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体验

2018-02-05 22:22徐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判断认识尊重

徐静

〔摘要〕道德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道德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体验教育是品德教育走进学生心灵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道德体验;认识;尊重;判断;情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3-0067-03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何教学生学会做人,学做真人,是教育的一个永恒课题。在平时教学中,我常常以体验教育为切入点,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让道德走进学生心灵,使学生在道德实践中获得启迪,在道德体验中成长。

一、道德认识,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现在的孩子从小受到父母亲人的疼爱,大多养成了自我为中心、骄纵的品行。他们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积极的、正确的道德认识。例如上课不能静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随意在教室里喊叫,喜欢别人的东西就占为己有,抄袭他人作业等,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为避免批评或惩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服从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习惯。只有他们提高了道德认识,才会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巧用竞赛激励

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把教学目标分解成许多细目,从生活事件着手,结合目标,分小组开展竞赛,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内需。道德行为达到一定效果给予集体奖励。例如:为班级做一件好事竞赛,通过激励低年级孩子的获奖内需,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认识,逐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二)组织开展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道德意志的锤炼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如:浙教版五(上)“诚信真可贵”一课,有一个情景设置:“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做到,但是由于一时疏忽而失信于人,你该如何挽回呢?”我先请两位同学上台演一演,让在座的学生辨一辨他们说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再让同桌之间演一演。学生在明理的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虽然是一次表演活动,但是促进了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三)游戏培养规则

游戏是一种受规则支配的活动。它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因此深受学生的喜欢。低年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谦让的品质。我就利用游戏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寓道德教育于游戏活动,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不断提高。例如:棋类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在我们教室的后面摆放着各种棋类,有五子棋、围棋、象棋等。一下课桌边便围满了学生,因为没有规则,常常全体取消下棋。后来我给他们制定了下棋的规则,孩子们才能快乐地下棋。在下棋活动中让学生知道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养成服从裁判、不损害对方、公平竞争、诚信等道德行为,从而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关注他人的感受,培养一种人性化道德情操。

二、道德尊重,树立学生的自信之心

尊重,就是把人所应有的权利和责任还给人自身。品德课程标准提出:“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的意识和能力。”然而在传统的意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等。学生往往是在受保护、受教育之列,而不是在受尊重的范围内。一个长期不受尊重的孩子,他的内心是悲凉的、不自信的,他们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品德教育呼唤平等、呼唤尊重。一旦学生被尊重的需要得以满足,学生就会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开学了,一本本暑假作业上交后整整齐齐地叠放在书桌上。统计人数时发现少了一本,一查是小陈没交。我把小陈叫来问他为什么没交,小陈说他早就交了。奇怪,既然交了,怎么没有他的本子呢?我们又一本一本地仔细翻阅,不一会儿,小陈拿出一本本子说是他的。我一看,上面明明用钢笔写着小项的名字。小项是班长,做事一贯认真细致,是我最信任的学生之一,而仔细看看这几个字又有些像小陈写的。其实,我已经知道了答案。我单独把小项叫来,问他为什么名字用钢笔写,而里面的作业用铅笔写?又出了几道题目考考他,都回答错了。我告诉他犯了错误没关系,主动承认还是好孩子,老师会原谅他。最后小项承认了自己的本子没带,临时拿别人的本子改了自己的名字。这个孩子是因为好胜心强,又担心被老师批评,以致做出这样不恰当的行为。事后,我没有在班里宣布这件事,也没有跟家长说起。小项对我很感激,还给我写了一封信,承认了自己的行为不对,以后一定会改正,让老师相信他。

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仍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对所经历的事物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道德判断。作为教师不能简单直接地批评学生,应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宽容,这比任何教育都好。此后,小项对我布置的工作特别积极,对待同学热情友好,多了一份正义感。

三、道德判断,点亮学生的正义之灯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当今社会里,道德与法制、理想与现实、利益和操守等诸多冲突,不仅涤荡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更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判断、选择和行为,成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难题。为此,我在教学中设置两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内心价值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思考、辨别、选择,提高心理品质、道德水平,从而形成正確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一)采用讨论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对设置“两难问题”,在教学时先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失衡,然后引导学生采用推理方式,寻求较高层次的认知平衡,再将自己的判断用于实践的过程。这过程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小组讨论能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无拘无束地与别人讨论、交流,不仅激发了每一位学生的思维,也使其从中得到感悟,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诚信真可贵”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小丽的烦恼”的故事,小丽到底该不该报告,是不是一个不讲诚信的孩子呢?我引导学生针对这种情况进行讨论,并且在学生疑惑的地方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在小结的时候说:“我们说诚实能使我们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友谊。诚实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诚实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的重要品质和资源;诚实能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只有社会成员都以诚相待,才能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健康。”通过这样实在的例子,学生就明白了以后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endprint

(二)模擬表演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根据“两难问题”设计一种情境,创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情境,置身于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让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流畅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训练和发展,进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如教学“诚信是金”一课,我设计了“面对癌症晚期的病人,接诊医生该不该将实情告诉病人”的模拟表演,让学生分别扮演 “接诊医生”和“晚期患者”,分派角色让学生自己体会,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医生与病人各自角色的情绪、心理活动的变化。表演中,“病人”表现出在病危时的意志消沉和欲问寻诊断结果时急切、害怕的沉重心理;“医生”则表现出在职业道德与善意美德间抉择时的犹豫心理。当学生处在两种道德思想间矛盾纠缠时,人与人之间的真和善就自然而然地烙印于心中了。

(三)组织辩论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辨

“辩论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在两难问题时,采取辩论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并勇敢地、诚恳地面对对方的新观点、新见解,从而延伸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更深刻的、更广泛的思考。如教学“学会拒绝”时,我设计了辩论题“好朋友在考试遇到难题时要我给他答案,我该不该给”,分男女双方让同学们辩论,通过激烈辩论,同学们认识到自己应该学会拒绝,同时也理解到好朋友不是给不给答案的问题,而是应该在考后给予帮助的问题,提升了学生道德判断是非能力。

四、道德情感,内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明理传知,还要致力于激发情感,力求做到“以情引情、寓情于理、触景生情、以美怡情”。

(一)传统文化提升道德情感

情感在品德形成中还具有巨大的动力功能和调节功能,在师生情感交融中,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启迪学生主动去体验道德情感,探索感悟和内化道德认识,实践道德行为,进而大大提高育人实效。如教学“果实长大不容易”一课时,先让学生认识果实,知道果实不仅指水果,还包括蔬菜和庄稼,以及所有通过劳动努力获得的成果。再和学生一起寻找果实,知道果实经过加工能变成美味佳肴,还能变出我们穿的和用的物品,学生发现原来果实有这么多的好处,对果实的认识和情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再通过播放“一粒米”的微课,让学生感受果实的来之不易,再出示“中华好文化”,让学生读读背背,从故事中明白道理,联系生活,说说在学生的身边有没有爱惜粮食的同学或伙伴。让传统文化根植学生心灵,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珍爱果实。让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行为,让品德教学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二)多元评价提升道德情感

新课标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的过程评价以及评价多样化,特别关注儿童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付出努力的程度及创意性表现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如何有意识地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以恰当的评价来调控学习过程,增强学习效果,实现情感内化。如我在教学“成长的脚印”一课时,发现许多学生只关注自己在学校的进步,于是我设计了“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的模拟活动,在教室里布置相应的情境和物品,然后让学生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如收拾餐桌、洗碗筷、叠被子、扫地等,大部分同学能完成,但其中一位男生什么也不会,于是我问他会什么,他说会在家里自己整理书包。其他同学一听笑了,我抓住这一闪光点,立即表扬他自己能整理学习用品,不用爸妈帮忙,也是好帮手的表现,像这样也能说明你在长大在进步。因此,学生的道德认识上升了一定高度,也使道德情感得到内化。

道德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道德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体验教育是品德教育走进学生心灵的必由之路。只有将认识水平的提高、情感态度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县实验小学,湖州,313100)

编辑/卫 虹 终校/左文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判断认识尊重
根据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定性判断
论医疗过失的判断标准
试论配电检修中危险点的判断及控制方法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