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环境医学

2018-02-08 14:11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8年21期
关键词:疫点血吸虫病疟疾

中国疟疾从控制走向消除——消除阶段的目标策略和措施

曹俊,周水森,周华云,等

摘要:目的:我国于2010年正式启动了国家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于 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消除疟疾。要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必须要客观认识疟疾消除阶段的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和技术措施。本文对疟疾控制和消除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疟疾消除阶段目标、策略和措施调整与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我国首创的消除疟疾“1-3-7定点清除”工作模式的定义、工作重点及技术难点进行阐述,以增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我国当前消除疟疾目标、策略和措施的认识,促进相应策略和措施的创新和贯彻落实,推动我国消除疟疾工作。方法:对疟疾控制和消除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对疟疾消除阶段的目标、策略和措施调整与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分析,对我国现行的消除疟疾“1-3-7定点清除”工作模式的定义、工作重点及技术难点进行阐述。结果:疟疾控制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防控策略是“针对高发区,降低发病率”,防控重点主要集中在疟疾高流行区,目标人群为在流行区居住的所有居民,技术措施常采取群防群治的工作模式,考核指标是主要措施的覆盖率。疟疾消除阶段的目标是无本地感染病例,防控策略为“针对每个疫点,阻断疟疾传播”,防控的重点地区是具有传播风险的疫点,目标人群是病例及周围可能被感染的人群,技术措施针对可能的传播,采取“定点清除”的工作模式,注重措施实施的及时性,考核指标为不同时间节点主要防控措施的及时完成率。消除疟疾“1-3-7定点清除”策略是根据消除阶段关键技术措施的完成时间节点,归纳、提炼并概括出的消除疟疾工作模式,该模式以传染源控制为核心,以实施关键技术措施的时间为节点,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要求。“1”是指疫情报告,即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在发现疟疾病例(包括疑似病例)的1天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责任主体是病人就诊时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接诊医生。“3”是指病例复核与流调,即疟疾病例报告地所在的县级疾控机构应在病例报告后3天内,对报告病例进行实验室复核确认,并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确诊的病例还需要进一步确定疟原虫虫种并判定感染来源,责任主体是病例报告地所在的县级疾控机构。“7”是指疫点调查与处置,即疟疾病例居住地县级疾控机构应在病例报告的7天内,通过疫点调查判断是否存在传播风险,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疫点处置措施,责任主体是病例居住地县级疾控机构。“1-3-7定点清除”工作模式的技术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低原虫密度患者的诊断;发病率极低条件下如何维持发热病人血检网络体系、镜检员的血检技能和意识;尚无简便可靠的用于鉴别本地病例和输入病例的基因溯源技术;输入性疟疾对我国消除疟疾威胁的评估尚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疟疾疫点传播风险评估方法没有标准化的技术方案和操作程序;缺乏简便快速的高通量、高敏感性的疟原虫检测方法用于疫点主动病例侦查;主动病例侦查开展的时机、范围和对象等目前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结论:疟疾从控制走向消除,不仅是疾病防控目标的提升,而且意味着防控策略和技术措施等方面的重大转变和调整,各级卫生行政和业务部门需要加深对消除疟疾的理解,转变观念,尽快完成从“针对高发区,降低发病率”到“针对每个疫点,阻断疟疾传播”防控策略的重大转变,才能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的宏伟目标。消除疟疾“1-3-7定点清除”工作模式是我国消除疟疾策略措施转变的关键,也是我国消除疟疾工作的创新举措。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3, 25(5):439-443

入选年份:2016

我国血吸虫病监测网络的发展与展望

朱蓉,赵根明,李华忠,等

摘要:目的: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资料,形成有用信息,并将其及时送达需要的人员和机构,为决策、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疾病有关政策,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我国疾病监测大致分为3个时期:1978年以前为萌芽期,以传染病疫情报告为主;1978—2002年为发展期,监测内容从传染病疫情报告逐步扩展到对行为、危险因素等的监测,并开始定期出版疾病监测信息年报,此外还陆续建立了重要传染病的单病种监测系统;2003年以后进入完善与巩固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建设原则,在全国31个省建立了20种重点传染病和病媒生物的762个国家级监测点,同时监测信息通过国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方法:收集我国血吸虫病监测相关资料,分析我国血吸虫病监测网络的发展及其作用、血吸虫病监测网络存在的问题,展望血吸虫病监测网络的发展方向。结果:我国血吸虫病监测网络大致分成3类,(1)重复性横断面抽样调查,即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状况调查。卫生部分别于1989、1995年和2004年先后组织开展了3次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现况抽样调查。(2)区域性监测,即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的监测巩固,包括历史流行区监测和潜在流行区监测。历史流行区监测即传播阻断地区监测,针对广东、广西、福建、上海和浙江等省(市、自治区)等传播阻断地区的潜在流行因素,开展了以螺情、当地人畜和野生动物疫情和输入性传染源为主的监测;潜在流行区监测是在江苏、山东、安徽、湖北、重庆等5省(市)的10个血吸虫病非流行县(区)设立了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监测点,主要通过对可疑环境、流动人畜等进行调查,开展输入性钉螺和传染源监测。(3)固定监测点的纵向监测,即监测点监测,监测内容除包括常规的血吸虫病螺情、人畜病情、人口、经济、气象水文等自然与社会相关因素监测。我国目前的血吸虫病监测网络存在查病和查螺等监测技术落后、数据利用度低和缺乏有效的监测网络评价体系等问题。今后的血吸虫病监测网络应由单一疫情监测向综合因素监测发展、由结果监测向预警监测发展、由传统数据收集向数据综合利用发展,并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评价体系。结论:我国血吸虫病监测网络提供的疫情监测结果为掌握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制定和评价各阶段血防规划及其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但目前血吸虫病监测网络还存在监测技术相对落后、数据利用度低、缺乏有效的监测网络评价体系等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血吸虫病监测网络将在建立和完善即时报告等基础信息平台后,由单一疫情监测向综合监测发展,逐步建立一个高效、及时的,集预警与多种监测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监测系统。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 23(1): 14-17

入选年份:2016

2001—2010年南通市输入性恶性疟疫情分析

陈杰,陈大灵,曹彩群,等

摘要:目的:南通市属历史疟疾流行区,以间日疟流行为主,1993年起全市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进入21世纪后,本市输入性恶性疟疫情上升,2010年全市报告输入性恶性疟26例,占疟疾病例总数的70.27%(26/37)。输入性恶性疟的防治已经成为本市疟疾防治的工作重点,本文分析近 10年南通市输入性恶性疟疫情特点,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经验。方法:采用各县(市、区)每年的疟疾专报系统、2004年以后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和输入性恶性疟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资料,收集 2001—2010年南通市输入性恶性疟病例信息,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病例特征,统计疫情的三间分布,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南通市输入性恶性疟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2010年全市共报告疟疾病例335例,其中恶性疟病例 79例,经流行病学调查,所有恶性疟患者均有明确的国外恶性疟疫区停留史,确认为输入性恶性疟病例。(2)时间分布方面,除 2002、2004年没有恶性疟病例报告外,其余年份均有报告,2006年开始病例逐渐增多,后5年的病例数占10年总数的94.94%;1—12月均有恶性疟病例报告,与本地感染的间日疟发病时间不一致,无明显的季节高峰。(3)人群分布方面,1例为女性患者,其余78例均为男性患者;患者年龄在22~56岁之间,以31~50岁的青壮年为主,占82.28%(65/79),患者性别和年龄层次适宜从事建筑劳务或商务等职业;职业构成以建筑工为主,占81.01%(64/79)。(4)地区分布方面,病例户籍地分布除外国籍2例、外省籍1例、本省外市1例外,其余75例本市籍病例分布在所辖8个县(市、区),各县(市、区)10年的户籍人口累计发病率比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χ2=62.52,P<0.01),以海门市、海安县 2地为多,占 62.67%(47/75),与该2县(市)近年劳务输出较多有关;感染地分布均为国外感染,以非洲感染为主,占 96.20%(76/79),分布在安哥拉、尼日利亚等17个非洲疟疾高发国家,另有3例感染地为亚洲的缅甸1例和印度2例。结论:南通市自 2006年以后输入性恶性疟病例逐年增多,每年报告的病例数在江苏省各地级市中均居前列,南通市作为建筑之乡、纺织之乡,每年有大量的建筑工人通过本地大型建筑公司或其他劳务中介公司赴非洲从事建筑,还有部分到非洲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员,这些人群到非洲的恶性疟流行区后,都是易感人群,且所从事的大多是野外作业,防蚊设施差,极易感染恶性疟。应进一步加强对出国人员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做好个人防护,提高疟防意识,纠正就诊观念。本文分析的输入性恶性疟各个月份都有发生,无明显的季节高峰,因此在国内的非疟疾流行季节,也要做好疟疾防治工作,特别是对流动人员中有发热史的病人,更应及时进行疟疾血检,明确诊断,及时救治。还应重点做好监测预警工作,健全基层监测网络,加强对医疗、疾控机构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基层单位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疟防水平,强化疫情管理,建立长期有效的疟疾监测机制。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 23(6):708-709

入选年份:2016

猜你喜欢
疫点血吸虫病疟疾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送瘟神记》
基于GIS的夷陵区松材线虫入侵松林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西昌市松材线虫病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
血吸虫病是什么,防护措施有哪些?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2019 年世界疟疾日
——“零疟疾从我开始”
健康教育对血吸虫病患病因素的影响分析
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帮助各国评估消除疟疾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