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模式的改变提高学生英语完形填空能力

2018-01-31 11:45陈明达
考试周刊 2017年61期
关键词:阅读模式高中

摘 要: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及考试成绩,这一直都是国内语言学者及一线英语教师研究探讨的热点。在自身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高中艺术类考生对于英语完形填空这一题型存在着兴趣动机低下、学习效果不佳以及考试成绩不理想等问题。为此,笔者尝试引导学生改变阅读模式,变“自下而上”为“自上而下”与“积极互动”,以提升艺术类考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改善阅读效果并提升成绩。

关键词:阅读模式;英语完形填空;高中;艺术类考生

一、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与经济外向性程度不断加深,国人对英语的重视力度也不断加大。如何改进英语教与学的效果,如何有效地提高各类学生的英语能力以及考试成绩,一直以来都是国内语言学家及一线英语教师关注、探讨与研究的热点。

在各式英语学习者当中,高考艺术类考生(一下简称艺考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由于艺术类考生自身专长的特殊性以及高考时选择报考院校专业的特殊性,与其他高中生相比,艺考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动机相对较弱,英语基础普遍较弱,英语的成绩(及要求)也普遍较低。而在众多的英语教学研究与实验中,针对提高艺考生的英语能力及考试成绩的关注却相对较少。笔者在负责某机构艺考生文化课冲刺阶段完形填空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尝试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来解决问题。

二、 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2月份进行的艺考生文补入学摸底测试成绩反映出艺考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各题型的得分都普遍偏低。在笔者负责的完形填空这一模块(满分30分),艺考生的单题平均得分只有9分左右,得分率仅有30%,略低于摸底测试全卷的得分率41%(满分150分,平均分62分)。为解决问题,笔者在教学班中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简单地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几个问题。

1. 许多艺考生对于完形填空有消极恐惧的心理。38%的艺考生认为完形填空是英语最可怕的题型(选择听力、阅读、语法改错和书面表达的分别占10%、32%、8%和12%。)个别学生在与笔者交流时表示,完形填空分值太大,一些投机取巧的技巧策略用不上。

2. 艺考生在完形填空这一题型模块的得分率较低。68%的学生自我评估的得分率在20%到40%之间(自我评价得分率在20%以下、40%-60%、60%-80%以及80%以上的分别占8%、14%、10%和0%),与该班入学摸底测试所得的数据较匹配。

3. 在进行完形填空的过程中,大部分艺考生采取了一边读一边做(占52%)或者凭感觉随意选择(占38%)的方式,而只有4%的学生选择了先通读全文再进行选择。在问卷时,他们表示这种感觉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所以他们对选择也没有任何信心。甚至有一些学生表示只选择他们看不懂的单词。

4. 就完成完形填空过程中的障碍而言,70%的艺考生选择了看不懂文章(36%)或是看不懂选项(34%)。消极情感(24%)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5. 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些一线教师对于学生完形填空缺乏有效的指导与评价。超过90%的艺考生表示老师很少甚至从来没有指导过如何进行完形填空;60%的艺考生表示老师不讲评或是不处理完形填空的答案;部分艺考生反映,即便老师讲评完形填空的答案,也多为逐一翻译并解释文章和选项。

为解决相应问题,笔者结合二语习得及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重新构建了针对艺考生完形填空的教学,并在接受问卷调查的班级中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验。

三、 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

完形填空这一题型要求学生阅读一篇英语文章,并根据上下文及选项的提示补全二十个空白处。因此,完形填空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阅读理解+词汇辨析”的过程。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效果势必同时提升学生的完形填空能力。

在对阅读教学所进行的众多研究中,三種阅读模式经常被提及,即“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以及“交互模式”。

“自下而上模式”阅读也被称为“文本驱动模式”阅读或是“由外到内”阅读。(见 McCormich 1988)在这种模式中,读者用一种较为原始且被动机械的方式逐字逐句地解码或解读文章,从而完成阅读理解。Philip Gough (1972: 354) 提出,这种阅读模式在初学者及学习有困难的学习者当中较为流行。显然,许多艺考生在进行阅读理解或完形填空时,采用的是这种被动机械的“自下而上”模式。

“自上而下模式”阅读也被称为“读者驱动模式” (见Wildman and Kline 1978),或是“由内到外模式” (Smith 1982:193)。在这种模式下,读者并不是被动机械地逐字逐句解读单词、句子乃至文本,而是积极地作出各种假设和预测,然后在阅读过程中证实或放弃原先的假设。(Smith 1978: 78) “自上而下模式”在程度较高或情感积极的语言学习者中较为流行。

“交互模式”阅读的倡导者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既会积极地借助自身的思维和原有背景知识,也会依据文本所提供的文字信息。(参看黄远振 2003: 137) Goodman (1981:447) 提出,阅读是读者借助自身原有的信息与文本积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同等重要。

与阅读理论密切相关的一个理论就是“图式”理论。Vivian Cook (2000:71)将“图式” 定义为解读文本所依仗的背景知识。“图式”知识包括了语言、话题、形式、文化等内容。激活并丰富阅读者的图式知识有助于阅读者积极主动地与文本互动并最终解读文本。

在问起如何完成完形填空时,不少艺考生选择了“一边读一边选”与“凭感觉”。但笔者发现他们所谓的“一边读一边选”及“凭感觉”并非积极主动地作出预测和假设,然后通过阅读来确证,也非借助自身经验知识与文本积极互动,而是逐字逐句阅读文章或是逐一看着完形填空的四个选项,凭直觉挑一个“顺眼的答案”或是“看不懂的答案”。这种被动消极且低效的阅读模式与学生对于完形填空乃至英语学习的消极态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消极阅读,就越无法阅读。endprint

面对“消极情感—被动阅读—低得分率—消极情感”这一恶性循环,笔者尝试在被动阅读这一环节作出改变:通过改进教学,丰富艺考生的图式与背景知识,引导学生采用“自上而下模式”与“交互模式”积极主动地阅读篇章,先作出猜测而后进行验证选择,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策略,提高学生的题型得分率,并同时改善学生的情感态度,最终将其转变为良性循环。该教学模式可概括为“预测——验证——再预测——再验证——评价”,具体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

1. 精选趣味性与可读性较强的完形篇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 结合关键词,引导学生猜测文章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并激活学生的图式知识和背景知识,更引导学生积极预测文章内容,为接下来的“自上而下”及“交互式”阅读做准备;

3. 呈现完形填空的语篇,但不提供选项,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大意,验证预先的猜测,以此训练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与技巧;

4. 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再次预测,并尽可能填上适当的英语或是汉语,以此进一步训练并提升学生“自上而下”及“交互式”阅读的能力;

5. 引导学生结合选项再次验证前面所填写的中英文单词。

四、 教学实施、二次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

依照“预测——验证——再预测——再验证——评价”的教学设计思路,笔者在艺考生班级进行了为期三个月(前后共计20课时)的专项教学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师引导阶段,第二阶段为学生独立完成阶段。

在第一阶段,首先,笔者从历年高考试卷中挑选出如“斯坦福大学的由来”、“父亲给我上的一课”、“电视购物”等时代性、趣味性、励志性及可读性较强的完形填空真题。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部分艺考生对文章内容比较感兴趣,期待值与配合度都比较高。

接着,笔者为学生提供若干关键词,引导学生自编故事或是自圆其说。在此环节,艺考生表现出令人意外的思维活跃,自编故事中不乏精彩情节,一些预测已经十分接近原文大意,甚至还有精妙的剧情反转。这与艺术类考生的专业特点及性格特点较为吻合。

在结合语篇验证大意环节,原先预测接近文章大意的部分学生表现出成就感,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结合语篇对先前预测进行了修正。

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再次预测,并大胆用中英文补充缺失的信息(初期要求学生争取填出五处,并逐渐提高要求)。相当一部分同学可以达到要求,一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补出多达十处,部分空白处甚至可以直接补出英语单词。

随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选项内容再次验证自己的预测,整个选择过程较为流畅。

最后,考虑到艺考生英语基础较弱,词汇量也略显不足,笔者引导学生借助字典等辅助工具,对自己的选择进行修改,并核对正确答案。

到了第二阶段,不少学生已经逐步养成做题习惯,即在进行选择之前先通读全文,进行预测,标出若干处缺失信息,再结合选项进行校对。笔者也将原问卷的前四题进行了二次调查。

与第一次问卷调查对比可以发现:

1. 艺考生对于完形填空这一题型的消极负面情绪有所下降。将完形填空视为最害怕题型的学生比例从38%下降到18%。

2. 艺考生在完形填空这一题型的得分率有所上升。0到20%以及20%到40%这两个分数段的学生比例从76%下降到40%;而40%及以上得分率的学生比例则从24%上升到60%。与此数据吻合的是在最后一次历年真题的模拟测试中,学生完形填空的平均分接近14分,与第一次摸底测试相比,提高了5分。

3. 艺考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策略有所改进。超过一半的学生养成了先看全文大意后进行选择的阅读和答题习惯。

4. 艺考生在完形填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逐步明确。原先不愿阅读和读不懂文章的学生比例从60%下降到32%;完形填空的困难明显集中在词汇上(占66%)。

五、 总结与反思

在我国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情感消极、方法不当、指导缺失与得分率低往往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双方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问卷调查表明,高中艺考生英语完形填空的教与学也没有避开这个循环:学生不愿面对,态度消极,阅读模式被动机械,成绩不理想,并进一步影响了情感。

为解决问题,笔者试图改变此循环中的某一环节,引导学生将阅读从“自下而上”模式转变为“自上而下”模式及“交互”模式,通过“预测—验证—再预测—再验证—评价”的顺序,鼓励学生借助自身背景图式知识和关键词,发挥思维和想象能力,“自上而下”地主动预测文本大意和缺失信息,并在与全文和选项的互动过程中,验证自身预测并补全缺失信息,最终完成完形填空。

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验、调查统计及试卷分析表明,这种阅读和答题模式的改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艺考生的学习态度,提升他们的阅读和答题效果,提高他们的得分率,并进而进一步改善他们的情感态度。

必须指出,笔者的这次教学实验在时间跨度和参与人数上还略显不足;问卷调查的内容稍显简单,选项的目的性也较为明显;也无法证明该教学实验与艺考生学习效果的改善与成绩提高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必然联系;一些学生也表示,新的答题模式耗时较多。但笔者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英语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能够从本次教学实验的调查统计数据以及教学实验的模式中获取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使得英语教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更多层面的学习者。

就本文中的所有内容和数据,笔者承担全部责任。

参考文献:

[1]McCormick,Thomas W. 1988.Theories of Reading in Dialogue: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Lanham,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Gough,Philip B. 1972. One second of reading. in Language by ear and by eye,ed. By Kavanagh,James F. and Ignatius G. Mattingly,331-358. Boston: MIT Press.

[2]Wildman,Daniel M. and Martin Kling. 1978. Semantic,syntactic,and spatial anticipation in reading.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4.2. 128-164.

[3]Smith,Frank. 1982. Understanding Reading. 3rd ed. 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4]Smith,Frank. 1978. Reading without nonsense.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5]黃远振. 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64.

[6]Goodman,K.S. 1981. Letter to the editor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6.3. 477-478.

[7]Cook,Vivian,2000,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71-75.

作者简介:陈明达,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模式高中
信息技术革命对传播学实践应用的影响
中英文绘本亲子阅读模式研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高校图书馆创建大学生跨学科阅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