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三全育人”研究综述

2018-02-09 15:55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全员三全育人育人

(电子科技大学)

一、概述

“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即改革开放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同时也恢复了停滞近10年的高考制度。中国又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育春天,各高校的教育改革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关于“三全育人”的教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探讨,一类是“三全育人”教育经验的交流。本文将着重梳理改革开放至今“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变化,重点探讨新时代下“三全育人”的创新性发展。

二、“三全育人”的发展历程

1.“三全育人”的萌芽期

1950年8月2日,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与会代表的倡议下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是对教育改革的一次历史性超越,也是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新探索。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要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这其实就是全员育人思想的萌芽。

2.“三全育人”的探索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改革在复苏中探索,必须建立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教育体制,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确立了目标。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种中全会后,中国教育工会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国开展加强师德建设为中心的“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校风,为实现跨世界宏伟目标做贡献”的活动,将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

3.“三全育人”的发展期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江泽民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教育目标有了新的方向,即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此时已有学者提出“三全育人”的实施途径,如“建立全员育人的网络系统,建立执行的机制和制度,实施两课,发挥党团支部和两校一会的作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

4.“三全育人”的成熟期

2004年至今,是“三全育人”的成熟完善期。2004年8月2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文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有效途径。在它的指引下,各高校思政教师开始了“三全育人”的研究热潮。2005年1月17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在会议上明确提出“三全育人”的口号,尽管该理念已在高校发展多年。

5.“三全育人”的完善期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站在新起点上,应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协同育人“立交桥”,着力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各高校自觉将党的最新理论成功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赋予了“三全育人”新的时代内涵,确保十九大精神在高校思政工作领域落地落实。

三、新时代下的“三全育人”

新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者们要切实领会 “三全育人”的时代特征和教育内涵,使全员、全程、全方位三者高度统一、有机结合、协同发挥作用。

新时代下“三全育人”中的“全员”更注重社会各种微观环境对大学生的浸润滋养,这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社区环境、朋辈群体环境等。在这些微观环境中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社会行为、价值导向产生影响的全体人员都被纳入“全员”概念,诸如:父母亲人、课程教师、辅导员老师、党政干部、优秀校友、宿管阿姨、后勤服务人员、学生骨干等。

同时,“全程”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育人是一项长期工作,它应该贯穿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始终,传统的从入学到毕业,新时代下我们要发展终身教育。除此之外,新“全程”还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即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点,实施有计划、有针对性、分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念教育。

“全方位”育人是指有效利用新时代下,网络媒体的教育措施、丰富思政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的传播途径,实现从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到社会文化的全方位覆盖。高校的德育工作应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展开,以培养、完善、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构建“多位一体”的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管理、服务体系。

新时代下“三全育人”强调以系统观念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浸润滋养的方式,在德育为先的新时代前提下,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求各高校的学生管理、课堂教学、思想教育、氛围引导、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的相关环节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四、总结

经历四十年的变化和发展,我们看到“三全育人”其实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整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三全育人”中高校围绕“育人”这个核心目标,根据时代背景的鲜明特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它按照育人队伍、育人时间、育人空间这三个维度来开展协同育人体系,它契合时代发展和思政理论的进化要求,“三全育人”内涵的扩展和丰富,也有利于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猜你喜欢
全员三全育人育人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全员核酸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