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教学解读不可忽略四处细节

2018-01-30 22:15吴宜康
考试周刊 2017年71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初中语文

摘要:解读文本是语文学科的特有方式。尽管从教十几年,但是如何解读文本一直是困扰众多语文教师的难题。文章从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出发,对语文文本教学进行探讨,拟从虚词、闲笔、反常、标点等四个细节进行论述,旨在讨论文本细节对文章理解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四个细节

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不一样。因为教师不但要考虑怎样教,还要考虑教什么。而教什么的确定,就取决于教师的文本教学解读。文本的教学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语文老师的必备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老师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对文本进行解读,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这种做法很好。其实,我们只要潜入文本,仔细研读,我们会发现文本的很多细节处也会成为文本教学解读的突破口。

一、 虚词处

在文本教学解读中,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实词上固然重要,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虚词,因为有一些虚词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虚词为切入点进行文本教学解读,常常能更好地走进语言丛林深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位老师教学《老王》片段:王老师先让学生读“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的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车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这一句。然后提问学生:“在本句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出老王的活命状态呢?”此时,学生回答道:“只好。”这时教师说道:“仔细读一读这个词语,我们该如何理解?”于是学生深沉地读出“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部分学生特意将只好读得委婉,此时教师再引导:“同学们,文章中这个只字很有深意,我们一起仔细品味,建议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一下,不妨特意重读,你会发现其中的含义。”学生找到下列句子进行仔细品味:“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只有一只眼。”“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他只说:我不吃!”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王老师抓住了含有“只”字的五个句子进行教学解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让学生领会到老王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别无选择”的境况下“活命”的状态。

二、 闲笔处

在文本研读时,语文教师都会发现不少文章中都有似乎可有可无的闲笔。所谓细节决定成败,闲笔的处理也马虎不得,在文本教学解读时,多关注闲笔,挖掘闲笔背后的深意,在课堂教学中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老王》的开篇处,文章写到“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作为初读的读者,或多或少都感觉这句话似乎有点啰嗦,也难以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因为“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句子已经很清楚地交代了,自然是“他蹬”“我坐”,可是为什么还要特意强调呢?为此,作为教学的语文老师是否觉得这闲笔可以删掉呢?然而,一旦将这句话联系下文后不难发现,这实则是作者有意传达“当时的我”是一种什么样的优越感——老王,蹬三轮的;我,坐三轮的,老王和我不是同一条道上的人。这样写与后文中“现在的我”的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反衬出现在的我的愧怍做铺垫。

因为当教师带领学生去解读老王临死之前的语句,颇有解读的意义。老王以重病之躯向杨绛一家告别,并带来当时颇为珍贵的鸡蛋和香油。两人见面的场景,杨绛写作如下:“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且看,“直僵僵”、“死灰”、“骷髅”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王临死前奄奄一息的状态。老王已病成如此,杨绛先生怎能“可笑”呢?其实,这边不是真实的可笑,反而用这些词语直接表达了杨绛的主观感受,即也表达出作者杨绛先生与苦力劳动者老王之间的一种心理距离。毕竟,根据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和苦力劳动者的老王怎么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呢!自然是“你蹬车,我坐车,我付了钱;你送冰块,我自然不会让你减半收錢。”毕竟,在那个年代中的金钱和劳力一旦有了平等交易,“我”心理不会觉得不安的。要是自己的亲人或自己把他当成真正的朋友,杨绛会有这样的感受吗?同时,这些词语又为“现在的我”的内心饱含愧怍提供了直接证据。

三、 反常处

有些文本,在某些地方出现一些与常理不相一致的地方,我们姑且把它称为反常之处。例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就可以抓住反常处进行教学解读。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是一出悲剧,他们这对恩爱情侣被银河隔断,只能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可在郭沫若笔下,银河变成了窄窄的银河,牛郎织女骑着牛就能自由来往。郭沫若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教师抓住这一反常处,及时引入背景资料,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掌握了诗歌表达的情感。再如,《背影》中的这一段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为此,笔者就让学生一起来详细解读一下父亲的书信内容。笔者在教学时,根据我们常人思维进行分析——按常规出牌。文章中父亲书信中“我身体平安”应该顺接的下一句是什么?应该是“请勿挂念”,可父亲写的是“惟膀子疼痛厉害”,肩膀疼痛可能是什么病?有可能是肩周炎之类的。父亲然后写了什么?“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试想一想一个普通的肩膀疼痛能够导致一个人很快就“大去”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呀!事实上,父亲也是20年后才去世。然而,文章中的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一反常处着实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经过联系上下文,学生得出,是父亲想念儿子了,渴望儿子回来看他。文本教学解读抓反常处往往可以得到与众不同的收获。

四、 标点处

标点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本教学解读中,通过深入解读标点符号的意味和妙用,体会灵活运用符号带来的情感意蕴,从中体会出不一样的味道。例如,在品味《故乡》中的第32段和第57段,不妨解读标点背后的内涵:

32段:“这好极!他,——怎样?……”∥57段:“阿!闰土哥,——你来了?……”

这两段句式一样,而且都用了五个标点符号,顺序也一样。在32段的标点解读中,这一段是在“我”听闻母亲说小时候的闰土哥哥要来的反应。这里的感叹号实则表现出“我”即将见到我儿时的玩伴的那种激动与兴奋劲,后面的逗号以及停顿能反映出作者已经进入一种激动状态,开始回忆20多年之前的儿时记忆啦!在后面的破折号表示出一种情感的转折,即此时作者对闰土的一种关切,一种对儿时伙伴的热心关切,在仔细地关切近况如何,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57段是“我”见到闰土后说的第一句话。“阿!”感叹号,表现“我”见到闰土兴奋激动的心情,以及惊讶的神态!“闰土哥,——你来了?……”逗号,表现一种亲切的情感,“我”脱口而出叫闰土为“哥”,显然没忘记儿时的友谊。破折号表示转折,儿时的闰土活泼、开朗、机智、勇敢,眼前的闰土脸色灰黄、皱纹很深,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着极薄的棉衣,手提长烟管,手像松树皮一样开裂,让“我”一下子难以接受。问号,表示惊讶和疑惑,“我”对出现在眼前的闰土既惊讶又不敢相信,好像在问:你是闰土?你就是我小时候的好伙伴闰土吗?省略号,表现了“我”对眼前出现的闰土不知所措,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因而说话也显得语无伦次、吞吞吐吐起来。

语文课程中的文本教学解读,要以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为出发点、落脚点进行的解读才是有效解读。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原汁原味地直面文本,真实潜入文本中,潜入语言文字的深处,触摸文字的温度,关注文字的意蕴,关注每一处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带领我们的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丛林的深处。

参考文献:

[1]刘兆刚.咂摸出散文语言的“四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6,(4):17-18.

[2]方相成.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构建——以《老王》为例[J].语文建设,2017,(2):31-34.

[3]梁增红.细品标点滋味长[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6,(11):40-42.

作者简介:

吴宜康,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南山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