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改下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

2018-01-30 09:48王婵
考试周刊 2017年68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情感教育

摘要:深化语文教改,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激发学生参与精神。作业这个载体便可将语文学科与生活双向打通,寻求语文教学中的“品相”。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学期大作业的形式,是激发学生主体性、暗含情感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主动参与到作业完成的进程之中,离不开教师的作业设置,收获的是与多个个体的情感培养。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参与精神;情感教育;学期大作业

深化语文教改,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激发与情感教育的深化。在论述二者关系及如何具体实例践行之前,笔者先首先界定本文中所指的学生主体性与情感教育。

学生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展示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情感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创设的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与活动。

学生的情感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心向,卢家楣教授提出了两个要点。其一,心理匹配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教材,使之呈现的教学内容被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其需要,从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二,超出预期策略,即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处理教学材料,使之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情感的迸发与交流产生于学生的实践操作中。情感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心向。教师与学生应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与此同时,教学开端在于教师,教师是学习的始发者。如何开始,开始后如何带动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所在。解决以上这个问题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教师。课上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是否到位,教师利于感知、把握与调整。而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课下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更是对课上教学的回顾与反馈。因此作业的设计至关重要。

以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的语文学科带头人李志龙老师布置的学期大作业为例。在今年寒假期间,李老师便开始构思学期内倚靠课本、自我拔高的学期大作业。二月开学,李志龙老师便在初二年级教研组会议上统一安排布置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创作小集作为本学期初始的学期大作业。该小集内容包括:“母親的小传”“众人眼中的母亲”“母亲的第一本书”“如水的母爱”“送给母亲的歌”“母亲对我的期望”等篇章。其中,布置“母亲的小传”为课后作业的时间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列夫·托尔斯泰》学习完成之时,旨在温习、运用细节描写;“母亲的第一本书”即牛汉《我的第一本书》课时结束后的练笔,旨在训练记叙文的线索应用;“送给母亲的歌”即完成教材中胡适《我的母亲》的拓展阅读,促使广泛阅读相关主题的经典篇目与选段,完成摘抄;“众人眼中的母亲”即通过访谈重温鲁迅《藤野先生》创作角度,由事及人;“如水的母爱”即回忆母亲在自己成长道路绵长的付出,将童年与母爱相关联,掌握记叙中的抒情;“母亲对我的期望”通过与母亲的沟通交谈感受殷殷期待与厚重的情感。以上,是创作小集内的主要板块。与此同时,在完成该项作业后,装订成册。于三月八日前夕,李志龙老师建议学生将此份小集于妇女节当日转达至各自母亲手中。可以说,前期工作时的激发主动性与情感教育相辅相成,在众多母亲收到该创作小集后,主动在小集后加注“后记”篇目,无论是其回馈情感、至深鼓励、抑或有关的语句,无一不是对比、此次主题大作业的点睛之笔,更是此次建筑的情感空间的一扇窗,此处的补充是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通力合作的制高点。更有层次较高的学生,在完成此次作业后,可以深刻领悟到师者的意图,感受到家长的爱意,从而自发地为该作品集创作前言。可见,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开放式大作业也暗含分层教学,教师指明学习道路与方向,学生走得或快或慢、或远或近是受其本身层次所影响的。

可以看出,“献给母亲的歌”该项大作业从课本出发,以运用单元知识点为外核,情感教育为内涵,重在将文字落在实处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通过细节体会情感。

另有一例,在该项大作业完成之后,李志龙老师安排的下一项大作业为《观察日记》,主题拟定,内容形式不限。于是,在学生们分别交上各自作业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成品,有图文并茂的解说词、有细琢深磨的说明短文、有色彩丰富的画作套组,在这样的作品的背后,又怎么会看不到学生的主动性?当然,学生主动性的激发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过程。借以主动性,教师应乘胜追击给予学生学习过程以升华。在学生主动观察外物的过程中,兴趣已然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此时李志龙老师便又将其观察目光引入周围人事,乃至自身之上。学生在这观察之中,产生了创作的兴趣,进而进行习作训练——《春,悄然而至》。可以说,在学生上交的作文当中,角度之新颖、立意之深刻,远超直接命题下笔习作时的平均水平。再反观此次大作业,不仅仅面向所有学生完成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的教学任务,且层级分明地引导部分学生完成了作文板块“借物抒情”的学习与应用。

综上,李志龙老师在班级甚至年级上所布置的这两项大作业,践行了教育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激发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自主性。通过这两次的实操,学生们所做到的是自我发展,通过熟悉掌握自我发展的操作路线与途径,进而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自主发展、在长远的道路上得以成为拥有主体性的社会人。抓住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主要矛盾,就能带动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可以说,学生主体性的激发不在于教师单方面的作业,而是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共同操作的结果。三方共同动作,以营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大环境,才是新课改下的新出路。

观以上两例,不难发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作业设计。教师设计出的作业应包含与教材文本相关的根基,与情感教育相融合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在建构的大框架下得以自由发挥。这样的作业,我们甚至可以将之称之为作品。

2. 作业完成者。作为完成作业的主体,学生,是其自身发挥主体性过程中的推动器。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如何具体操作,花费多少精力与时间、皆由学习作为主体来决定。且最终从该项作业中获益多少、感悟多少也由其自我主导。

3. 家长。即该项活动的候补者,即当学生每日在家庭中完成作业后,除了自查之外,家长的辅助作用,此时突显而出。监督、检查、纠错,甚至补充升华。

那么,三方各司其职的要点又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兴趣。教师布置作业时,主题的设置谨防架空,且密切联系教材文本与学生学习生活,打通学与用、语文与生活。

其二,成就感。学生完成作业的进程中,通过不断回顾已完成部分、设计将完成部分来获得学习中的成就感,进而反向激发主体性。

其三,情感培养。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情感教育理应贯穿其中,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促互进。通过作业这个载体,在其完成过程之中,增加个体之间的交流次数、加深交流深度,实现情感培养。

语文教改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效利用作业这一载体,发挥学生主体性、注重情感教育,为学生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教学心理学情感维度上的一种教材处理策略心理匹配[J].心理科学,1998,21:506-512.

[2]卢家楣.超出预期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4):234-504.

[3]王道俊,郭文安.试论教育的主体性——兼谈教育、社会与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0,(4).

作者简介:

王婵,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性情感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