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科”到“体育加试”:中考体育改革“应试化”倾向剖析

2018-02-05 06:55顾甜甜史曙生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加试应试分值

顾甜甜 史曙生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一直以来是国家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由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逐年下滑趋势,针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体育改革在各类学校正如火如荼的展开[1-3]。在改革的过程中,新的改革思潮不断涌现,其中“体育成为中考必考项目” 、“中考体育分值提至与语数外科目等值”的政策导向,成为体育教育改革的排头兵。

1. 宋代“武科”:体育应试制度根深蒂固

“武科”又称“武举”,是以“武艺弓箭”等体育项目取士的科目。武则天长安二年(即公元702年)改革科举制度,创立“武科”[4]。从宋代至唐朝一直沿用“武科”选拔军事人才。在封建国家的大力提倡的制度环境下,人们认识到躯干雄伟是进入仕途的途径,开始加强身体训练。为建立新的军事体育制度制度,维护封建政权,增强全民身体素质,遴选优秀体育人才,从宋代至唐代“尚武”风气逐渐形成[5-6]。

2. 体育加试:应试化倾向愈演愈烈

自1991年中考体育加试在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开始实施,每年中考体育政策都会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改和调整。从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出台,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23字方针[7-8]。

2.1 考试项目分值的变化

国各省市中考都有体育考试,只是分值不相同。而现在的政策导向是体育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将逐年上升,直至与语数外等科目等值。

2017年苏州市教育局正式公布的《2019年苏州市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办法》中考体育分数从40分提高至50分,中考体育分数占中考总分的比例由5.48%提高到6.76%。其中统一考试45分,日常考核5分,统一考试的45分包括3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值由原来的10分提高至15分,日常考核5分,其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每年1分共3分,体育课及大课间活动出勤率及表现2分。在评分标准方面也有调整。以1分钟跳绳项目为例,现行中考体育评分标准为150个满分,新方案标准为165个满分。新方案的满分标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良好的上限和优秀的下限。

表1 苏州市体育中考分值变化表

2.2 考试项目内容的变化

中考体育项目每年也进行着调整,加大部分通过长期体育锻炼才能提高运动技能的项目的分值,降低形体类与遗传因素相关联性较大的测试项目分值。同时引入体育技能登记评价标准。例如:长跑、短跑、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以及肺活量测试等[9-10]。

苏州市考试项目仍为必测、选测两个大类。必测类为1分钟跳绳、50米跑,每位考生可任选一项,也可全选。选测类为立定跳远、实心球、篮球运球、排球垫 球、足球运球、引体向上(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由考生任选。每位考生必须在必测、选测两大类项目中参加3个项目的考试。近年来,试项目的变化,选测项目中的篮球运球往年为男生选考项目,今年女生也可;排球往年为发球,而且为女生选考项目,今年改为垫球,男生、女生都可选考;足球运球是今年的新增项目,并且由男生、女生任选。

表2 苏州市体育中考考试项目变化表

3. 中考体育改革“应试化”倾向的原因

3.1 “应试文化”地位稳固

“应试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面向“社会精英”的选拔式教育模式。它与统治阶级有着天然的亲和性,因为“应试教育”模式可以成为统治阶级选拔各级行政官吏的有效工具。中国传统文化中,体育所扮演的基本上就是这样一种社会角色。

与其他古代文明相比,宋代“武举制度”发展,明代得到完善。“武举制度”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体育项目将身体健壮,勇猛之士选拔出来,以充实政府的行政官员,扩大统治基础[11]。一方面可以增强政府的行政效率,巩固统治阶政权;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勇猛善战之士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3.2 体质测试结果的推动

体质测试结果表明,初三和高一学生的体质是最好的,这要归功于一直坚持的中考体育加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它确实推动力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体质增强。中考体育加试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达到了改善中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

自从体育加试开展以来,无论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都有所增长,在中考体育加试分值逐年上升的压力下,带动了中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增加中考体育加试项目,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选择,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促进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提高中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12]。学生也因参加体育锻炼而消除长时间室内学习导致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缓解因课业负担过重带来的学习压力,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参与各项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加试的改革与发展对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以及学校体育事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中考体育加试在我国各个省市如火如荼的开展。

3.3 体育科研与实际脱节

体育科研的本质是为解决体育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学校体育改革,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是体育领域研究一直以来的热点问题。为何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逐年下滑,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此研究的科研论文约200余篇,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途径”、“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制约与对策”、“学校体育结构的思考”等。由此可见广大学者对体育改革有着高度的关心与积极性,但面对中考体育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际问题,无论政府、学校、家长都无一例外的对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投了赞成票。尽管应试教育存在着很多弊端和盲目性,但在社会的需求和学校教学活动的要求下,体育应试教育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4. 中考体育改革“应试化”倾向的理性审视

4.1 “应试化”改革倾向的长处

中考体育改革“应试化”倾向所带来的体育分值逐年上升,体育项目多样化给学校、学生和体育教师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学校作为育人机构目的是栽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由于对体质健康要求的提高使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得到重视,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也使学校对课间操,阳光健身一小时、体育课外活动等学校体育文化形式愈发重视。中考体育项目的不断变化,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体育分值提升至与语数外同等重要后,体育教师的地位也随之提升。体育课对体育老师专项技能的要求使体育教师成为不可替代的角色。

4.2 “应试化”改革倾向存在的问题

4.2.1 “应试化”效果有待商榷

中考体育“应试化”把体育演变为应试体育,学生会围绕体育考试科目进行练习、准备、提高体育考试成绩,而不是培养体育运动习惯,提高身体素质。虽然体育加试会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但当其成为一门科目时,无疑会给学生造成应试负担和压力,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感。

对体育考试来说考前临时抱佛脚短时间大强度练习对提高体育成绩或许有些帮助,但更容易使学生身体机能受到伤害。对面临中考的三年级学生“考前拼命练,考后无人练”现象比比皆是。很多考生由于不科学的训练方法造成一定的身体损伤,集训式的身体素质提高方法不利于学生身体正常发展。体育改革“应试化”倾向目的是促进中学生体质健康和运动参与,然而效果有待商榷。

4.2.2 体育课程学科性质面临动摇

体育课程是一门技艺性的学科,这是当前人们对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特征所持的基本共识。体育课程的“技艺性”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的认知过程,是一种身体认知,它更为集中地体现了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技艺性”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本质。体育课之所以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丰富多彩的技艺性学习有关。

针对中考体育加试,学校的体育课更多的是让学生练习体育加试的考试项目,学生更加注重身体素质的训练,运动技艺得不到实际掌握。丰富多样的引导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得不到实现,相反灌输式教学却成为体育课的传统教学模式。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曾发文要求中小学改革体育教学,推进运动队或俱乐部制教学,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但很显然,现实的中考体育加试制度,并不支持运动队和俱乐部制,而是引导学校和家长按传统的“应试化”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

4.2.3 社会化问题凸显

中考体育加试实施至今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但在实施的环节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在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学校对学生升学率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导致在体育加试考试的实施环节中出现评判标准不一、弄虚作假和徇私舞弊现象,学生、家长对中考体育加试成绩公平性、公开性和严肃性提出质疑。另外中考体育加试中对有残疾,先天疾病的学生分数应该是多少、偏重惩罚性还是保护性都会引发社会各界的争论,惩罚性过多则有失公平,保护性过多则会出现为了免体育加试而进行造假等问题。

5. 结语

中考体育改革“应试化”是在“应试教育”地位较为稳固的中国教育体系下,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从国家层面对体育成为中考必考项目提出的要求。由于中考体育加试不够科学还未形成合理的系统,体育课程开设不够合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应试目的强,催生出一些社会化问题,并不能完全适应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因此,充实与调整中考体育加试评价标准,并使中考体育加试内容的设置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已刻不容缓。当然体育加试内容与评价体系最终是为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践服务的。

[1] 纪海龙,陈拥军. 陕西省中考体育的改革对体育课程的影响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05(34):087.

[2] 陈拥军,纪海龙. 对西安市中考体育考试的认识与思考(2007-2014)[J].科学教刊(中刊寻),2016.02:067.

[3] 刘英杰,毛振明.相关人群对"中考体育"的认识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报,1998.

[4] 李英,杨爱华. 宋代“武科”中的体育文化解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03):89-107.

[5] 宋史.卷157.选举三.

[6] 杨树,李英,杨爱华.“射庐与学宫”中的体育文化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8):70- 71.

[7] 周茂翔.由青岛近年来体育中考政策变化引发的思考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3(08):87-89.

[8] 谢卓锋.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情况的审视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7-9.

[9] 刘生彦.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应试化”倾向现状及成因研究[J].陕西教育,2015,2.

[10] 王茂琼,张启迪,钟卫刚.高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5):82-84.

[11] 陈恳,李英,杨爱华.“先秦楚人尚武”考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76- 78.

[12] 马爱华.改革中考体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中国学校体育,2007,05:14-15.

[13] 周建军.初中体育考试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5(9):37-38.

猜你喜欢
加试应试分值
芍梅化阴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201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第三题的改进
指印特征点编辑差异对档案指印匹配分值影响的实验研究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错别字先生
BEC加试:口试成了成败关键
体育加试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