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制造水平升级探讨
——以台州市为例

2018-02-07 16:17叶菊莲洪宁宁
质量与标准化 2018年10期
关键词:台州标准化标准

文 /叶菊莲 陈 璋 洪宁宁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落实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制造强国的战略举措,更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全球步入工业4.0时代,核心看智造,关键看标准。台州经济的根基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底气在制造业,更需要以标准体系支撑智能提升、促进技术转化,推动台州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台州市智能制造标准化现状分析

1. 机制体制不断完善

近年来,全社会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国家层面,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要求标准化改革要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浙江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标准强省的意见》《浙江省“标准化+”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今年,台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标准强市的意见》等,以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全面升级,助推工业企业发展,推进全市工业转型升级。

2. 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台州智能制造产业在转型升级经过几年积累后,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六大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试点,成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新形势下,以智能制造为主要内容的标准体系建设正在装备制造业快速酝酿,全市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的企业。如浙江真空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提出并起草了《真空技术—机械增压真空泵性能测试方法》,得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112真空技术委员会的正式立项,成为首个由台州起草的国际标准,也是我国首个真空技术国际标准提案并在ISO立项。水泵、缝纫机、橡胶和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制定了大量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截至2016年,全市企业为主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387个、行业标准431个、地方标准32个和市级地方标准规范36个。其中,主导制定的一项国家标准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还发布了ZZB 017-2015《汽车圆柱齿轮》和ZZB 008-2015《小型污水污物潜水电泵》等9个“浙江制造”团体标准。2个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落户台州。

3. 标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这几年,台州企业不断开发核心技术,取得自主知识产权。近五年来,获得发明专利4 226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429家,多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台州企业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来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桥梁,如新杰克缝纫机有限公司的《工业用缝纫机 包缝缝纫机耐久性试验方法》、玉环普天单向器有限公司的《机动车及内燃机用起动机单向离合器技术条件》、浙江三维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的《阻燃V带》等企业标准已成功转化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利欧、新界和银轮3家企业被评为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台州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到2015年,规模企业采标率达到61.5%,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无形中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标准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标准化研究和服务能力,台州设立了标准化研究院,组建了市级标准化专家库,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面向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和高校院所,征集标准化人才70余人,为全市标准化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加强了国际技术贸易壁垒的应对研究,组织翻译欧盟技术法规、指令和标准40个,翻译文字10万字,通报国外贸易技术性壁垒信息1 000多条,预警信息传递企业4 337家。

二、智能制造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各方标准化工作合力有待加强

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一个类似于标准化委员会的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多部门协同推动标准实施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比如智能制造团体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目前还是以依靠质监部门为主,依靠项目申报来推动;各主管部门、社会团体对于该方面的工作开展缺乏主动性,尚未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方努力推进的固定模式。企业参与标准的研发能力也受到了限制,标准化工作与产业推进的切入点和契合点有待进一步找准,当地优势智能产业的标准创新能力不突出、不平衡。

2. 标准制修订滞后于产业发展

随着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标准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而当前部分标准存在滞后现象,有些产业甚至存在标准空白、无标可依的情况。但是由于产业迅速发展,新的设计和新的开发不断涌现,原来的产品标准已经滞后现有的生产和检验。

3. 缺乏高质量的标准化服务

全市专业从事标准化服务的机构比较少,主要为各县市质监部门下设的服务机构、社会上个人咨询服务公司和专业咨询机构。其中,个人咨询服务公司和专业咨询机构从事的咨询服务基本是以企业项目认证咨询、精益生产现场管理咨询等为主。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服务只是停留在现场管理或生产效率等方面,很少涉及企业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工作,大部分的标准化工作还是靠企业自己探索开展。以2010年开始的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为例,立项实施的各级各类服务业项目有近100余项,主要是集中在物流、旅游、商贸和养老等服务业上,但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缺乏高水平的标准化服务业来支撑。

4. 优秀的标准化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的大专院校开设标准化专业课程的不多,中国计量学院也是从近几年起才开设本科标准化工程专业,毕业后在台州企业中从事相关工作的则更少。在台州社会继续教育中以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也很少。据统计,台州市从事标准化人员培训的机构仅有市质监部门、省标准化协会、中国标准化协会等,培训的供给跟不上企业的需求,以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培训为例,作为标准化工作中最基础的标准,自发布以来,台州市各级培训的人数约为3 000余人,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有3 000多家。对企业而言,优秀的标准化专业人才还是相当匮乏的。

三、发展智能制造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全球产业重构和新一轮工业革命加速展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背景下,台州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标准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标准化研究机构

加快公益性标准化科研机构建设,提升标准化理论、方法、规划和政策研究能力。加快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培育形成标准化创新骨干力量。加强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承担国际、国家和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比如积极争取筹建“智能坐便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推动台州智能坐便器行业争取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完善相关标准,助力创建智能坐便器国家级产业提升示范区建设。

2. 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以智能制造标准工作组为载体,积极推进“机器人”和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化工作,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加快建设智能制造标准化示范区,打造智能产业园、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等,形成规模效益和一批体现技术优势、产业特色的项目,规范和引领本市智能制造标准化发展。

3. 加快研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提升标准技术,强化标准供给,加快台州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构建。可以建立由总体、智能装备/产品、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工业云和大数据、服务型制造和行业应用七部分构成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并结合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情况,实施动态管理。积极推动全市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研制,鼓励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并增强参与各级标准化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全市具有市场和技术优势的领域,特别是智能卫浴、智能家居、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医药及新材料等领域,推动核心技术成为国际、国家标准,促进智能制造发展,实现“台州制造”向“台州创造”的转变。

4. 加强培育发展团体标准

目前,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周期漫长,更新迟缓。在这种形势下,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是必然趋势。应鼓励台州智能制造社会团体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与技术创新趋势,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技术指标先进、操作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的团体标准,迎合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引导智能企业参加“浙江制造”标准提升工程,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形成一批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

5. 加强扶持智能制造标准化服务机构

加强扶持标准化事务所等标准化中介服务机构,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标准化研究机构、检验检测机构、标准化技术组织和行业协会等为主体,培育一批以标准项目实施、标准信息提供、标准绩效评价为重点的智能制造标准化服务机构,重点在互联互通、安全可控和检验检测等方面提供成体系的标准化技术服务。

6. 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的标准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标准化专业人才,造就既懂技术又懂标准的高层次专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智能制造标准化人才队伍。引进标准化高端人才来台州工作和开展标准化学术交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标准化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提升其标准化和质量意识水平。

猜你喜欢
台州标准化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标准化简述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台州远洲墅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