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耕地选入基本农田分析

2018-01-31 00:53杨成乐张永福雷亚君张敏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基本农田分值耕地

杨成乐,张永福,雷亚君,张敏惠

(1.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2.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而耕地不断缩减,耕地资源现面临严峻挑战[1]。合理保护和利用农用地、节约建设用地、统筹协调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建设刻不容缓,其中协调好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3],指一定时期内预测建设用地以及国民经济、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在土地利用规划内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维护社会稳定[4]。因此,合理划定基本农田对保护耕地生产力,稳定生产农产品,对协调好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工作过程中各县市在完成国家下达基本农田指标时,重数量不重质量,划定偏主观,布局随意,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目前,已有许多研究为科学划定基本农田及合理布局提供依据,如基于农用地成果的基本农田划定[5-6],耕地质量的基本农田划定[7-8],农业生态风险基本农田评价[9],基本农田连片分析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10]。本文从耕地自然质量、区位经济条件和空间形态三个方面对拜城县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并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研究区进行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为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为丰富耕地质量评价与基本农田划定提供新思路,更新土地整治新内容。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拜城县有丰富的天然气、石油、煤炭资源,是南疆的主要产煤基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却勒塔格山北缘山间盆地,渭干河干流上游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7.6℃,年平均降水171.13 mm,位于东经80°37′39″~83°02′25″,北纬41°24′08″~42°38′52″之间。辖区总面积15 890.98 km2,2009年总人口22.9万人,辖1个县城镇(拜城镇),3个建制镇(铁热克镇、赛里木镇、察尔齐镇),10个乡(黑英山乡、克孜尔乡、托克逊乡、亚吐尔乡、康其乡、布隆乡、米吉克乡、温巴什乡、大桥乡、老虎台乡),2个国营农牧场(大宛其农场、国营羊场),152个村(含连队),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有多条水系如:木扎提河、喀普斯浪河、喀拉苏河等。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包括拜城县30 m分辨率DEM数据(http://www.gscloud.cn/),从中获得耕地的坡度和高程数据;2014年拜城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2014年拜城县统计年鉴及社会经济资料、地质灾害分布图;拜城县农用地分等成果矢量数据,从中获得耕地的自然分等、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pH值、有效土层厚度等数据;农村居民点、水源、公路、农村道路、耕地、工商业用地及城镇中心等来源于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在ArcGIS支持下,建立统一的空间投影系统,并栅格化为20 m×20 m。

2 耕地质量适宜性评价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耕地选入基本农田应为自然区位条件好,生态条件好,设施配套、抗灾能力强,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耕地。为了客观科学的反映耕地质量的实际水平,将优质耕地入选基本农田,在选取指标时,遵循综合性、主导性、因地制宜性以及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性等基本原则。基于此,针对研究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等特点,在保证基本农田数量的前提下提升基本农田质量,综合考虑耕地自然质量、区位条件和空间形态并建立耕地质量适宜性评价体系。

2.1.1 耕地自然质量评价 耕地自然质量为耕地自然条件的综合判定,决定了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依据《农用地定级规程》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选择地形坡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pH值、排水条件等指标反映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其中土壤的理化性质为耕地质量的自然基础,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水利设施条件、盐渍化程度等指标可以反映土壤的理化性质[11-15],坡度、地质灾害等指标反映耕地自然基础条件[16-17],各指标定义如下:

(1) 坡度。不同坡度级别影响土壤侵蚀、水土流失、耕作方式等,是决定耕地自然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5°不宜划定为基本农田,拜城县的坡度如图1(a)所示,可以看出,拜城县坡度范围值在0°~86.83°,坡度呈西北高东南低趋势,基本农田应从南部地势平坦的优质耕地中选取。

(2)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肥力,应选择土壤肥力较高的耕地划定为基本农田,拜城县有机质含量如图1(b)所示,可以看出,依据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分成五个等级分别为小于1%、1%~2%、2%~3%、3%~4%、大于4%,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有机质含量高的耕地,土壤肥力较高,优先入选基本农田。

(3) 土壤质地。依据矿物颗粒直径的大小将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粘壤、粘土,土壤质地影响着土壤肥力、通气性、保水状况等。拜城县土壤质地如图1(c)所示,可以看出拜城县土壤质地分为砾质土、砂土、粘土、壤土,其中土壤肥力大小为砾质土>砂土>粘土>壤土。

(4) 有效土层厚度。指生长植物的实际土层厚度,是衡量土壤肥力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标准。拜城县有效土层厚度如图1(d)所示,可以看出,拜城县耕地有效土层厚度分为三类,分别为60~100 cm、100~150 cm、大于150 cm,其中有效土层厚度大于150 cm为一级,有效土层厚度在100~150 cm为二级,有效土层厚度在60~100 cm为三级。

(5) 土壤pH值。也指土壤酸碱度包括酸性强度和酸度数量,土壤酸碱度对土壤肥力及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采取措施调节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对养分的有效性影响很大,若土壤的酸碱度不平衡通过农业改良法、化学改良使得耕地改良为优质土壤。

(6) 水利基础设施。排水条件和灌溉条件反映水利设施的完善程度,拜城县水利基础设施状况如图1(e)所示,可以看出,拜城县水利设施条件分为一般满足和基本满足,将水利设施基本满足的耕地优先选入基本农田。

(7) 盐渍化程度。指易溶性盐在土壤表层积累的过程,盐渍土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盐渍化严重的耕地不宜选入基本农田。

(8)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指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敏感区的耕地不宜选入基本农田。

2.1.2 区位条件评价 区位条件评价反映到达耕地资源的便利程度,应选区位条件优越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耕作环境及道路的通达度对村民土地利用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选入城镇中心可达性(耕地到城镇中心距离)和耕作的便利度(耕地到农村居民点及主干道的距离),城镇中心可达性以及耕作的便利程度反映耕地社会条件的适宜度,到达城镇中心及耕作花费时间越短,区位条件越优越[18-19]。利用ArcGIS中near分析工具得到耕地到城镇中心、居民点和主干道的距离,并依据农业区位理论,即随着耕作半径的增加评价指标降低。依据《拜城县农用地分等成果技术报告》城镇中心可达性采用指数衰减法赋值如式(1),耕作便利度采用直线衰减法赋值如式(2)[20]。

(1)

fb=Mb(1-r)

(2)

式(1)中,fa为城镇中心可达性分值;Ma为规模指数;r为耕地到城镇中心距离。式(2)中,fb为耕作便利度;Mb为规模指数;r为耕地到农村居民点及主干道的距离。

2.1.3 空间形态评价 耕地空间形态反映耕地产能、生态功能、农用地价值及生态景观的稳定性。本文选取田块规整度和耕地连片度来评价耕地的空间形态。田块的规整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的高效性,可用景观生态学中分维数(FAFRAC)表达。利用Fragstas3.3景观分析软件可以得到分维数,分维数理论范围在1~2之间,景观指数越小表示农田形状越规则。耕地连片度指耕地地块在空间相邻程度,连片度越高[21]利于农业产业化,并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及农用地价值。耕地集中连片性越高越利于耕地的规模化管理与利用[22-23]。依据“优质集中”理论及《拜城县农用地分等成果技术报告》划定连片区,利用ArcGIS将连片面积进行分级[24],具体计算如下:

(3)

式中,q为连片度;s为耕地地块面积(hm2)。

2.2 评价指标量化

本文将指标属性分值采用[0,100]闭合区间赋值到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分值中,分值的高低表示各指标对耕地质量影响的程度。依据《《农用地定级规程》、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各指标归一化处理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25-26]。首先,按照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依据判断矩阵选取指标权重,其中自然质量指标权重参考拜城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区位条件和空间形态指标权重参考专家打分法;其次,采用Kendall W系数对专家打分权重进行相关分析,检验结果的一致性;第三,若未通过一致性检验,将首轮评分结果与相关分析反馈参评专家,直至通过一致性检验;第四,将最终的权重评分结果录入yaahp软件,计算各判断矩阵随机一致性小于0.1且层次总排序检验结果CI=0、CR=0,满足一致性;最后用和积法计算评价指标层对准则层组合权重具体权重[27-28]如表1。

2.3 综合评价

依据加权指数法[29-30],作为划定基本农田评价模型,对每个耕地斑块适宜性进行综合分值计算,得到耕地综合适宜性等级,最后依据综合适宜度值高低划定基本农田。评价模型如下:

(4)

式中,W为耕地质量综合适宜性评价分值;Xi为每个栅格单元第i项指标的标准化值;w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n为指标数。

图1耕地自然质量评价各指标量化结果

Fig.1 Cultivated land natural quality evaluation of each index quantitative results

3 结果与分析

3.1 耕地质量评价结果

依据评价指标结果可以得到,拜城县自然质量评价分值在[55,90]之间(图2),得分在80分以上的耕地为优质土地,一般为地势平坦,土壤质地为粘土或壤土,水利设施基本满足,盐渍化程度较轻,不宜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察尔齐镇、温巴什乡和亚吐尔乡,其中察尔齐镇、温巴什乡和亚吐尔乡位于地势平坦区,耕地自然条件好,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得分在60分以下的耕地一般自然条件较差,不宜划入基本耕地农田,主要分布在老虎台、黑英山和克孜尔乡,其中老虎台乡和黑英山乡位于山区,坡度较高,水利基础设施较差,评价结果与实际自然条件相符。

区位条件评价分值在[50,100]之间(图2),得到80分以上的耕地一般耕作便利,距离农村居民点和城镇中心相对较近,主要分布在拜城镇、布隆乡和大桥乡,其中拜城镇为县城中心,布隆乡和大桥乡与拜城镇比邻,交通便利,道路通达度高,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得分在60分以下的耕地区位条件较差,主要分布在黑英山和老虎台乡,其中黑英山与老虎台乡位于山区,交通不便利,交通方式简单且道路通达度低,农户耕作距离较远,社会经济条件较差,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表1 拜城县耕地质量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

空间形态评价分值在[40,100]之间(图2),利用Fragstas3.3景观分析软件得到拜城县耕地分维数(FAFRAC)为1.3414,分维数<1.5指数较低,表明田块形状规则,拜城县空间形态评价分值大部分在40左右,空间连片性较差,耕地集中分布利于耕地规模化管理与利用,连片度高的耕地选入基本农田为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提供依据。由于县域内空间形态综合分值较低,今后应整治基本农田连片程度,使农业产业化发展。

通过综合评价模型(式2),得到拜城县耕地综合评价分值在[45.1,94.01]之间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拜城县的耕地综合质量较好,分值在85分以上的耕地自然质量高、区位条件优越,耕地斑块形状规整且连片分布,主要分布在察尔齐镇、温巴什乡、赛里木镇、亚吐尔乡,其中察尔齐镇、温巴什乡、赛里木镇、亚吐尔乡土地利用类型多以经济效益较高的水田与水浇地为主,靠近县城中心,且耕地集中分布,利于耕地规模化管理。分值在60分以下的耕地自然质量较差、区位条件较差,连片度较差,主要分布在黑英山乡与老虎台乡,其中黑英山乡和老虎台乡受地貌影响,耕地与村庄分布零散,耕作自然条件较差,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为主。

3.2 基于综合评价结果划定基本农田

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结果综合分值位于45.1~94.09分之间,依据综合分值采用自然断点法实现耕地质量标准化分级,结合基本农田划定目标将耕地综合质量评价分为三类,分别为不宜调入、适宜调入、优先调入(图3),其中优先调入型为优先选入基本农田的耕地,综合分值在[94.09,80]之间,地块数有4566块,占全县耕地总面积比为42.52%,是基本农田理想建设区,资金与资源优先投放区;适宜调入型为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较好,整治后可入选基本农田的耕地,综合分值在[80,60]之间,地块数为5144块,占全县耕地总面积比为11.06%,是重点建设区,今后集中整治,重点推进连片建设;不宜调入型为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较差,整治花费代价高且难以利用的耕地,综合分值在[60,45.01]之间,地块数为4308块,占全县耕地总面积比为46.42%,为暂不整治区(表2)。优先调入型和适宜调入型耕地都可选入基本农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比为53.58%,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势平坦地区,乡与乡比邻,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如察尔齐镇、温巴什乡和亚吐尔乡。不宜调入型耕地不宜选入基本农田,耕地空间上零星分布,主要位于北部山区,受地貌因素、脆弱的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改造为高产稳产的耕地成本较大,如黑英山和老虎台乡。

图2 拜城县耕地质量综合评价量化结果

图3拜城县基本农田划定类型划分

Fig.3 Basic cultivated land demarcated classification in Baicheng county

表2 拜城县基本农田类型划分结果

(1) 优先调入耕地,优先划定为基本农田,该区域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和有效土层厚度较高;土壤质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好且耕作便利;土壤盐渍化程度较轻,自然灾害不宜发生;耕地斑块面积较大且连片分布,主要分布在察尔齐镇、温巴什乡和亚吐尔乡。将优先调入耕地与行政区乡、原有基本农田矢量数据相叠加得到表3,可以看出,若该乡优先调入耕地面积大于原有基本农田面积,则对该乡优先调入型耕地的剩余部分进行基本农田划入,如拜城镇优先划入基本农田耕地面积为457.2 hm2,原有基本农田面积为9.01 hm2,则将剩余448.19 hm2耕地划入为基本农田。在今后基本农田调整过程中,优先将优先调入耕地剩余部分划入为基本农田,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自然、区位条件以及集中连片分布优势,提高基本农田划定的效率及准确性,促进农业向机械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2) 适宜调入耕地,可通过土地整治工程等途径对其空间形态特征、水利基础设施加以改造后划入为基本农田,该区域自然、区位条件及空间形态较优先划入基本农田较低,较不宜调入基本农田耕地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优势,主要分布在米吉克乡、赛里木镇、黑英山乡。将重点调入耕地与行政区乡、原有基本农田矢量数据相叠加得到表3,可以看出,若该乡重点调入耕地面积>原有基本农田面积,则对该乡重点调入型耕地整治后进行基本农田划入,如拜城镇重点调入耕地面积139.08 hm2,原有基本农田面积9.29 hm2,则将剩余148.37 hm2耕地整治后划入为基本农田。今后基本农田调整过程中,适宜调入型耕地应依据限制因素及改造的难易程度,通过土地整治,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优化耕地空间布局,提高耕地的综合质量,将整治后的耕地划入为基本农田。

(3) 不宜调入耕地,受限制因素如自然质量、区位条件和空间形态等的影响,综合评价结果较低,耕地空间分布零散,农业生产产量低,耕作不便利且不宜使农业向机械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土地整治工程量大且不宜改造,建议不划入基本农田,可以退耕还林还草,主要分布在黑英山乡、老虎台乡。将不宜调入耕地与行政区乡、原有基本农田矢量数据相叠加得到表3,可以看出,各乡在不宜调入耕地中的原有基本农田应进行调出。不宜调入耕地,多为旱地,农业产量低,对其进行基本农田调出,提高了基本农田质量,利于今后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如拜城镇不宜调入耕地面积433.4 hm2,则将原有原有基本农田面积162.55 hm2,全部进行调出,将这部分耕地从生产功能向生态保护功能转化。

依据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与原有基本农田作对比分析,针对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特点,提出相应的基本农田调整措施,提高耕地选入基本农田的效率,提供了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方向。

4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以拜城县耕地综合质量作为基本农田划定对象,综合考虑耕地自然质量、区位条件和空间形态并选取相应指标,利用ArcGIS建立综合适宜性评价体系。依据耕地综合评价结果将耕地划分为三类:优先调入基本农田、适宜调入基本农田、不宜调入基本农田,为基本农田划定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 通过综合评价模型,拜城县耕地综合评价分值在[45.01,94.09]之间,耕地质量较好,但耕地质量差异较大,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如北高南低、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分值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地区;分值较低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山,自然环境恶劣区。

2) 拜城县耕地质量分为三类,分别为优先调入、适宜调入、不宜调入耕地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2.52%、11.06%、46.42%,优先调入为理想建设基本农田区,适宜调入为重点建设基本农田区,不宜调入为暂不整治区。可以划定为基本农田的耕地集中分布在察尔齐镇、温巴什乡和亚吐尔乡,不适宜划定为基本农田的耕地主要分布在黑英山和老虎台乡。

表3 拜城镇各乡镇基本农田划定类型结果

3) 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与现状基本农田图斑进行对比分析,提高耕地选入基本农田效率,针对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特点,提出相应的基本农田调整措施,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供方向。

县域内划定基本农田范围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实地调查,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划定结果质量参差不齐,未达到划定基本农田真正目的。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为耕地选入基本农田提供现实依据,贯彻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充分考虑耕地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空间形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耕地质量类型划分,利用分区的优势,集中整治耕地,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耕地质量与数量并重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基本农田划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但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无法对一些因素做定量化分析如居民意愿、政策因素等,本文没有考虑到政策因素对基本农田划定的影响,如土地利用规划发展方向对基本农田划定的影响。将政策、规划因素考虑到耕地评价指标体系中是下一步研究的关键和重点。

[1] 张 锐,郑华伟,刘友兆.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物元分析评价[J].生态学报,2013,33(16):509-510.

[2] Weimin C, Huayue Y, Ying S. Research of the basic farmland delimitation based on fuzzy decision making model[J]. Advances i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2010,17(1):198-203.

[3] 王盼盼,宋 戈,王 越.农用地分等及土地开发整理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1):258-264.

[4] 陈百明.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5):1-4.

[5] 周 明,王占岐.基于耕地质量和空间聚类的县域基本农田划定——以湖北省团风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5):316-321.

[6] 孙祥龙,涂建军,黄九松,等.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农用地分等成果划定基本农田——以重庆市秀山县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8):130-135.

[7] 任艳敏,唐秀美,刘 玉,等.考虑耕地生态质量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24):298-307.

[8] 奉 婷,张凤荣,李 灿,等.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县域基本农田空间布局[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200-210.

[9] 郭贝贝,金晓斌,杨绪红,等.基于农业自然风险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3):377-386.

[10] 杨 伟,谢德体,廖和平,等.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7):219-229.

[11] Jiang G, Zhang R, Zhang C, et al. Approach of land use zone for capital farmland protection based on spatial agglomeration pattern and boundaries modificat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5,31(23):222-229.

[12] 唐秀美,潘瑜春,刘 玉,等.基于四象限法的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与模式[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3):238-246.

[13] 丁庆龙,门明新.基于生态导向的基本农田空间配置研究——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22(3):342-348.

[14] 刘 庆,陈利根.长株潭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6):245-253.

[15] 姜广辉,张瑞娟,张翠玉,等.基于空间集聚格局和边界修正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5,(23):222-229.

[16] 涂建军,卢德彬.基于GIS与耕地质量组合评价模型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34-238.

[17] 曾吉彬,邵景安,魏朝富,等.西南山地丘陵区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多目标决策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6):263-274.

[18] 韦仕川,熊昌盛,栾乔林,等.基于耕地质量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的耕地保护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8):249-256.

[19] 谢保鹏,朱道林,陈英,等.基于区位条件分析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219-227.

[20] Zhang C, Tang Y, Luo L, et al. Outlier identification and visualization for Pb concentrations in urban soil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contaminated land[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9,157(11):3083-3090.

[21] 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0):241-250.

[22] 张瑞娟,姜广辉,周丁扬,等.耕地整治质量潜力测算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4):238-244.

[23] 熊昌盛,谭 荣,岳文泽.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22):276-284.

[24] 薛 剑,韩 娟,张凤荣,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建设时序的确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5):193-203.

[25] Xiong C, Tan R, Yue W. Zoning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based on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5,31(22):276-284.

[26] 刘建生,郧文聚,赵小敏,等.基于差距度与投资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与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47-53.

[27] 宋 戈,李 丹,梁海鸥,等.松嫩高平原黑土区耕地质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异——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7):129-134.

[28] 黄玉娇,陈美球,刘志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面临困境与对策初探[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26(11):28-30.

[29] 陈红宇,朱道林,郧文聚,等.嘉兴市耕地细碎化和空间集聚格局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4):235-242.

[30] 李 灿,张凤荣,朱泰峰,等.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调控下的土地利用空间重构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6):217-224.

猜你喜欢
基本农田分值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芍梅化阴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耕地时节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