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8-01-31 11:51刘霞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观念新课改德育

刘霞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程度的深化,现实教学中的德育工作与德育理念越发不相适应。新课改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接受文化知识的渠道也日益多元化,德育教育意识正在觉醒,传统封闭半封闭式的教育制度受到质疑和动摇。面对新课改带来的变化,学校教育该如何实施德育教育,是当前包括今后教师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德育教育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提出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将德育工作作为教学的重点任务,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观念,将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观念相结合,寓德于教,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当前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缺陷,这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转型所带来的客观问题,本文简单介绍了德育教育的概念,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德育教育的概念

我国对德育教育的感念存在分歧,《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把德育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檀传宝是这样定义的:“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深度解读这种定义就会发现,它包括两层含义:德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到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强调道德教育是德育的根本;德育的过程是教育者的影响和学生的自我建构的双向活动,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强调和执行,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接受是重点。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

小学阶段开设的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阶段的课程是《思想品德》,高中阶段的是政治课。基本理念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三、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1.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

长久以来,我国现代教育都存在着这样的缺陷,从小学起就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以适应应试教育的发展。教师不认真对待思想品德课,缺乏对德育教育的全面认识,只是口头上说明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向学生传输德育观念,自身却没有身体力行教德育教学付诸于教学实践,且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大量挪用本来属于德育教育的课堂时间,给学生一种德育教育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的潜意识。教师没有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利于学生从小建立德育是教育的根本的思想观念,被灌输学习主要课程是重中之重的观念,以至于出现思想偏离,成为学习的机器,德育教育观念的缺失也就使得德育的工作开展难度增大。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存在思想上的矛盾以及思想和行为不相符合的现象,需要努力引导和改进。

2.德育内容缺乏,脱离生活实际

不论是小学阶段,还是初高中阶段,我国的德育教育都只是建立了一个大的框架,缺乏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具体内容,目标制定主体也单一,缺乏教育者、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其原有内容与快速发展的现实经济也已经越来越不能相符合。而缺乏了教师、学生参与的目标制定,德育教育内容相对滞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就不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阻碍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由于德育和生活社会缺乏建立广泛的联系,故德育内容陈旧、单薄,不足以揭示当前社会复杂的现象。脱离了生活实际需要的德育发展会像失去了源头的水流一样,没有生命力,从而陷入教育的“怪圈”。

3.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

中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过于宏大,缺乏具体的实现目标,只是空洞地将中国传统道德传授给学生,如“大公无私”“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道德宣传,没有要求学生在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讲究奉献,没有教会学生具体怎么做才是“大公无私”。由于目标过于宏大,学生潜意识里就会产生一种思想,即这些都是伟人才有的高尚道德,跟平凡的自己没有关系,这就造成了学生基本道德的缺失,德育教育工作反而南辕北辙了。

4.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不强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未能得到家庭的及时支持,也没有完全切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没有统一步调,做不到协调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而这一现象就是学校与家庭、社会缺乏联系造成的,家长没有了解学校的教育进程,只用自己的想法去教孩子,这往往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障碍。而社会上利益的多元化弱化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学校的教育却没有反映这些内容,基本上展示的都是积极的方面,有意回避社会的不良现象,这不利于学生面向社会,面对实际。

四、对策分析

1.教师真正重视德育教育的开展

教师必须转变口头重视德育工作的作风,将德育教育工作从意识层面贯彻到实际行动当中。扭转教师应试教育的观念,建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充分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评价学生不是只从学习成绩一个方面出发,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多方面考察研究,得出多个衡量标准,将德才兼备的思想理念作为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师的教学指南。

2.充实德育内容,加强德育教育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师充分挖掘教学实际中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学习中的具体德育现象等,教师注重学生在各个阶段的情感态度的变发展,积极构建平等的、民主的交流平台,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教师运用各种媒体与传播工具,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文娱活动、知识竞赛活动等,建设学校校风校纪,加强德育观念的渗透,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德育的熏陶,无处不在的德育教育活动充实了德育内容,又密切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使得德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随处可见的现象。

3.建立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

教师摈弃原先德育教育中建立过于宏大的德育目标的方式,分级分阶段确立德育目标。这一过程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而是在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社区等多方面的参与下,综合各方面的合理建议,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经过反复探讨论证和修订,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体系。

4.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聯系

该如何做才能使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呢?这需要运用互联网将学校、家庭、社会三紧密连结才能实现。家庭教育方式要紧跟学校德育教育的进程,重视对孩子家庭美德的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创建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学校要注重引入学术界崭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和教育教育模式,使得学校的德育教育与时俱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主动与家庭构建德育目标提高家长的德育意识,同时学校教育紧跟时代发展,三方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德育教育铺设厚实的外部环境,使学生处于浓厚的德育环境中,利于学生自然而然形成重视德育建设的观念。

五、结语

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尤其是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帮助中小学形成整体的德育教育认知和系统的德育教育体系,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影.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西南大学,2009.

[2]杨立公.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张海珍,汴逢祥.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新发展[J].学周刊,2015,(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观念新课改德育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钓鱼的观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