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讨

2018-02-02 23:55徐丹阳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8年12期
关键词:动植物水生河道

徐丹阳

(浙江海逸环科院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日渐发展,河道水体污染问题愈加显现。为更好促进可持续发展,人们日渐开始重视河道治理工作,研究出一系列的应用技术,其中水生态修复技术广受重视。基于此,文章切合实际应用,一一阐述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于河道治理工作上的具体方式。水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状态下生存发展的某种状态,一个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应该包括水生植物、水生生物、原生生物等,充分应用生态循环,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降解,促使环境改善,修复生态环境[1]。

1 当前河道治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河道问题是生态修复问题,在河道污染日益加重的今天,控制污染源的同时更要进行生态修复。河道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物种的多样性,造成河流生态结构的破坏,甚至造成洪涝灾害,削弱河道的修复能力,导致周边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严重影响生物物种的活动。在国际水污染治理工作中,多采用工程造价较低、运行成本较低的控制污染源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截污治污、恢复生态”。

2 水生态修复主要技术类型

2.1 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原理是将受破坏的水生环境,转化、分解、吸收水中的污染物,通过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等进行,从而达到水生态修复,环境得到优化提升的效果。生态修复技术多是利用某一动植物或者微生物进行修复,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动植物、微生物在不同的水生层次进行修复,逐渐构成水生态系统。但是依然存着着一定的弊端,动植物生长速度难以控制,容易发生生物入侵、破坏生态链等问题,所以动植物与微生物在生态修复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 水生态修复主要技术类型

在河道治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截污。目前,部分地区污水管道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尚未健全,同时远离市区的远郊农村配套管道设施并不健全,但生活在河边的居民,很容易直接将生活污水排放到河道中,经过常年积累便容易造成河道水质氨氮、总磷、总氮等超标[2]。据了解,现在常用的生物修复技术有人工浮岛技术,其实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土的净水物质进行过滤,从水面上的植物入手,通过植物根部对污染物进行吸附、净化,现人工浮岛技术常常应用于景观方面,特别是城镇化区域的河道上,该项技术具有工程量小、效果好、方面维护等特点;曝气增氧技术,人工向水体中充入空气,加速水体复氧过程,以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净化,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将存在于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降解或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使污染生态环境修复为正常生态环境的工程技术体系。

3 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

3.1 合理配置植物种类

植物种类的合理配置对于河道生态系统的维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不同的动植物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水质、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阳光照射、湿度均有所要求,这就需要选择正确适宜的植物进行配置,依据不同的水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配置,在不破坏原有生态圈的基础上,加强动植物的调节、完善作用。

3.2 水体生态修复水循环系统的合理配置

水体生态系统是整个水生态的关键,通过恢复水体生态实现建设河流的多样性,强化自身的净化、筛选能力。河流形成的多样性,包括水体生态系统的完善以及强化,可以有效的减少水体污染物的程度。根据水体的复氧处理,需要合理使用曝气增氧的方法,提高水体含氧量,确保水体氧化还原电位,同时可以削减消耗有氧的物质,适当地修复已经受到一定破坏的生态链,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功能。

3.3 营造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食物链来营造生物的多样性,从而达到修复水生态的作用。运用植物净化的原理相同,均能有生态净水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是整个水生态系统,栖息在河道中的水生生物、微生物、藻类通过利用食物链的方式建立联系,从而逐渐恢复河流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避免进一步的恶化,形成一个完整的净化体系[4]。河道治理过程中需要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水生态修复系统应该因地制宜,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

结语

水生态修复技术作为新时期的重要生态技术,其主要是利用水生物环境对水生态系统进行治理。河道治理工作要严格按照科学合理性,不能脱离实际,只重视理论,要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深入实践当中,根据河道自身特点,研究制定出就有较强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恢复水生态系统,实现河道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动植物水生河道
动植物新视界
动植物为何能够预测天气
动植物御寒方法大比拼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互助
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