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张家界PPT发展战略研究

2018-02-01 07:28伍海琳
大理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武陵源慈利县张家界市

伍海琳,夏 杰

(长沙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长沙 410100)

一、研究背景

精准扶贫已成为新形势下的一种新型扶贫方式,旅游精准扶贫是推行精准扶贫极为重要的举措。2013年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对扶贫开发问题发表了13次讲话和15次重要批示,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必然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创新扶贫模式,实施精准扶贫。”《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并确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

张家界原名大庸,辖永定、武陵源2区和慈利、桑植2县,共4个行政区,是武陵山片区所辖区域。张家界以旅游立市,是国际知名旅游胜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成熟度较高,在张家界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二五”期间,张家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呈现双双增长的良好态势,如表1所示。

在国家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如何将精准扶贫理念应用于旅游扶贫实践,创新优化PPT发展战略,在旅游产业成熟度较高的地区,如张家界市,实现旅游扶贫“扶真贫”和“真扶贫”目标,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1-2〕。

表1 “十二五”期间张家界市旅游产业简况表

二、PPT的概念界定

PPT(PromotePoorTourism)的含义为: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目的在于实现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贫困人口受益。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与我国学术界研究的“旅游扶贫”概念相似,可以看作是旅游扶贫的一种路径〔3〕。

国外的旅游扶贫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主要围绕着旅游的经济影响展开。国外学者关注和探讨旅游与扶贫问题,综合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旅游乘数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等经济学相关理论对“旅游业发展对扶贫人口的影响、贫困人口参与旅游问题及PPT”等问题作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4-5〕。我国旅游扶贫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此阶段研究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果;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旅游扶贫模式、政府角色、旅游扶贫融资及旅游扶贫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这是我国旅游扶贫研究飞速发展阶段,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旅游扶贫过程中的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机制、不同人群(如女性)在旅游扶贫中的利益等方面〔6-7〕。

我国的旅游扶贫虽然已有一定的实践积累,但仍然存在“扶贫对象不明、贫困原因不清、扶贫资金与项目指向不准、扶贫措施针对性不强”等具体问题。在国家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的背景下,PPT战略的实施要符合地方旅游资源和产业潜力的比较优势,并非任何地区、任何贫困人口都适合开展旅游扶贫。要采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和方法,针对不同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条件、不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通过当地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扶贫目标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以实现旅游扶贫“扶真贫”和“真扶贫”的目标。其实质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精准识别,采取科学的程序,将真正的扶贫对象识别出来;二是精准帮扶,采取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因地制宜,确保帮扶效果落到实处;三是精准管理,采取合理的方式,跟踪监测扶贫工作的过程,并及时评估取得的实际效果。

三、张家界PPT发展战略基础分析

(一)旅游资源概况

张家界旅游扶贫PPT的资源基础得天独厚,拥有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9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拥有264平方千米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森林覆盖率高达69.62%;人文旅游资源独特,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桑植民歌、张家界阳戏、白族仗鼓舞等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12项入选省级名录,王家坪镇石堰坪村进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按照行政区划来看:武陵源区拥有5A级景区1处,即武陵源核心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永定区拥有5A级景区1处,即天门山景区,是国家森林公园,还有独具特色的仙山文化、佛教文化;4A级景区3处,包括以橡皮舟漂流和土家族人文景观为特色的茅岩河景区,以峡谷风光、千年古道和鬼谷文化为特色的老道湾景区,以土家族民俗风情为特色的土家风情园景区。慈利县拥有4A级景区4处,包括以玻璃桥闻名的张家界大峡谷景区、以中华福文化和温泉养生文化为特色的万福温泉景区、以仿古式半露天温泉为特色的江垭温泉度假村和以传承四百年的古“排道”为特色的娄江漂流景区。桑植县拥有4A级景区2处,包括以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特色的贺龙纪念馆及以溶洞探险为特色的九天洞景区。

(二)旅游产业发展沿革

张家界旅游业发展的历史底蕴深厚。其发展沿革大体上可以按照“一个龙头、两翼齐飞、多点开花”,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形成了“一个龙头”的格局,这个龙头即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的张家界地区行政管辖权分散,其中大庸县和桑植县受湘西州管辖,而慈利县受常德市分管,整个区域经济水平十分落后,大庸、桑植与慈利3县是国家级和湖南省重点扶贫开发县。直到1982年,国务院批复张家界建设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标志着张家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开端,为张家界开发旅游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带动居民脱贫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第二阶段:成长阶段,形成了“两翼齐飞”的格局,即武陵源区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和永定区的5A级景区——天门山。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随着地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和旅游景点吸引力的飞跃,形成了以武陵源为辐射源的核心增长点,培育出以天门山为代表的次级核心点,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摆脱了前期该区域贫穷的面貌。

行政区划调整方面,1988年大庸市获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地级市,并新设立武陵源区来统一管理索溪峪、天子山以及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地级大庸市以及武陵源区的设立,有效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1994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仍管辖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

旅游景区协同发展方面,1992年12月17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标志着张家界现代旅游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张家界国际知名度大大提高,国内外游客急剧增加。但是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了旅游景区容量超载、交通拥挤、破坏自然环境等问题。于是,积极开发新的旅游景区引导游客,实现规模协同效应,成为张家界地方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的天门山景区,就担负起了有效缓解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承载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的任务。1999年举办的“穿越天门”特技飞行表演,使得天门山在国内外的关注度空前提升。2001年天门山被评为5A级景区,正式拉开了旅游大发展的序幕。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天门山景区成为了继武陵源后张家界的又一张新名片。武陵源与天门山形成强有力的联动效应,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形成了“多点开花”的格局,即在原有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和天门山景区的基础上,新崛起了慈利县的张家界大峡谷,并发挥这些核心吸引点的辐射能力,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从2000年至今,随着永定区作为张家界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强化,以及位于慈利县的张家界大峡谷旅游异军突起,逐渐形成了“以世界遗产旅游为主要功能的武陵源区、以旅游集散为主要功能的永定区、以东部探险旅游为主要功能的慈利县”的连片发展态势。永定区作为张家界的市中心,具有良好的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条件,与武陵源区之间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强。慈利县依托自身旅游资源特色,多举措精准营销,打造出了张家界东部旅游的名片。2016年8月,世界最高、最长的玻璃桥——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面向游客开放试营业,张家界东部旅游随之兴起。

四、张家界PPT战略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张家界市旅游扶贫的基础虽然十分雄厚,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但从旅游扶贫的效果来看,该区域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将会制约该区域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1.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

张家界不同区县间旅游扶贫基础的差距不断被拉大。张家界市整体旅游资源基础和历史底蕴优势突出,旅游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但是各个具体区县之间还是存在资源条件和旅游产业发展基础的差异。从近5年(2012年至2016年)张家界市及各区县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数据变化(见表2)可以看出,张家界市所辖两区两县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而且这种分化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武陵源区和永定区占据了明显的产业优势,这5年的两项数据之和分别占张家界相应总数据的80%以上。其中,旅游收入一项的占比从2013年的85.3%攀升到2016年的88.1%。而慈利县和桑植县的旅游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何因地制宜,打造慈利县和桑植县的旅游产业特色,夯实旅游扶贫的基础,是张家界市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各级政府之间的联动机制不畅通

张家界不同区县间旅游扶贫政策的实施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地方政府是旅游扶贫活动的主要推动方,没有政府的强力推动,旅游扶贫工作很难起步和发展。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从全域旅游扶贫的高度,引导、协调、规范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确保扶贫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良好的政府联动机制,更高效地落实旅游扶贫政策,是张家界市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表2 2012年至2016年张家界市及各区县旅游产业简况表

3.贫困人口的补偿机制不完善

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的红利无法惠及每一个贫困人口。目前,旅游扶贫发展战略主要关注于“开发”,主要方式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集中资源发展重点旅游景区,获得盈利,增加地方财政增收。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补偿机制,出现区域内贫困人口由于土地被征收和参与能力不足而无法脱贫,出现了旅游扶贫目标偏离的现象。因此,完善旅游扶贫开发中贫困人口的补偿机制,是张家界市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对策与建议

1.制定旅游特色产品发展策略

以点带面,依托地区旅游资源,精准制定旅游特色产品发展策略,打造旅游产业特色,依托张家界市已经形成的旅游发展格局,着力发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大峡谷这三大旅游核心景区的辐射效应,大力发展旅游服务及相关产业,为周边扶贫对象提供就业和致富机遇,直接带动增收脱贫。此外,因地制宜,依据桑植县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特点,有针对性地打造红色旅游产品、绿色生态旅游产品和多彩民俗旅游产品。比如红色旅游产品方面,打造以“贺龙故居”和“刘家坪红军出发地”为龙头的红军革命老区文化体验地,带动革命老区扶贫对象增收致富;绿色生态旅游产品方面,深挖“特色园区+著名景区配套产业”模式,开发乡村旅游,带动农村扶贫对象增收致富;多彩民俗旅游产品方面,以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桑植民歌为龙头,打造土家族、白族民俗文化体验地,带动少数民族扶贫对象增收致富。

2.构建张家界各级政府联动机制

合作共享,构建张家界各级政府联动机制,精准实施旅游扶贫动态管理。构建各级政府之间的联动机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张家界市各区县政府之间的联动机制。及时沟通协调旅游发展规划、市场开发计划、旅游优惠政策等旅游发展重大决策。建立统一的旅游标识、咨询、救助等服务系统,打造绿色旅游通道,支持跨地区旅游线路运营并享受同城待遇,对交通、安全和重大投诉等问题及突发事件采取协调一致的合作立场。打破政府运行中的多头管理现象,建立旅游扶贫横向交流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提高旅游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从扶贫对象、扶贫资源、扶贫项目等维度完善旅游扶贫动态管理机制,重点确保桑植县、慈利县旅游扶贫项目的顺利推进。三是加强旅游扶贫目标考核。根据各区县的旅游资源特点以及开发程度,设立恰当的目标考核指标,全方位考核当地旅游扶贫措施的实施质量。

3.完善旅游扶贫补偿机制

分类引导,完善旅游扶贫补偿机制,精准惠及旅游扶贫目标对象。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一种方式,要落到实处,提高扶贫的契合度,首先必须从旅游资源条件和扶贫对象参与能力两方面对旅游扶贫目标对象进行严格的评估。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贫困人口的特点,分类引导,完善有针对性的补偿机制。对于处于永定区和武陵源区等旅游资源条件好的区域的贫困人口,如果具备较强的参与能力,应通过相应的补偿,引导他们直接参与旅游经营项目,发挥其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如果参与能力较弱,则制定相应的补偿和措施帮助其解决参与旅游经营的障碍。对于处于慈利县和桑植县等旅游资源条件差的区域的贫困人口,如果具备较强的参与能力,通过相应的补偿和政策支持,引导其间接参与旅游经营项目;如果参与能力较弱,则通过相应的补偿机制和二次分配,分享旅游发展收益。

〔1〕龙祖坤,杜倩文,周婷.武陵山区旅游扶贫效率的时间演进与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5(10):210-217.

〔2〕王孔敬.武陵山片区实施PPT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6):144-147.

〔3〕党荔.基于PPT战略的长安镇旅游扶贫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4〕李会琴,侯林春,杨树旺,等.国外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5,30(1):26-32.

〔5〕宋德义,李立华.国外旅游减贫研究述评:基于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旅游减贫实践的视角〔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3):88-92.

〔6〕陈友莲,向延平.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概念、类型、流程与重要性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19(4):78-80.

〔7〕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武陵源慈利县张家界市
武陵源印象
“稀奇古怪”的牛老师
武陵源区
阳光竞技彰显园丁风采
慈利县玉米抗旱抗逆试验研究
传承红色基因的有心人——记张家界市永定区中共党史联络组常务副组长赵宗山
纪红建新作《家住武陵源》首发
织 嫁 歌
武陵源秋色
慈利县茶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