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类核心道德价值为引领培养国际化视野全球化公民

2018-01-30 21:46杨韶刚
中小学德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高素质国际化全球化

杨韶刚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经济社会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伴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社会政治、经济风云的剧烈变化,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第三次全球化时代。尤其是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双边战略、多边战略所带来的双赢和多赢价值观的深入人心,全球化也正面临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期。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国社会已进入全球化时代,[1]并将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中起引领作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从国际社会吸收能量,推动中国社会进行深层次改革。尽管在此过程中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但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变已为世界所瞩目。毋庸讳言,全球化已成为促进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时代趋势,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建国际社会新秩序的重要推动力。

当然,尽管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又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社会带来繁荣的同时,也有可能导致新的社会、民族和文化问题。凯勒和克莱因(Kelleher and Klein)在其《全球化视野:理解全球问题手册》中将全球化作了界定,认为全球化是“加强社会之间日益增多的相互联系的过程,这样,在世界某一地区发生的事件会越来越多地对其他遥远的国度和社会产生影响”[2],这个定义强调的是不同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要加强相互联系和影响,但却没有阐释具体的措施。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国际社会的全球化过程中,只有那些掌握了全球化主导权或全球化规则制定权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受益者,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缺乏国际话语权的国家并没有从中广泛受益。例如,第一次全球化是欧洲列强大量侵占殖民地,以牺牲大多数贫穷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疯狂攫取大量不义之财,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第二次全球化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寡头,通过制定有利于他们本国利益的国际规则和法律秩序,通过大量印刷美元、控制国际金融市场,从而垄断国际政治和经济命脉,这也同样是以牺牲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从现实层面看,这样的全球化实际上带来的是“西方化”“美国化”和“强权国家的一元化”,而大多数发展中國家则处于“边缘化”境地。[3]换言之,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是那些具有国际话语权、拥有国际一流人才的国家和地区。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全球化时代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全球化竞争就是国际话语权的竞争。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所言,“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式,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形式,以开放促改革”[4]。2015年国家“十三五”规划出台,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5]。要加快培育能够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形式,就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知识型人才,就要形成全球化时代大多数国家、民族和人民所普遍认可的核心道德价值观,这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当代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诉求。因此中国教育的某些理念就要与这个共同体的要求相适应。将人类核心道德价值观引入中国各级各类教育之中,就意味着中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功能等都要发生相应的变革。在中国社会引领第三次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教育的全球化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项对国际交流项目进行的评价报告中,有学者指出:“全球化可能是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Massey and Burrow)。”[6]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愈益旺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的全球化公民,应该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面临的新挑战。处于“新常态”时代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中国社会,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深水区”,我们不应该沮丧地徘徊在严酷的社会现实和未竟的理想之间,而应该在中国教育领域勇敢地开创出一条培养高素质全球化公民的新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类道德价值内涵

纵观古今中外的社会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在社会进步的诸多因素和标准中,道德文化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要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核心道德价值是必要的基础和前提。这首先是因为,道德文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做出自我决定的一种社会文化体系和精神支柱。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这种精神支柱,即使他的生活再富有,也会感到生活空虚,毫无目的和价值。现代人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现代人类社会自杀率居高不下等(每年约200万人自杀身亡),都是人类失去道德价值依托,内在精神世界空虚、道德文化环境不佳的现实反映。美国存在心理学家罗洛·梅指出,“人类不可能长期生活在空虚的条件下:如果他不成长为某一事物,他就不仅仅会没有生气,而且那些被抑制的潜能就会变成病态的和绝望的因素,最终变成毁灭行动”[7]。在某种意义上说,精神空虚是社会核心道德价值出现问题的心理反映,由此而导致的后果对个体而言可能是心理疾病,对国家而言可能就意味着杀戮、战争和人类的毁灭。探求人类核心道德价值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有学者研究认为,就核心道德价值的理论内涵而言,其内容包括“个体与社会、善与恶、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荣誉与职责、自由与责任、公正与尊严、爱与友谊、传统、礼仪、习惯、规范、规则、原则、行为方式、理想、民族与共同价值观等基本概念,它们是随着价值观、情绪、感受、追求、观点、行为、对个人和社会有重大影响的活动、生活模型以及个人素质的变化而转变的”[8]。从这个定义来看,道德价值观念与个体命运共同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交互作用时形成的某些共同的价值观念。换句话说,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是一种类价值存在,人的价值只有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得以实现。既然存在着交互作用,人与人之间就必须要有某些共识,而这些共识都具有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一个家庭要有家庭的价值观,一个社会组织也必然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或价值观。当代中国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倡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同样反映了类道德价值的伦理诉求。因此,如果把这种观点扩展到整个人类,从理论上讲,人类社会的道德文化便具有了深刻而广泛的类价值内涵。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这种道德诉求已经开始从民粹主义向国际化的核心道德价值观转移,从而使类道德价值的内涵具有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化属性。endprint

既然道德文化是把每一个人都包括在内,与每个人都有某种关联的价值体系,那么,人类作为一种类存在,也必然具有超越历史和超越地域的道德文化。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高清海教授曾经指出,在经过个人独立性的形态之后,类主体的类性不再是费尔巴哈把个体联系起来的抽象类本性,而是在历史实践中不断生成、丰富的人类共识和自我意识。达到类存在自我意识的个人,既是自由个性的个人,又是在公共生活和市民社会所有领域实践了人类普遍性的大写的人。[9]当然,不可否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一般优秀道德,都具有一种特殊的适应现实的功能,这就是:不管社会现实如何变,该道德的精华部分,总是能够为新时代所吸取、利用,因而它具有极大的渗透力、附着力,它总是能够在新道德的建设中,显示出自己的特有价值”[10]。显然,人类核心道德价值体现在它能成为个体道德价值的引领者,能够超越狭隘的个体、家庭、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成为引领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与自然和生态环境和谐一致的精神力量。

三、中国教育的时代使命

(一)中国教育的全球化之路是时代和历史使然

如火如荼的国际教育全球化,是世界教育史上值得书写的新景象。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教育的全球化潮流也在势不可挡地向前发展。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理解、支撑、沟通和对话,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最有现实意义的价值考量。世界在改变,在发展。今天的年轻学子,未来的社会栋梁,如果他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就无异于没有真正认识自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国家和未来。换言之,不向他人学习就等于封闭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中国教育全球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它告诉当今时代的人们,一个高素质的全球化公民必须对自身之外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要让“外人”有机会更多地认识和了解本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学校本来就应该是一个让人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所在。当然,留学生更可以凭借自己出国留学的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教育理念,可以面对面地真切感受到另一种文化的魅力,体会到其他文化不同的生存状态。目前,全球约有四百多万莘莘学子去国外留学,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扩展到八百万。[11]之所以会这么多人愿意背井离乡出国求学,其主要动机之一就是为了拓展自身的全球化视角,把自己锻炼成学识广博、才华出众,并具有国际化理念和全球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对一个国家来说,有了这样的人才,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占据优势地位,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中拥有国际话语权。

然而,也有人质疑中国教育是否真的可以“全球化”。一位美国大学校长声称,教育全球化、国际化有可能威胁美国的未来繁荣。这种只考虑本国利益的意识形态抱守的观念仍旧是“冷战思维”,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独霸世界高等教育之巅的美国对自己未来地位的深深担忧。一位印度大学校长则抱怨说:“用印度纳税人的钱财培养出来的最聪明的印度学生最后却投入了美国教育的怀抱。”这种理念显然也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他守护的只是印度当前的国家利益,而没有看到这些学生在未来印度教育国际化中发挥的作用。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势不可挡,但一些国家的教育界人士却担忧教育全球化会给本国带来某些负面影响。美国人对“美国大学正在被赶超”“发展中国家将会迎头赶上”深感忧虑;印度人对人才外流、教育资源被其他国家分享感到焦虑不安;中国人则对中国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的学校难以吸引高质量的各国人才来华任教,吸储优秀留学生的能力不足等而深感忧虑。所有这些忧虑在某种程度上都反映了中国教育全球化面临的挑战。

总之,中国教育全球化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一方面,它会对传统的教育理念产生强烈冲击;另一方面,它又会以多种方式促进教育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已成为推动国家进入全球知识经济社会的第一张门票。[12]

(二)培养全球化公民应成为中国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既然教育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已成为当今时代国际社会教育的时代诉求,那么中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应该与时俱进地适当调整和改变。但是,中国当代教育的培养目标似乎还未意识到这一点。虽然在教育部的有关文件中也提到教育要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但在人才培养层面上尚未具体提出,很多時候还是囿于原有框架来考虑问题。今天,我们应该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思考中国教育的发展,遵循经过东西方教育强国的实践已经证明了的人才培养规律办教育,当然也要结合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走向全面复兴的、负责任的东方大国,中国教育有责任让这一代年轻人具备全球化意识、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能在激烈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中脱颖而出。唯其如此,新一代的中国知识青年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获得和拥有话语权。不站在这样的文化高度,中国未来的发展就只能受制于人。

中国学校教育的培养理念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把提升公民的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全球化公民,这是时代发展的历史必然。虽然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可能每一个都成为政界领袖、学界权威、商界大腕,但高等教育赋予他们的高素质却可以使他们在家庭成为养亲敬孝的儿女和负责任的丈夫或妻子,在社区成为友好的邻居、在企业成为合格的职员、有思想的企业家,在政府机关成为称职的公务员,在国际舞台上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远见卓识的国际化人才。有了良好的素质基础,无论他们在哪里工作,都可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中国教育深化改革的国际化思考

培养具有人类核心道德价值的国际化公民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当今中国社会尚缺乏公民意识,更缺乏培养国际化高素质公民的理念自觉。笔者认为,从国家层面讲,中国的教育全球化要基于国情,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类道德价值存在的全球化公民要从上而下,进行高层次的顶层设计。首先,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坚持依法办教育,依照教育规律办事;其次,教育目标要进行适度修改和调整:要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能为国家、为人类贡献智慧和才能的具有核心道德价值的国际化人才;再次,我国各种类型的学校要围绕这个目标制定适合本学校的具体细则。endprint

从中国教育层面来讲,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全球化公民,学校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改革探索:

第一,要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类价值存在的全球化公民意识,教师要先行一步。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比较重视学生学什么,但相对忽略学生怎样学。欧美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比我们少,但会启发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教育比较关注学生思考什么,国外的教育是更多地关注学生怎样思考。我们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全国一个模式,国外则更具多样性,通过介绍不同的学派引导学生比较鉴别,通过学术的讨论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我们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弊端,即学生的思想普遍缺乏弹性,也缺乏质疑精神;我们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做什么人,国外比较注重学生怎样做人。所有这些,都值得办学者深入思考,做出选择。

第二,国家要通过立法,在法律层面上强化中国教育培养人类核心道德价值的国际化教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能为国家和人类做出贡献、奉献智慧和才能的高素质的全球化公民。

第三,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全球化意义的核心价值观,分析评述当今世界流行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交流和对话,形成和确立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社会核心价值观。

总之,国际社会的教育全球化方兴未艾,它驱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交流愈益加强。培养出既能根植于本土文化,又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学校教育的时代诉求,更是中国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必然。只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推动中国教育全球化,中国的教育事业才能在不久的未来真正培养出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公民。

参考文献:

[1]宋强,胡海波,夏学贤.全球公民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合作[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9.

[2]Kelleher,A. & Klein, L.Global Perspectives: A Handbook for Understanding Global Issues[M]. NJ: Prentice-Hall.

[3]余国斌.如何构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新秩序[J].社会科学研究,2004(5):24-28.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每日电讯,2013-11-16.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央广网, (2015-11-3).www.cnr.cn.

[6]Massey, J. & Burrow, J.Assessing the Experiences of Participants in Queens University'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 Student Affairs Services Association, Kitchener, Ontario. Retrieved on April 5, 2011 from http://www.queensu.ca/studentaffairs/assessment/presentations.html.

[7]May, R. Mans search for himself [M]. New York: Ronald Press,24.

[8]Patlakh, B.Moral culture. In S. Shermukhamedov & V. Leviskaya (eds.) Spiritual values and social progress. Uzbekistan Philosophical Studies.

[9]孫利天.高清海教授的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EB/OL].(2008-8_12).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08104.html.

[10]黄钊,等.中国道德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6,487.

[11]汪嘉波.审视高等教育全球化[N].光明日报,2011-08-25.

[12]滕星.全球化与高教理念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0-11-04,004.

责任编辑 徐向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素质国际化全球化
高素质农民走在振兴乡村的大路上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陕西】旬阳市举办2022年第一期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培训会
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摘编)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高素质”自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