10).

[8] 荆学民.现代信仰学导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9]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0] 保罗·卡拉尼什.当呼吸化为空气[M].何雨珈,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11] 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12] 杨艳春,卞桂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路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