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生态学视角下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

2018-02-01 14:38左广明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民族语言语言文字少数民族

左广明

(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引 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少数民族语言诞生和发展于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当前,受经济社会和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有些少数民族语言甚至已经消亡。语言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它研究文化和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语言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一、语言生态学的主要观点

美国学者豪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语言生态学的理论学说,并且取得一些有关语言保护的研究成果。语言生态是指某种语言与其自身所处在的地理、文化、社会及种族等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生存发展状况,这非常像自然界某种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生态状况。语言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语言,其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语言和环境的关系。这门学科是在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旨在研究各种语言生态环境对语言的影响以及语言反过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简单地说,语言生态学所研究的内容就是语言和周围语言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根据语言生态学的观点,对语言影响最重要的生态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语言使用者、语言文化使用环境、时代的发展、语言文字的研究活动等因素。一般而言,对于语言保护与传承来说,当语言使用者有保护与传承语言的意识,有较好的语言使用环境,语言在时代发展中有较大的影响力以及语言的相关研究活动较为深入和广泛时,可以有效地保护与传承语言。反之,这些因素将对语言的保护与传承造成负面的影响。可以说,语言生态学的相关研究理论和办法,能够很好地针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解决。

二、语言生态学视角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现状

在中国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只有回族和满族是通用汉语的,其他的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语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当前有一百二十多种民族语言,但是在这些语言中有二十多种语言的使用人数不到一千人。例如,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畲族,现在只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人口在使用畲语,像仡佬族、塔塔尔族等这些人口较少的民族也存在着与畲族差不多的情况。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贵州省还有人在使用羿语,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使用了,仅仅只有少数年龄大的老人还会说羿语。

少数民族语言所面临的消亡危机,不仅仅是自身语言发展规律在发挥作用,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资源被开发出来发展经济,使得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甚至遭到了严重的毁坏。与此同时,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活动也日益增多,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在不断地碰撞、交融,少数民族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提高社会活动的效益,就主动放弃了母语的使用。上述这些内外部因素都导致了少数民族语言正处于衰退和消亡的局面。

(二)语言生态学视角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存在问题分析

语言生态学是研究文化和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科学。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语言主要受到来自语言使用者、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时代的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与这些因素相互之间进行作用。因此,以下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目前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族群众保护和发展本民族语言的意识不强

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群众是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者,他们对于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语言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同时少数民族语言也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承担着交际沟通的作用。然而,从语言使用者来看,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群众使用本民族母语的机会正日益减少,且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往往缺乏本民族语言保护和发展的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民族之间交流日益增多,出现了很多杂居散居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之间交流都很少使用自己的母语,大部分都在使用汉语进行沟通,这就使得少数民族使用自己母语的机会大大减少,少数民族语言的交际功能没有得到发挥。这种状况使得部分少数民族群众觉得自己民族的母语价值和重要性下降。由于缺乏保护与发展本民族语言的意识,在对下一代的教育过程中,他们往往全部使用汉语来进行教育,不再对本民族母语进行传承。这种情况直接导致许多少数民族语言传统的传承渠道被破坏。

2.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环境的破坏

根据语言生态学的观点,民族语言的发展会形成相应的语言文化的生态环境。语言文化生态环境会直接影响语言的使用与传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正在不断被破坏。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但受此影响,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生活正在从各个方面逐步地被同化。为了交流沟通更加顺畅,少数民族群众都在不断地加强对汉语的学习和使用,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青少年学习汉语的愿望更加强烈,他们希望离开本民族的居住地,向往现代化的生活,他们这种追求现代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使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被破坏,这给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带来困难。因此,怎样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同时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生态环境,使得经济和少数民族语言共同发展是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工作者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3.信息化时代使影响较小的少数民族语言容易被取代

根据语言生态学的观点,时代的发展对于语言的使用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从时代发展来看,目前全球已经进入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网络、电视、电话等媒体越来越发达,这就使得一些影响较小的语言因为不能够适应当前人们交际和信息传播的需求而逐渐丢失了其作为语言的交际作用,最后被影响较大的语言所取代。从当前各大媒体及人们使用的交际语言范围上看,英语在全世界占据着绝对的主体地位,全球大约有十五亿人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全世界的互联网上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网页使用的语言文字是英语,英文影片、英文歌曲、英文读物遍布世界各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由于影响范围和使用人群都较小,在互联网时代难以发挥其交流沟通的作用,导致逐步被汉语、英语等影响较大的语言取代。

4.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工作不足

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活动会影响语言保护的深度与广度。然而,目前中国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保护力度还不够,研究和保护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和保护工作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机构不多。第二,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专家、学者不多,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成果、专著也不多。第三,地方政府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参与度较低,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不多。正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少数民族语言并没有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也无法对其做出有效的保护。

三、语言生态学视角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一)增强少数民族群众保护和发展本民族语言的意识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目前少数民族群众保护与发展本民族语言的意识不足。因此,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根据语言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必须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母语使用的频率,增强他们保护与发展本民族语言的意识。党和国家对于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十分尊重的,各个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这在《宪法》中是有明确规定的。在《刑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里,也明确规定了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因此,少数民族人民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能够行使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不断增强保护和发展本民族语言的意识,积极为本民族语言在当前形势下的保护和发展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少数民族群众要加强对本民族语言的传承,鼓励青少年主动学习与使用本民族的母语,把本民族语言的发展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发展联系起来,做好本民族语言的传承工作。同时,政府也要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在少数民族中多培养本民族语言文字专业研究人才,逐步打造出一支以本民族研究人员为主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人员队伍,从而促使少数民族所有人员逐步建立起自觉使用、保护和发展本民族语言的意识,逐步建立起传承和保护本民族语言的氛围,使少数民族珍视和认同本民族语言,从而促进少数民族语言的更好发展。

(二)营造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环境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生活正在不断改变,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生态正在不断被破坏。鉴于此,一方面要持续推进文化生态圈的建设和保护。比如,采取文化生态村建设等形式,充分还原少数民族传统的社会生活,为民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渠道。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新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生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少数民族语言会迎来新的生存环境。许多国内外的学者对少数民族语言充满了兴趣,他们通过网络形成联系,并以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为主题形成各种讨论组和圈子。这种新兴的文化生态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传播与推广提供了平台。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技术与工具

从语言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信息化时代虽然给影响较小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发展带来压力,但同时也给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条件。这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时代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与工具。例如,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利用数据库技术来构建少数民族语言音频资料数据库,使其能够永久地保存下去。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者可以把少数民族语言有关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语言知识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料用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方式储存到数据库中去,实现语言文字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为少数民族后代留下宝贵的语言资料,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和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者还要根据语言材料规模的大小以及语言材料本身的散落性、不同来源性等语言方面的特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分类、整理、组织、规整语言材料。此外,各种新媒体工具也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播提供了可能。

(四)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力度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力度依然不够。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特征,承载着一个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内涵,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力度,可以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投入,通过建立更多的专业研究机构来促进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通过政策、法规等措施,来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来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其次,鼓励学者从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开展对民族语言的系统化研究,加强这方面研究的成果转化。最后,少数民族地方政府应积极参与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工作,为学者们调研、收集相关研究材料提供便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语言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语言生态学为我们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语言生态学的观点,我们今后要增强少数民族群众保护和发展本民族语言的意识,营造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环境,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技术与工具来保存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并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普忠良.从全球的濒危语言现象看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利用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1,(04):127-134.

[2]肖建飞,刘海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04):140-145.

[3]周庆生.语言保护论纲[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126-131.

[4]吴坤湖.文化的传承与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保护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10):198-201.

[5]蒋茜.浅谈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生态保护对策[J].大众文艺,2016,(20):29-30.

[6]苏慧慧.广西少数民族语言生态及其对文化软实力的意义[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34-36.

[7]赵俊海.模因学理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启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1):45-48.

[8]文静.再论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存、保护和发展[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05):31-35.

[9]哈正利,杨佳琦.国外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经验及其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12,(02):189-193.

[10]惠红军,金潇骁.贵州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贵州民族研究,2008,(05):126-130.

[11]高红娜.论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5,(10):198-201.

[12]曲丽玮,曲紫瑞.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203-205.

猜你喜欢
民族语言语言文字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浅谈如何有效地实施农牧区藏语文双语教学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