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探

2018-01-30 10:06张蓓蓓
考试周刊 2017年68期
关键词:有效提问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许多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强、无效问题太频繁、缺乏层次性、评价不到位,提问过程中不能耐心等待和倾听等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问”这一手段,我们必须把握“问”的原则,巧妙设问。本文分析了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和实施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两方面。

关键词:有效提问;数学教学;策略;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毫无疑问,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教学的重要环节。一系列恰当的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人曾这样打比方: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做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的提问就像投入池中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可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时候却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忽略了提问的目的,这些形式化、随意化的提问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问题:

(1) 问题随意性强,没有明确的指向。

(2) 无效问题太频繁,浪费时间。

(3) 习惯性的重复问题和答案。

(4) 提问缺乏层次性,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5) 提问后缺少评价或评价不到位。

(6) 教师在提问后不能耐心地等待和倾听。

课堂提问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和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我们必须把握住有效提问的原则,合理设计问题,进而有效地实施课堂提问。下面我就分别从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和实施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两个方面谈谈我对有效课堂提问的一些思考。

一、 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

(1) 启发性原则。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

(2) 层次性原则。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问题的设计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呈现,分层提问,从而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夠积极地参与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在“探究三角形的相似分割”这节课中,对于第一板块探究如何从三角形中分割出一个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设计了三个问题:(1)在△DEF中,DE=DF,∠D=36°,你能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画一条直线把△DEF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使得其中的一个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吗?(2)在△GHI中,GH=GI,∠G=108°,你能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画一条直线把△GHI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使得其中的一个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吗?(3)对于一般△ABC呢?对于第二板块探究如何把一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相似三角形,设计了三个问题:(1)你能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把一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吗?画一画。(2)原三角形应满足什么条件?如何分割?(3)是否还有其他的三角形也可以分割?说明理由。对于板块三探究如何把两个直角三角形分割成两对相似的三角形,设计了两个问题:(1)在Rt△ABC和Rt△DEF中,∠B=70°,∠C=20°,∠E=50°,∠F=40°,你能将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分割成两对相似的三角形吗?(2)在Rt△ABC和Rt△DEF中,∠A=90°,∠D=90°,∠B>∠E,∠F>∠C,你能将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分割成两对相似的三角形吗?本节课在板块设计上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一个板块中的问题也是由浅入深,让学生们“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方向,有助于更牢固、更深刻地掌握知识点。

(3) 探究性原则。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只有通过探究性提问,学生才能积极地思维,保持学习的激情。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抛给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想象、思考、探索空间,鼓励他们积极动脑,主动探索,使得他们的思维“散而不乱”。

(4) 指向性原则。首先,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只有直接指向教学目标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任务。其次,课堂提问要为学生明确思考方向,避免随意性,模棱两可的问题不仅会误导学生,而且也会耽误学生思考的时间,得不偿失。第三,课堂提问不可想问谁就问谁,要根据学生情况以及问题本身的难易程度选择回答对象,争取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动力。

(5) 全面参与性原则。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全面考虑各层次、各性格的学生特点,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思考问题,不能让课堂成为个别学生的舞台。对于基础较薄弱,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耐心的鼓励、引导,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即使答错了,也要给予恰当的激励性评价,并启发他们不断寻求正确答案;对于基础较好,性格外向的学生,教师在肯定其积极性的同时,应提醒他们思考问题要严密,鼓励他们不断总结归纳,举一反三。这样,每节课都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问题,分别让后进生、中等生、优秀生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不同”之类的问题,每个同学都能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实施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

首先,恰当、合理的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基础与核心。例如,在引入对顶角的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要测量两堵墙所围成的角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该如何测量?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三言两语地开始讨论,找到了利用测量邻补角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及时设问:“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学习了本节课内容后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悬念吸引了学生,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了有意注意。endprint

其次,教师的提问要适量、适度、适时。虽然提问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要求满堂问,满堂灌。教师的提问应由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不能一步一问,重复啰嗦,也不能过大过难,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可以将复杂问题细化,分层次呈现,让学生们沿着“阶梯”慢慢往上爬。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明确、不准确,特别是由于知识点混乱或理解不透、不细造成的错误,教师应采取及时设问或追问的方式,让学生在问答中发现漏洞,争取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学生的回答太离谱了,教师应改变提问的方法或改变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思考问题。这样,学生不仅乐于参与教学活动,肯动脑,而且容易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另外,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关注生成。我们在设计提问时,不仅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如果预设是课堂成功的前提,那么动态的生成就是课堂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心中有案,行中无案”,随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抓住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巧妙地处理学生因质疑产生的生成,或是因错误产生的生成,或是因意外产生的生成。例如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x2+2(k-1)x+1=0有实數根,求k的取值范围。对于此题,学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方程有实数根,所以b2-4ac≥0,从而得k≤12。如果此时教师直接评价学生忽略了k≠0这个条件,很显然缺少鼓励与启发,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你已经得到了答案的一半,思路也很清楚,再想想,当k≤12时,能否k=0,为什么?这一评价内容的改变,不仅鼓励了学生,而且为学生指出了不足之处,暗示了思考的方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最后,教师要学会等待与倾听,并及时巧妙地给予评价。许多老师因为赶进度,已经习惯了提问之后几秒钟就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但学生的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难道这些问题真的很难解答吗?我想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在短暂的时间内学生思考不充分,精神紧张等,都容易造成不能回答问题或是回答错误,教师再花更多的时间提示学生或纠正错误,就得不偿失了,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的学习是不深刻的。因此,教师要学会等待与倾听,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点评提问时,也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对于学生正确的、创造性的回答,要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于错误的回答,不能把学生全盘否定,可以针对学生回答中合理的地方进行鼓励和追问,引导学生去寻求正确的答案,增强有意注意。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程背景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教师应勤反思,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思维的火花,“问”出学生的创造。

作者简介:

张蓓蓓,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提问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