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助读材料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2018-02-03 09:22黎伟凤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白描长城乡愁

黎伟凤

“教师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而助读材料,是语文课堂上经常呈现的辅助性的教学材料,包括图片材料、音像材料、文字材料等。文本之外的助读材料在语文课堂上起到了媒介作用,它在导入新课、感悟理解、探究阅读、拓展深化等方面能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不分时机胡乱呈现助读材料,以为材料呈现完毕就等同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课堂实际收效甚微。因此,如何提高语文助读材料的有效性?如何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以最有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积累中,我认为主要做到以下三方面,就能让助读材料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

一、呈现于困惑处——走进心灵,促进感悟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一篇篇精选的课文时,其实就是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然而,年龄的差异、社会的变化、思想的碰撞决定了这个过程是个漫长的“探索——体验——反思”的过程。有时文本反映的生活距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较远,学生缺乏切身体验。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困惑。适时呈现相关材料,能引導学生走进作者心灵,促进感悟理解。

例如,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张岱写的《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语言上没有什么难点,但其中高超的白描手法及于平淡的记叙、描写中不动声色抒情的特点却引人玩味。所以,教授此课时教师就需借用助读材料,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白描手法,体味景中情,感受这类知识分子孤傲脱俗的审美情趣和九死不悔的人生抉择。

我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是这样呈现助读材料的: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了作者的“痴”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的特点,我向学生提问:句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量词的缩小,目的是什么?此时学生难以回答,我便及时提示点拨学生仔细看课文插图,屏幕显示助读材料“课文插图”。我一边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插图,一边借助插图介绍白描手法。文中的插图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在学生卡壳时及时展现,引导学生认识白描的写法。如同美术老师教的素描,寥寥几笔便把想要表达的形象勾勒出来,不用过多的解释和启发,学生就能形象地体验到西湖雪景的寂寥和悲凉、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艺术手法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可见,于困惑处,适时呈现相关材料,能引导学生顺利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促进对文章中心的感悟理解。

二、呈现于动情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语文教育的过程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语文教学的特性决定了语文必然以真挚的情感感染人,以美好的情趣熏陶人。在学生动情处呈现助读材料,必能在学生心湖掀起轩然大波,言有尽而情无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余光中的《乡愁》,情深意切,它表达的是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下面就教学片段分析如何于动情处呈现助读材料。

《乡愁》教学片段:

学生读第三节后谈感受:外头和里头的距离就是生和死的距离,特别远,再也见不到了。

师:最遥远的距离就是那么近却是生死相隔了,我们再一起读,把这种感觉传达出来,怎么读出来?

请几位学生朗读。

师: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她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

屏幕显示助读(材料一)《招魂的短笛》

(一男生在悲戚忧伤的配乐中朗读。其它学生静静地聆听,在抑郁忧伤的气氛感染下,学生们开始动情,此时再请一女生深情朗读第三节。)

师:我想说的就是余光中的诗歌语言的魅力,用浅近的语言让我们为之动容,有一位画家因此为之作了一幅画,画中画了一只天鹅雏鸟——同学们看这幅画,品品这幅画中的鸟,看看他表达的是哪一节的文字。

屏幕显示助读(材料二)呈现画作学生谈感受

(配乐)师:诗人就这样望大陆,望了半个世纪,望白了头,那么后来回到故土的余光中他的乡愁还在吗?

学生七嘴八舌地谈自己的感受

屏幕显示助读(材料三):这份乡愁如同一叶方舟,载着我们回到心中那永远不肯老去的最初……

这一教学环节,教者多次呈现了助读材料。材料(一)和(二)的使用,在学生有所悟时再轻轻地推一把,悱而后启,水到渠成。材料(三,选择在学生动情时呈现,由家而国、由作者而读者,情感在材料的展示中迁移深化。

三、呈现于争议处——及时点拨,事半功倍

阅读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当他们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看法,学生为某个问题而争论不休,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将他们引入探索、讨论、发现的自主学习中去,并在这时候适时地呈现相关材料,定会让学生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席慕容的《长城瑶》这首现代诗歌时,我备课时特地收集了与长城相关的资料,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诗中诗人对长城的形象进行了勾勒:“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芜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学生读到此处便困惑发问了,这首诗里,最能抒发作者情感的意象——长城,怎么会是“无情”、“冷眼”的呢?一个学生提出这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便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结果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当学生为这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时,我便在屏幕上呈现了长城相关资料,让学生看历史战争图示,了解到长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那个战争频繁发生的年代,其地理位置是极其重要的,学生从中领悟到:诗歌写长城,“无情”、“冷眼”那是对长城的刻画,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长城人格化。所以,作者用这“无情”、“冷眼”来刻画长城是最适当不过的,老师无须过多解说,学生此时便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由此可见,于争议处及时适时呈现助读材料,能使课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助读材料的有效性,就要准确把握呈现时机,助读材料的使用有时直接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在合适的时机呈现合适的助读材料,有利于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改变语文课堂结构,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预设的目标变成精彩的师生对话。助读材料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白描长城乡愁
乡愁
乡愁
观音送子图
登长城
白描作品《花卉写生》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回头一望是乡愁
长城,长城
白描,你也可以
吴绪经白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