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宁夏红寺堡扬水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8-02-01 05:29张锋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8年11期
关键词:红寺堡干渠泵站

张锋

红寺堡扬水工程系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之一,是国家“九五”重点项目。该工程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地跨吴忠、中卫2市的红寺堡区、利通区、同心县、中宁县,承担着灌区内70多万亩农田灌溉、近30万人口和30多万头大家畜生活用水,以及工程辐射区生态用水的供水重任,是宁夏中部干旱带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依托和名副其实的“生命工程”。

红寺堡扬水工程原设计引水流量25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3.67万公顷;共有14座泵站,安装88台(套)机组,总装机容量11.66万千瓦,总扬程305.8米,干渠、支渠总长149.67公里,主要渠道建筑物共有466座。工程从黄河中宁段及高干渠19+400米处取水,最远送水到同心县预旺镇。

该工程于1994年9月提出,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1998年3月开工建设,当年9月16日红一泵站、红二泵站、红三泵站及一干渠、二干渠和三干渠前段22公里建成并试水冬灌。2005年11月,主干四泵站、五泵站及干渠建成,送水到同心县韦州镇,2009年送水到同心县下马关镇,2018年7月实现向同心县预旺镇延伸供水。

灌区效益显著

(1)经济效益凸显。红寺堡扬水工程建成以来,红寺堡灌区的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农业产业结構得到优化调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年底,红寺堡灌区累计产粮油32.58亿公斤,农林牧累计总产值达143.67亿元。农林牧年总产值从1999年的236.90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7.15亿元。从1999年到2017年,粮食单产由亩均132.8公斤增加到704.0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50元增加到7896元,粮食单产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4倍多和13倍多。

(2)生态效益突出。红寺堡灌区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总面积约为8.8万公顷,开发前属荒漠半荒漠区,常住人口仅有6000余人,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年蒸发能力却在2000毫米以上。红寺堡扬水工程、灌区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等工作同步进行。按照“工程边建设边发挥效益”的原则,1998年就实现上水冬灌,2017年年底红寺堡灌区共有29.8万人(仅红寺堡区就安置宁南山区8县移民26万人),灌溉面积达5.09万公顷,其中包含1.22万公顷的节灌面积,工程累计引水34.194亿立方米。

多年来,红寺堡灌区采取围栏补植、封山绿化等综合措施,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0.70万公顷,荒山荒坡种植柠条3.8万公顷,种草0.941万公顷,围栏封育面积为3.27万公顷,加上国家退耕还林草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封山禁牧政策,有效促进了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内林草覆盖率达到27%,人工生态绿洲逐年取代半荒漠生态景观,气候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有关气象资料表明,与开发前相比,红寺堡灌区内的平均风速由4.07米每秒降低到3.95米每秒,年均起沙的大风日数由31天减少为20天,年蒸发能力由2050毫米降到2015毫米。

(3)社会效益彰显。红寺堡灌区建成后,使宁夏南部山区农村的数十万贫困人口通过自愿搬迁、异地安置脱贫致富,实现了“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的工程目标,部分移民已向小康生活迈进。不仅减轻了宁夏南部山区干旱带、高寒土石山区的人口压力,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而且使宁夏中部干旱荒漠化土地得到开发性保护和治理。因此,该“生命工程”就是解决贫困问题与国土整治、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红寺堡灌区的发展对促进宁夏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整个灌区粮丰林茂,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移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改变,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4)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地生根。2012—2016年,红寺堡灌区人均用水量由1426立方米下降到1101立方米,人均耗水量由738立方米下降到658立方米;万元GDP取水量由600立方米下降到346立方米,万元GDP耗水量由310立方米下降到207立方米;农业生产亩均用水量由787立方米下降到573立方米,亩均耗水量由406立方米下降到348立方米;灌区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8提高到0.63,高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全灌区的平均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0.51);灌溉面积由4.20万公顷增加到5.12万公顷;增加高效节水蓄水池和调蓄水库11个,能够调蓄水量达2137万立方米,调蓄灌溉面积2.91万公顷;灌区水资源利用格局不断优化,井、库、渠联合调度,当地水源与黄河水实现了优化配置。

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红寺堡灌区经过20年的运行,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效益日益凸显,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供水能力和灌区规模配置不相适应。目前,红寺堡灌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灌区的黄河水资源初始水权为1.88亿立方米,取水红线指标为1.98亿立方米,近三年的年最大实际用水量为2.1亿立方米,超指标用水量0.12亿立方米。实际上,红寺堡灌区的灌溉面积在逐年增大,原设计灌溉面积为3.67万公顷,其中:中宁县0.30万公顷、红寺堡区2.85万公顷、同心县0.52万公顷。原设计年引水量为3.09亿立方米,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灌区需水量逐年增加,2016年灌区实灌面积为7.17万公顷,其中:利通区0.42万公顷、中宁县0.33万公顷、红寺堡区4.29万公顷、同心县2.13万公顷,实际灌溉面积比原设计面积增加近1倍。因此,灌区在灌水高峰期已无法满足作物的灌溉需求。

(2)工程建设受当时经济、技术等条件制约,设计建设标准不高,又经过20年运行,泵站金属结构及水泵磨蚀严重,过流部件锈蚀严重,大部分已到报废年限;电机及电气设备老化、电气性能下降,泄漏值增大、技术指标超标,绝大部分设备面临淘汰,配件也无法更换;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行,不稳定、噪声大;机组效率下降,出水流量减小,能源单耗升高;混凝土构件炭化、钢筋锈蚀、裸露严重、多处出现裂缝;维护检修和管理费用不断增加,安全性、可靠性差,存在安全隐患,已难以满足灌区安全运行要求。

(3)工程管理方式传统,供水管理粗放。红寺堡灌区管理手段以人工为主,水管单位以“巡渠、供水、收费”为主业的粗放管理方式与现代化管理差距甚大。在供水管理上,水管单位以专管为主,干渠供水到直开口,输水过程中“跑冒滴漏”等现象较为普遍,达不到精细化供水的要求;在用水管理上,以群管组织为主,大水漫灌、纵水入沟等浪费水的现象时有发生,达不到高效用水的要求;在工程管理上,主要靠经验人工观察,缺乏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监管;在安全管理上,灌区的用水高峰期正值汛期,遇暴雨、洪水入渠等不利因素常威胁渠道的安全运行,防汛部门、气象部门精确的气象信息不能共享,缺乏精准的数据支撑。

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在红寺堡灌区继续实施“农业节水领跑、工业节水增效、城市节水普及、全民节水文明”四大节水行动。一是严格水资源“三条红线”的管控,优化调度方案,精心调配计划,确保灌区内均衡受益,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要使红寺堡灌区内机关、企事业节水型单位创建数量超过总数的一半,鼓励和扶持灌区内企事业单位进行节水技术改造,逐年為企事业单位安装节水龙头、马桶、便池等节水器具。二是继续深化水资源管理改革。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明确出让方为已实施节水项目为主的灌区内农户,受让方为经政府招商引资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无用水指标的种植企业(大户)。交易所得主要用于返还给节水项目所在乡镇用于节水工程运行管理费用补贴、节水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田间支斗渠道维修,以及水管单位干渠、支干渠维修和用于交易中心运行费和税金等。按照《红寺堡区水权确权登记工作实施方案》,深化水权确权成果应用,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用途管制制度和水权收储制度建设,规范水权、水量交易行为。三是实施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机制建设。积极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监测机制建设,对超用水总量的县区(乡镇),严禁新增用水量,对接近用水总量的县区(乡镇),限制新增用水项目。四是加强对红寺堡灌区农村供水工程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建设和提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积极实施灌区取水计量设施更新改造、实时在线监测,对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有效和及时评价;完善农村供水水质监测体系和提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保证供水水质卫生安全,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有效运转,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有效避免人员伤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红寺堡灌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加快红寺堡灌区转型升级发展。一是开展现代化灌区建设,提升灌区管理标准。水管单位要在美丽渠道建设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化灌区建设内容,研究提出灌区现代化建设模式、建设标准和改造思路,加快建立灌区建设和现代管理标准体系,全面推行灌区标准化管理,加快渠道维修养护工程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的修订,规范岁修工程管理,逐步推行管养分离,积极推进骨干渠道生态长廊建设,增创现代化生态灌区。二是坚持新建和改造并重,加快构建完善全灌域引节供“三位一体”水资源配置体系。一方面,以红寺堡骨干泵站工程升级现代设施水网为基础,调增骨干泵站工程供水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长远发展用水问题,全面抓好现代化灌区试点建设任务。另一方面,以中小微工程并举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抓住红寺堡灌区为自治区级试点建设的机会,以点带面发挥整体效应。尽早规划盐同红(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区)革命老区供水补充水源工程;尽快实施红寺堡一干渠至五干渠的改造、渠道闸门控制一体化工程建设;组织实施红寺堡泵站和灌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夯实水利设施的基础。

(3)想方设法增加生活生产供水。一是提升“生命工程”水质,保障饮水安全。对红寺堡灌区供水水源工程5处城乡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和水质提标行动,通过替换水源、提高定额、全面入户、优质服务,让辖区群众喝上水、喝好水。二是针对灌区群众生活和产业发展供水能力严重不足问题,全面规划中部干旱带水源工程新建水库任务,确保工程发挥效益。目前,红寺堡扬水主干渠和支干渠沿线已建11座水库(蓄水池),水进出水库(蓄水池)管理工作逐步实现自动化。三是争取给灌区送上水、多送水,强力支撑乡村振兴建设。

在供水方面,加大现有工程挖潜扩能,加快推进农业供水工程与生活、产业供水工程逐步分离,将红寺堡扬水工程主泵站的设计流量由原25立方米每秒增至28立方米每秒;调整供水工程,将孙家滩灌区0.42万公顷的灌溉面积调整为扁担沟扬水工程供水;细化农业、工业、生态、城镇生活和乡村生活用水等指标,把引黄水的节水量配置到红寺堡区脱贫攻坚主战场。

在用水方面,坚持优先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集约高效工业,旱作物以地面小畦灌溉为主。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先进技术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将大田种植的小麦、玉米、葡萄、枸杞、经果林、设施农业、其他的种植结构比例,由2∶76∶5∶4∶4∶1∶8调整为10∶45∶10∶10∶8∶7∶0;将高效节灌的玉米、马铃薯、葡萄、枸杞、经果林、设施农业的结构比例,由7∶29∶18∶21∶9∶16调整为15∶25∶20∶15∶10∶15;调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由现在1.05万公顷到2020年发展达到4万公顷。在美好生活建设上,坚持加大分质供水、循环利用力度,努力满足实施“美丽乡村”“厕所革命”等的用水新需求。

猜你喜欢
红寺堡干渠泵站
张家边涌泵站建设难点及技术创新实践
共享合作,共赢未来
南干渠儿童活动空间
2016年河南省己建成泵站数量
全省已建成泵站数量
超声波流量计在兰干渠上的应用
东河塘干渠防渗改扩建工程设计
河南省2014年已建成泵站数量
如何开展新闻踏访——“三千里干渠探访”报道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