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典型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
——以《三峡日报》“扶贫路上背脚佬”系列报道为例

2018-02-09 18:51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12期
关键词:长阳平民化典型人物

(三峡日报传媒集团/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先进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标杆,典型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新闻报道的一大特色。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三峡日报》作为党报,历来高度重视典型人物报道,成功推出过“夷陵大禹”张忠淮、“农民义工”李文英、“羊门女将”李红艳、“诚信楷模”李国楚、“拥军妈妈”罗长姐、“士兵专家”李小龙、“信义孝子”李元成等一大批优秀模范人物,他们因为本报的报道而为人们所熟知,并成为道德标杆与价值坐标,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

现如今,信息传播的多样化、阅读方式的碎片化、热点更迭的快速化,又为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加了新的难度。那么,在这个“快”时代,如何发挥典型人物报道传播正能量的积极作用?“平民化”是典型人物报道展现魅力、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如何做好典型人物的平民化报道?《三峡日报》2018年在报道长阳扶贫干部覃远奉这一典型人物时,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用典型人物“平民化”展现时代大格局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全国正在推动的扶贫工程,也是湖北“三大攻坚战”之一,如何反映400多万宜昌人民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所做的努力?《三峡日报》的新闻人在探索不断地探索……

覃远奉,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西坪村原会计。从事村务40载,不为功名为乡亲,累倒在扶贫一线,“走”的时候尚未过60岁的生日。这条新闻线索在2018年1月11日被三峡日报社驻长阳记者站记者梁剑获得,并于2018年1月16日《三峡日报》2版头条推出通讯《“好累,就让我在这大山里歇一歇……”》。

对于典型人物报道来说,作为谋篇布局的新闻策划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嗅出新闻线索中蕴含的潜在价值。对于覃远奉的事迹而言,他是基层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中的一员,用他自己的话说“做了应该做的事”;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干部,覃远奉的行为又体现出平凡中的伟大。这两点相结合,无疑是一个平民化的典型代表。

有鉴于此,《三峡日报》编辑部领导决定,开设“扶贫路上背脚佬”进行系列报道,指示长阳记者站记者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覃远奉的感人事迹。同时定下采访基调:不夸大,不滥情,不做作,以平实的语言,质朴的画面,真实再现一位扶贫干部。

以下是《三峡日报》关于覃远奉事迹报道的新闻篇目,从题目可见媒体报道的脉络:

1.《“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扶贫”——覃远奉生命中最后的日子》(2018年1月18日2版)

2.《“苦尽甘来多亏他!”——覃远奉留给乡亲的难忘记忆》(2018年1月19日2版)

3.《山洪袭来,他及时赶到》《中省媒体实地采访覃远奉先进事迹》(2018年1月20日2版)

4.《“一个电话,他就来了”——覃远奉生前二三事》(2018年1月22日2版)

5.《扶贫路上“背脚佬”——追记长阳渔峡口镇西坪村共产党员覃远奉》(2018年1月23日一版)

6.本报评论员文章《扶贫攻坚,就得有“背脚佬”精神》(1月23日一版)

7.《学习覃远奉 铆足干劲为乡亲——长阳各界干部群众深情怀念扶贫路上“背脚佬”》(2018年1月24日2版)

8.《网友热议:平凡的事坚持做就是不平凡》(2018年1月24日2版)

9.《做新时代覃远奉式的好干部全市基层干部群众学习“背脚佬”精神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2018年1月25日2版)

10.《中省媒体聚焦覃远奉扶贫事迹》(2018年1月25日2版)

11.《渔峡口镇开展向覃远奉学习活动》(2018年1月26日2版)

12.《去世前仍惦记扶贫的村干部是共产党员的榜样》(2018年1月26日2版)

13.《覃远奉的感人事迹在扶贫干部中产生强烈反响 把小事当事把小事做实》(2018年1月27日2版)

14.长江网评论员文章《全面扶贫需要更多的覃远奉》(2018年1月27日2版)

15.《用生命背负责任用行动诠释担当》(2018年1月28日2版)

16.《长阳县委发出通知向覃远奉同志学习 对照先进找差距着力整改抓落实》(2018年1月29日一版)

17.《覃远奉当选“宜昌楷模”》(2018年1月30日一版)

18.《时代呼唤更多覃远奉齐唱“奉献之歌”》(2018年2月1日2版)荆楚网的评论员文章

19.《用大爱谱写“奉献之歌”》(2018年2月3日2版)(秭归扶贫攻坚办 郑德福)

20.《新时代呼唤“背脚佬精神”》(2018年2月5日2版)三峡大学 刘建新

21.《我也要为乡亲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来自龙家岭安置点的回忆与传承》(2018年2月6日2版)

22.《秭归基层干部群众热议“背脚佬”覃远奉 以榜样为“镜子”对标看齐找差距》(2018年2月8日2版)

23.《长阳把学习覃远奉活动引向深入 挺胸直面清贫苦俯首乐为孺子牛》(2018年2月11日2版)

连续20多篇的报道,第一时间在全市掀起了一股学习覃远奉、做好扶贫攻坚工作的热潮。“扶贫攻坚”是2018年全国“三大攻坚战”之一,《三峡日报》用覃远奉这位典型人物很好地反映了这个时代主题。

“一个典型能被推出,一定是其身上富有某种契合时代精神的特质。典型人物报道就是要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时代内涵”。

“典型人物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代表。只有扣紧与时代脉搏的共振点,挖掘到反映人物精神特质的触发点,才能让典型人物报道彰显力透纸背的‘大格局’”。这就是《三峡日报》在进行典型人物报道的“出发点”。

用“工匠精神”打磨平民化细节

选取了一个好的新闻线索,只是典型人物报道走完了“第一步”。紧接着需要采编人员不断地对人物事迹进行认真挖掘、仔细“打磨”。众所周知,任何新闻报道都离不开扎实深入的采访,作为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尤其需要在选取“材料”上下足功夫。

常言道:“这世间本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普通人的义举足以温暖我们前行。”“扶贫路上背脚佬”系列报道中,选取的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一件件“小事”,通过细节打动读者。《山洪袭来,他及时赶到》中,覃远奉为救被山洪围困的群众,“赤着双脚,从堂屋里扒出一个12磅的八方锤,冲进齐腰深的洪水里,对着围墙一阵猛砸……终于凿出了两个直径大半米的洞口。”《“一个电话,他就来了”》,为调解因纠纷“堵路”的群众,“骑着摩托车赶来的覃远奉,满脸是汗,背上的衣服全湿透了。来不及擦把汗,摩托车一停,他就挨个去安抚大家。”为给村里年轻小两口调解,覃远奉“冒着生命危险,夺下两把菜刀”。

那些脍炙人口的新闻名篇证明,真正能赢得受众尊重的正是那些以人文关怀为导向,体现浓厚人文气息的新闻作品。在《三峡日报》关于覃远奉事迹的连续报道中,恰恰是很好地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报道宗旨。20多篇稿件中很多都散发着对这位基础一线干部“平凡中见伟大”精神的人性化宣传。

在《“好累,就让我在这大山里歇一歇……”》中,记者从覃远奉追悼会开始,通过倒叙的方式,用白描的手法记录了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村干部的故事。“而就在去世前一天,他还惦记着村里的精准扶贫工作,与村妇女主任覃桂兰对接资料,和村党支部书记覃世灿商量后备干部人选……”正是这些故事性的细节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位平凡的丈夫、平凡的父亲形象。

用“地道乡音”来传达平民化语言

把人物写活,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多让人物“说话”。在《三峡日报》覃远奉事迹报道中,20多篇稿件始终坚持说“人”话,让“人”来说话。

《“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扶贫”——覃远奉生命中最后的日子》文中写道:“我明天就要做手术了,手上有5000元的管水资金,现在交给你。乡亲们的医保款要赶紧收齐,还剩最后一组十几户,恐怕我再也帮不上忙了,你们要好好培养村里的年轻干部……”

《山洪袭来,他及时赶到》中写道:“那场暴雨,村里冲垮了3栋房子,还有12户成了危房。覃远奉一户一户安排,起早贪黑搞了个把星期。”

通讯《扶贫路上“背脚佬”》中,村党总支书记覃世灿在谈到覃远奉时说的那些话:“他光顾着帮乡亲们卖椪柑,自己的1500公斤橙子却烂在了仓库。”“6种病,全是要命的!”“我们村里的路,他操了太多的心,流了太多的汗。”“多亏了他帮忙,我的合作社才有今天。”从北京回乡创业的青年覃玉锋说……

记者在全篇中近乎偏执地秉持让百姓说话的观念。从一个个村民的角度出发,用最真实质朴的语言,完成了对典型人物报道的升华。

如果说,成功的策划、认真的挖掘、反复的打磨是采编人员为典型报道做出的努力,那多种形式的传播,则是让先进人物的事迹广为传颂。

《三峡日报》关于覃远奉事迹的20多篇报道中,有通讯,有短消息,有新闻特写,有深度报道,有新闻评论。与此同时,利用@三峡日报官方微博的影响力通过网友转发,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

2018年1月18日,中国新闻网发布消息《湖北长阳一村干部住土坯房数十年去世前仍惦记扶贫》,配发3幅图片,诠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西坪村原会计覃远奉毕生走在扶贫路上,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1月24日,中国新闻网、湖北网全文转发《三峡日报》“扶贫路上背脚佬”系列报道,包括消息《长阳各界干部群众深情怀念扶贫路上“背脚佬”》和网友评论《平凡的事坚持做就是不平凡》,进行重点推介。

猜你喜欢
长阳平民化典型人物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省“616”工程对口支援长阳专题办公会召开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流域映像
苏轼的平民化人格与其晚年书法的朴拙美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解读受众视域下网络剧的发展路径
湖北长阳“田家新屋”传奇
湖北长阳一村庄“微信群”捐款救人
网络典型人物报道的“三度”——以江西网连续发掘全国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为例