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角色转换与课堂师生互动

2018-02-09 18:35刘中伟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师生教学方法

◆刘中伟

(吉林省榆树市环城乡中心小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对其长远发展及终身学习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时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加强课堂的师生互动,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进行角色转换

(一)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受长期应试教育影响,在传统小学数学的教育当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性格特点、年龄跨度等问题,运用的教学方法单一。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传授知识的教师角色。数学教师为了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忽视了数学这一学科自身的特点,采用填鸭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经过多次练习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而且会为了检测学生学习程度,用大量时间进行测试和评定,通过考试成绩对学习效果进行判定,该评价方法虽然相对准确,可是也有偏颇,缺乏科学性和公平性。可是,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学生的该特点,常常并不理会学生提出的同课堂教学练习不大的或创新性的问题。从而严重阻碍了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思维发展。

(二)数学教师的角色转换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数学教师同学生建立起一种更为平等和密切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一些学生都比较敬畏或害怕教师,所以不愿意同教师直接交流。所以,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解决这一问题,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不应过于严厉,而是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小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在沟通中了解小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然后制定出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应尊重年级不同、性格不同的所有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学生立场出发,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引导、组织小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确保课堂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基础上,营造出比较活泼而轻松的教学氛围。

此外,教师还要虚心听取小学生的一些建议,因为他们的想法能够有效反应其学习意愿,还能反应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不足,利用这种不断的分析及反思,可以有效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教师须加强课堂师生互动的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当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学课堂都存在呆板和死气沉沉的问题,这样不仅束缚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还会挫伤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无法在师生互动的时候调动起小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必须积极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一些学生上课的时候会出现精神疲惫,进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学生喜欢的东西进行提问,例如笔者讲授“可能性”的时候,就从包中拿出10颗糖果,问学生:老师有5颗奶糖,5颗巧克力,它们的包装都是一样的,那么最多挑多少次才能吃到相同种类的糖果呢?最少要挑多少次才能吃到相同种类的糖果呢?哪个同学能回答的又快又准,老师的糖果就是他的了!通过学生都喜欢的糖果,就有效地调动起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变得积极热烈起来。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疲劳感得到了很好的消除,注意力又重新集中起来。

(二)科学设置相应的问题

要想提高师生互动,就必须设计出科学的问题,否则就无法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科学设置问题,可以有效开展学习内容,所以进行课堂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及语言的简洁易懂,这样学生才能明白问题的含义。例如,在教授“找规律”的内容的时候,笔者写出“1、2、3、5、8……”“1、2、3、4……9”“1、2、4、8……”,然后让小学生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列中不同规律的运用。小学生通过求差、求和等多种运算,自己摸索数列的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其探究兴趣和精神。互动问题不仅要具有科学性,还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相应的数学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三、结语

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数学能力基础的奠定,以及理性思维的形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思想,善于转换自身角色,提高课堂师生的互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俞小云.学导互动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6.

[2]徐思源.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水平的个案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师生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麻辣师生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