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美籍华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探究

2018-02-09 06:38殷召荣李国栋
枣庄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华裔华人身份

殷召荣,李国栋

(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外国语学院,中国 上海 201418;2.美国西肯塔基大学 孔子学院,美国鲍灵格林 42101)

一、引言

美籍华人(Chinese American),又称华裔美国人,广义指具有华人的后裔血统的美国籍公民;而狭义则指中裔美国人。第二代美籍华人,主要指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又称作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第二代美籍华人即二代移民,就是移民美国的第一代华人在美国出生的子女。由于生长在美国,第二代美籍华人价值观受到美国主流文化大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在华人家庭小环境中多少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本课题探究的第二代美籍华人主要来自其父母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期间(1978至2018年)从中国大陆定居移民美国的家庭(其中出生在中国,12岁之前随父母来美定居的华1.5代,在本研究中也视同华二代)。

生活在美国的第二代华人移民,虽然身为美国公民,但是仍然是“华裔”美国人。他们中学后渐渐感觉和“真正的美国人”在身份上有不同。美国出生的华人,从身份认同上究竟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还是介于二者之间?美籍华人第二代常常被称为香蕉人,外表长相特征还是华人的黄色皮肤黑色头发,心理上的价值取向和作为第一代美籍华人的父母已大不同。当“香蕉人”“夹缝中的人”“中文盲”“边缘化”等描述频繁出现于报刊媒体时, 研究第一代第二代美籍华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们面临怎样的身份困惑?到底是外黄内白的“香蕉人”,还是外黄内黄的“芒果人”?华二代成年后有意识或无意识都会面临文化“归属”的问题。随着中国的综合国际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与日俱增,第二代美籍华裔很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

本调研旨在探讨第二代美籍华裔在身份认同问题上较第一代的明显不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在当前中国经济腾飞的形势下,第二代美籍华裔的身份认同的流动趋向。

二、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

中美文化差异巨大。文化由其所属群体成员创造、继承并发展。属于同一文化群体的成员对自己的文化自然会有一种认同感。同一文化群体的成员具有同一种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是某一群体的身份或一个文化群体中的成员的群体身份,是某一群体的归属感。文化身份可能来源于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年龄、社会阶层、宗教、国籍或地理区域,这些身份把个人和文化群体联系在一起。文化研究中的“身份”和“认同”这两个概念在英语中用的是同一个词语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

身份,又称为属性,意指在某个社会结构中人所具有的合法居留标志及所处位置,是一个族群或个体界定自身文化特性的标志。认同,相对于个体指向而言,是指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或信任什么样的人;就共同体指向而言,则指个体对不同社会组织和不同文化传统的归宿感。也就是说,一个社会成员,在经济共生和社会交际中,必然确立个体的自我认同,也即自我身份定位;同时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融入某个社会群体,并以此找到文化的自我归宿。这个群体认同的文化归宿就是本文要论述的主题。当社会成员认同产生差异和冲突时,社会不同群体的关系便出现文化性裂痕。认同是人对自己与某一群体的关系确认,同时也是一个语境式的问题。由于一个人从属于多个群体,在生活中和社会交往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下,他/她会选择认同某一身份,也就是归属于某一群体成为他的主要指向。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日益频繁,而交际过程中,身份的构建和认同问题日渐突出,如何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认同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关注的问题。身份构建同跨文化交际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和可协商的过程。

文化身份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它可以指一个社群(区域居民、性别群体、兴趣团体、种族共同体)的内在特性和其外部世界关系的改变,也可以指个体水平上表现的“文化”问题。文化认同是寻求某种文化的一致性或同一性,但由于它缘起于文化的差异、流变和断裂,因而其进程、形态和内容都是复杂而多重的。文化认同是一种建立在分化、差异(甚至对立)基础上的选择过程,因此文化身份认同呈现出复杂多样性。有关对“文化身份”问题的思考,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对“文化身份提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认为至少有两种方式:一种把“文化身份”定义为一种共有的文化,集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藏身于许多其他的、更加肤浅或人为地强加的“自我”之中,共享一种历史和祖先的人们也共享的这种“自我”;第二种立场认为,除了许多共同点之外,还有一些深刻和重要的差异点,它们构成了“真正的现在的我们”。在这第二种意义上,文化身份既是“存在”又是“变化”的问题。 霍尔认为文化身份是一个变动的过程。

威廉·布鲁姆(Williams Bloom)曾指出:

“身份确认对任何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个人努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也努力设法维持、保护和巩固身份以维护和加强这种心理安全感,后者对于个性稳定与心灵健康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文化身份定位特别适用于考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漂移的“主体”移民、边缘群体等所面临的身份重建过程。当华二代从入读美国幼儿园申请开始,父母就要在申请表格中给孩子填写:亚裔美国人(Asian American)父母在家里可能会给孩子具体解释Asian,确切的说是Chinese, 随后的中学,大学申请都会逐渐加深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不仅是我有来自中国的父母,我长着黄皮肤,我和美国同学身份归属类不同。在美国主流文化大环境成长起来的华二代,当来自美国学校的价值观和他们中国家庭小环境来自父母的中式价值观冲突时,他们也会困惑:如何取舍做出选择?两位笔者分别利用自身美国访学之便和孔子学院3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之便,带着浓厚的兴趣,从身边的华人家庭得到一手真实案例,一同调研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期间,在美华二代的身份认同现状,特征与趋势。

三、第二代美籍华人文化身份认同调查研究

本研究共访谈、问卷了200个美籍华人家庭。100个家庭是1978年至1998年20年间间来美定居的(90%的家庭其父母在美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其中80%的家庭父母均为在美获得博士学位。)另外100个家庭是1998年至2018年间来美的家庭。既有技术移民的父母(30%),也有投资移民的父母(30%)。也有在美攻读硕士以上学历的父母(40%)。接受调研的华二代最小的6岁,年龄最大的50岁。其中6~12岁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参与了访谈与问卷。

在调研访谈中,一个经典两代美籍移民的简短对话凸显两代移民的身份认同差异。话语背景:父亲和17岁的女儿正在观看2001年9.11恐怖袭击的电视新闻。

女儿: "Dad, why don't some people like us?" (爸爸,为什么有人不喜欢我们?)

父亲:"Some people don't like Americans …" (有人不喜欢美国人……)

女儿6岁开始从上海随父母定居美国。父亲,20世纪80年代初移民美国,在美国攻读博士后任教美国州立大英语语言学系。父女俩的对话中“us” 和“Americans ” 明显区分了父亲和女儿截然不同的身份认同 。女儿把自己认同为美国人之一,女儿使用包容性代词“us”。父亲没有直接回答女儿的问题,反而说道:有人不喜欢美国人……。父亲认为自己不是美国人。女儿6岁到美国后,父亲为了让女儿尽快适应新生活,在家也尽量不讲女儿讲中文。女儿在美国的学校及社会生活中很快忘记了中文。同时也远离了中国文化。成长的外部环境对身份认同至关重要。英语,对成长在中国的父亲来说是二语。父亲后来定居美国后一直是在双语文化中生活。父亲认为他的美国公民身份不影响他的中国身份认同,父亲认为自己内心深处曾经是中国人,而且永远是中国人。父亲也幽默的谈到:Who am I ? Americans think I am Chinese, while my Chinese friends think I am American. (我是谁?美国人认为我是中国人,而中国朋友认为我是美国人。)这也是多数作为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移民父母心理身份的写照。下面针对调研问卷中的影响华二代身份认同的三个主要因素(家庭环境,中文学习,美国学校教育)展开简要分析。

(一)从家庭环境看第二代美籍华人的文化身份认同

笔者曾就文化身份电邮过美国一州立大学一位华人教授(20世纪80年代夫妇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后定居美国新泽西州),教授回复:We are still typical Chinese even though we have been living here for many years. My daughter was born here in USA. In my opinion, she is more influenced by American culture if compared to me and my husband. However, she is also mixed with Chinese culture due to that she lives in a Chinese family environment. If we compare which one has more influence on her, I would say, it might be American culture since she was born and grew up here.(尽管我们已经在美国生活很多年,我们依然是典型的中国人。我女儿出生在美国,个人认为,比起我和先生,女儿受的美国文化影响更多,然而由于女儿生活在中国家庭,同时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果比较哪种文化对女儿影响大,那必然是美国文化,因为她出生成长在美国。)

至于自己究竟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有相当多成年华二代说:我家是在美国过着中国生活的美国人。第一代美国移民更倾向于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认同有复杂的心理。一类父母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泡的第一代华人移民,经过多年打拼,语言交流不存在语言障碍。节日期间的亲朋相聚,多在华人圈,寻求一种认同归宿感。而第二代移民更加倾向于接受美国文化,尽管第二代移民同时要面对家庭的中国小环境和美国社会的大环境。

20世纪80年代初移民的华人父母,当年的美国生活开端比较辛苦,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大陆和美国当时的社会发展差距还满大,为了让孩子尽快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大环境,多数父母在家不说中文,采访中,多数父母当初想当然认为家里把中文环境降为零,能让孩子尽早融入美国学校环境,尤其是华1.5代,在中国中文已基本沟通无障碍,他们父母更急切要他们忘掉中文,讲好英文,担心他们美国学校有压力。另外美籍华裔父母和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导向不同,在教育方式上,美籍华裔的父母更为严格,对孩子管束较多,而美国父母则相对宽松,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行事。既想让孩子完全地融入美国社会,又时而担忧责怪孩子太过美国化。华一代在家庭教育上面临很大困惑。华二代要面对中西方文化的撞击,第二代华裔在美国的成长过程中,一方面他们的父母普遍中国情结很重,另一方面,他们走出小家庭,在学校和社会上是在美国文化中成长。实际上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间做选择的过程。美籍华裔是在中国父母的中式教育下和非纯粹的美国文化中慢慢成长,很多时候父母可能想象不到他们离开家庭面临的困境。

有的自出生起从未离开过美国,2000年之后的华二代有的受父母影响经常在中美两个国家之间往来。中国在这类二代华裔心里多少有点家的感觉 ,尽管很疏远。访谈中一位华1.5代高中生。他说已经跟父母“回”国几次了,看出心理上对中国的情感。与第一代美籍华裔相比,第二代美籍华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为他们要应对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有时相互矛盾的生活方式。

华人第二代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多数以父母的影响最直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大体分为两类。2000年以后定居美国的华人父母,相比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一代父母,不论是经济基础,个人的国际视野都有很大变化与提升,中国经济的腾飞,使得这类父母的中国身份认同感增强,多数自信的认同自己的中华身份,同时认为随着中国崛起,中美交流日益增加,家庭极为重视孩子的中文能力的培养。

(二)从接受中文教育情况看第二代美籍华人的文化身份认同

社会语言学家们普遍认为我们使用的第一语言决定我们是谁,第一语言是我们身份的重要因素。对大部分在美国学校接受教育的华裔学生来说。即使父母双方都是中国人,他们平时在中国家庭也缺少一个汉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在学校英文是第一“语言输入”。

采访中遇到部分孩子在家里他们的父母对他们说中文,他们用英文回答,之后的对话父母有时也会改用英文继续。比如8岁的Eric,只跟随父母去过一次中国,那时还没有长久记忆力。妈妈谈起:在家里,对Eric 讲话,如果是指令性的话语,妈妈用中文对他讲了一两遍,他没反应,这时,妈妈改用英文,他立刻作出回应。7岁的Oliver每年暑假被在美国大学工作的父母带回中国,他找妈妈时会问中国奶奶:我的妈妈在哪里(Where is my mum)?也是典型的英文主导下的中文。第一代华人父母对待教育子女问题有着共同的心理,希望孩子在美国接受优质教育。被称作第二代移民的中国家庭的孩子,他(她)们从幼稚园开始,就和美国的孩子们在一起,很快英文成为第一语言第一思维,所以说英语要比说汉语流利。在学校,和美国孩子没有区别,可以达到纯正美国社会的语言交流。从他们使用的第一语言英文的角度看,华二代属于美国人。

访谈中,基本上2000年后在美定居的华人家庭,在对待子女的中文教育上日益重视。多数父母都在家里坚持跟孩子说中文,周末带孩子去中文学校,暑期参加中文主题夏令营。暑假把孩子送回中国祖父母家。有年轻父母希望自己在美国出生的子女把中国当成和美国并行的另一个祖国。希望孩子长大以后,也有能力到中国寻求发展和生活。在采访定居美国10年以上的家庭时,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出国以后变的更加爱国,心理上更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包括他们的孩子,她们也教育孩子们要为自己的中国文化背景感到骄傲,坚持让孩子在家说中文。

第二代美籍华人多数对中国存在陌生感。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学习中文日益引起重视。华裔的孩子学中文,有些家长送孩子去读中文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国内的经济发展给那些既吸收了西方教育精髓又懂得中国文化,懂中文的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很多家长认为对华人和下一代华人来说,学中文的深远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语言学习。

(三)从接受的美国学校教育看第二代美籍华人的文化身份认同

在采访中,当被问起Where are you from ? 中学生年龄以上的会回答:Asian American.

他们在小学入学填写申请时填写自个属于亚裔美国人(Asian American)。很少有人会说我是“华裔美国人”(Chinese American )。美国出生的中国人(ABC)这是中国人给他们的身份标签。学校就有不同的种族分类:美国白人,美国黑人,拉美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和印第安人。而且所有涉及种族的文件要求填的都是“是否亚裔”而不是“是否华裔”。亚裔美国人的第一认知通常来自美国学校。

采访中居住在美国加州的华二代和其他地区的,对身份认同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加州,相对美国其他地区,华人家庭多些 。当问起:Where are you from ? 多数华二代回复:旧金山,圣地亚哥,洛杉矶等,当问起Where are you originally from ? 部分未成年华二代回答依然是:旧金山,圣地亚哥,洛杉矶等。部分成年华二代会说出中国的某个省市名字。美国学校同样强调历史教育,追根溯源。

成长到大学阶段的第二代美籍华人部分认为他们要面对两个世界:一边是美国学校和社会给予的美国的多元文化,一边是来自家庭父母给与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一位第二代美籍华人说道:我的第一中国认知来自地图和父母分享给我的点滴,我出生,成长在在美国,我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家里我也会说出简单的中文。采访中已大学毕业的华二代觉得与父母之间的最大差异就在于,父母从小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把社会和家庭放在首位,而她们成长的大环境是美国主流文化,把个人放在首位。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少“华二代”来中国的机会多了,参加中文主题夏令营来中国,或者选择在中国进修,工作。 但他们时常有“夹心”的感觉。就外表长相他们是中国人。一口流利的美音,夹杂一点有口音的中文他们又被身边的中国人认为是美国人。“我是谁?”在中国这些“华二代”时常会感到困惑。中国文化困扰着来中国的华二代。文化差异是主因。“华二代”在美国土生土长。来到中国后,因其思维模式和中国人不同,反而他们和中国人沟通很困难。尤其是中文基础很薄弱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身份的建构建立在交际语境之中,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而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化身份对于生活于两种文化语境下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尽快认同新文化能使个人获得一种心理安全感。为了获得一种心理的安全感,寻求一个新的文化身份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在这种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交际者的文化身份得以重构。

四、结语

被调研的第二代华裔穿梭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人本文化两个不同世界。由于中美两国社会环境、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巨大变化,华裔群体在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中,正重新思考自身的存在状态,身份认同也不断变化。多数首先认同自己是美国人,不过和本土美国人不同,是有着华人文化影响的美国人。第二代华裔在不断寻找着自己恰当的身份定位。最近几年已有一部分第二代华裔决定到中国寻求发展机遇,不过面临语言文化的挑战。本研究调研人员有限,分析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争取在今后的研究中扩大范围,更加全面精准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新世纪中国的腾飞,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热”“汉语热”浪潮在全球涌现,5000年文明的“中华文化”正引起世人关注。美籍华人第二代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学习中文。孔子学院对传播中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华人后代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会日益增强。身份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研究课题,还是一个少数族裔非常关心的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华裔华人身份
何为“华人”?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