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在培养

2018-01-29 10:19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

(太原师范学院 思政部, 山西 晋中 030619)

创新,“来源于拉丁语invation,‘in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1]。它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这种不受现成的常规思路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解答的思维过程就叫创新思维。从本质上讲,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它是逻辑思维(概念、判断和推理等)与非逻辑思维(情感、意志力、直觉、灵感、顿悟、狂想、幻想等)的综合,是发散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与收敛思维(求同思维、辐合思维、聚合思维、集中思维)的互补。

目前,关于创新思维的研究日渐增多,国外学者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始,有从心理学角度、有从认知角度、有从人格特征与环境角度对创新思维进行研究,而我国对创新思维的研究则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钱学森教授于1986年出版《关于思维科学》一书后,创新思维被广泛关注,并在创新思维的发现、运用及与各专业领域的结合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目前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重大目标。

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属于现代创新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注重强化大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体验,本质是挖掘大学生潜能的高素质教育,具有战略意义。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在培养,希望在知识论体系向方法论体系转变上有所突破。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创新思维的现状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师创新思维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每天只忙于繁重的抽象理论教学任务,鲜有实践经历,缺乏社会阅历和对生活的感悟,也就缺乏在课堂内外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思维;一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只是为了饭碗,缺乏内在的对一种信念的执着追求,也就丧失了创新的动力;一些教师,只注重科研,对教学敷衍了事;一些教师只注重教学,对学科前沿不了解,理论深度不够,讲课只图热闹。

其次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重视不够。一些学生只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学习它顶多是为了期末考试或者考研需要;一些学生也隐隐感觉到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有关,但具体怎么运用一概不知,加上原理课好多内容高中接触过,给学生的印象是枯燥难懂,导致大学阶段更是无心再学,其结果是教学中学生主体不到场或身在心不在。

再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过分注重意识形态的宣传功能,忽视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功能,课堂上更多注重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灌输,而忽略了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性,致使讲课的教师和听课的学生出现两张皮现象,造成“你讲你的,我干我的”教学两分离现象。这样的结果使创新思维培养落不到实处。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在培养路径

1.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体现了马克思的创新思维。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还将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在批判地继承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与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劳动价值论、抽象劳动决定价值理论,继而产生了剩余价值理论,通过这个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科学社会主义也同样是继承地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而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无不体现着创新性。其中革命性尤其如此,它体现为理论上的批判精神和实践中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革命精神,这里的批判是一种扬弃精神,这里的革命需要科学“头脑”的指导,而这个“头脑”用马克思的话说便是“迎接人类黎明的高卢雄鸡”,有了这个科学“头脑”,结合无产阶级这个“心脏”的伟大力量,再加上无产阶级政党以及领袖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便成为必然。由此,可以启发学生体验马克思在继承中批判、传承中创新、批判中超越的创新精神。

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创新理论知识。比如发展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观点,意识的能动性、创造性观点,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中的矛盾统一性观点,体现着逆向思维的原理依据:“反者道之动”,站在对立面角度思考问题是自然而然、符合常理的。还有认识论中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认识观点,真理和价值关系无不体现着非理性思维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巨大作用。唯物史观更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是结合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状况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中两个必然理论的观点,这个创新理论联系实践的结果,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观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创新思维和革命实践是无法进行的。这里可以从原理的角度启发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的知识和经验。

3.学习借鉴马克思恩格斯五部巨著中的创新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期的创新思维具体体现在五部巨著中:一是在马克思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自己偶像黑格尔开始质疑,提出不是黑格尔的“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句话日后创造性地转变为今天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是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肇始之作;二是在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彻底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提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天上的云里雾里”,而在尘世的物质生活中;三是在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又彻底批判费尔巴哈的半截子唯物主义,提出了“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即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纲要和创新预演;四是在1857—1859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确立唯物史观思想和原则:“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2-3;把社会领域的所有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又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彻底认清了社会的本质。五是1867年在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资本论》中验证自己的唯物史观思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透过五部巨著思维创作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识社会的心路历程是完全建立在创新思维的基础之上:在质疑中准备,在质疑中孕育,在质疑中明朗,在实践中验证,它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创新精神。

4.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创新思维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可接受原则,选择适合大学生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创新思维内容,根据创新思维与技能提高的需求,设计不同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思维教学大纲,制定创新思维教学计划,探讨创新思维教学方法。

具体来说,对有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表达能力强的文科学生,在学习“意识能动性、创造性”这一章时,就可以把他们分成4~10人一个小组,让他们每人写出两句与原理课程内容有关的感受、体会,编成格言、诗歌,或以专业话语进行串联,形式可以是动漫版、幽默版视频、快板等,最后将8~20句话用下划线画上即可,同学签字,组长总结,在课堂上展示,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教师也要全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及改进措施。还有在学习“实践和认识”这一章时,可以让文科学生谈谈自己最关心的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教师可以收集学生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课下分小组讨论、学生代表课上发言,其他同学对其解答提出质疑,从而锻炼学生从关乎切身利益的小事做起,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激起创新思维兴趣,培养其质疑、诘难精神。学生质疑越多,求知欲越旺,兴趣会越浓,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而对哲学理论基础稍差的理科学生,就要培养他们的聚合思维。现在的科学越分越细,一分为二(多),但缺乏合二(多)为一的综合思维。自然科学往往强调“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对就对,不对就不对”的固定答案,但在哲学中,在生活中往往是“是中有不是,不是中有是”的非固定答案,把具体科学中的思维方法运用到生活场合、社会场合,容易让人陷入死搬教条、固步自封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对立中寻求统一,培养理科学生变通的包容的聚合的思维。辩证的矛盾观和辩证的否定观强调学生变通的重要性,它反对要不肯定一切,要不否定一切,或只讲对立不讲统一。关于这部分的讲解,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然界的阴、阳以及阴阳合一例子来理解人类社会、人类生活中的对立统一思想,这就是辩证法,它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变通原则,以此来启发理科生打破习惯思维,走向聚合,走向包容,走向创新。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把过去以教师“授业”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结合学生专业启发式的教育方式,让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培养学生在专业中发现深刻的哲学道理,在哲学中发展具体专业的创新意识,既深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哲学的兴趣,培养了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创新思维品格。

[1] 郭泰林,宋河梁,梁韵.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性试验探析[N].科技创新导报,2011-01-0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